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是由腸沙門菌腸亞種傷寒血清型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副傷寒是由腸沙門菌腸亞種副傷寒甲或乙或丙血清型引起的一種和傷寒相似的疾病。副傷寒甲、乙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副傷寒丙的症狀較為不同,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症。傷寒和副傷寒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髮生爆發流行。本病分布我國各地,常年散發,以夏秋季最多,發病以兒童、青壯年較多。

基本信息

病因

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均屬於沙門菌屬,呈短桿狀,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膽汁培養易生長。菌體裂解產生內毒素致病。

臨床表現

典型的傷寒自然病程為時約4周可分為4期: 1.1期相當於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咽痛與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於5~7天內達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戰,退熱時出汗不顯著。 2.2期相當於病程第2~3周,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有助於診斷。(1)高熱持續不退,呈稽留熱型,少數呈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約10~14天。(2)消化系統症狀,食欲不振較前更為明顯,舌尖與舌緣的舌質紅苔厚膩(即所謂傷寒舌),腹部不適,腹脹,多有便秘,少數則以腹瀉為主。由於腸道病多在迴腸末段與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輕度壓痛。(3)神經系統症狀,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是由於傷寒桿菌內毒素作用中樞神經系統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昏迷或出現腦膜刺激征(虛性腦膜炎),此等神經系統症狀多隨體溫下降至逐漸恢復。(4)循環系統症狀,常有相對緩脈或有時出現重脈是本病的臨床特徵之一。但並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5)病程第6天開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觸及脾腫大,質軟或伴壓痛。少數患者肝臟亦可腫大,質軟或伴壓痛重者出現黃疸。肝功能有明顯異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6)病程7~13天部分,部分患者的皮膚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2~4mm,壓之退色,為數在12個以下,分批出現。主要分布於胸腹,也可見於背部及四肢,在2~4天內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稱白痱),也不少見,多發生於出汗較多者。 3.3期相當於病程第3~4周,人體對傷寒桿菌的抵抗力逐漸增強,體溫出現波動,並開始下降,食慾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消失,脾腫大開始回縮,但本期內有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需特別提高警惕。 4.4期相當於病程第4周末,開始體溫恢復正常,食慾好轉,一般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復健康。

診斷

根據當地傷寒流行情況,本人既往病史、有無傷寒菌苗接觸史、有無與傷寒患者接觸史、以及稽留高熱、特殊中毒症狀、以及實驗室檢查病程中白細胞計數減少,分類中性粒細胞相對增加,而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肥達氏反應(+)呈4倍以上增長,抗“O”>1:80,抗“H”>1:160有意義。副傷寒甲、乙的凝集效價較高,但副傷寒乙易受回憶反應干擾;副傷寒丙效價較低。少數患者始終陰性。細菌培養:以血、骨髓、糞便及局部化膿病灶膿液培養陽性確診。

治療

1.套用抗生素 (1)對非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氯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氟啶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2)對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氨苄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3)對妊娠合併傷寒,小兒傷寒,血象低肝腎功能不良者可選用氨苄青黴素、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4)對傷寒並發腸出血或腸穿孔者應聯用抗生素加強對症支援等綜合治療。 (5)對慢性帶菌者應選用有效抗菌藥聯用,藥量足、療程長有併發症者,套用特需藥物進行治療。 2.併發症治療腸出血治療:加強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輸鮮血止血,無效可考慮手術;腸穿孔治療:加強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胃腸減壓,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 3.中醫中藥治療 4.對症支持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