傴僂

傴僂

傴僂,詞語,其意是指腰背彎曲,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現收藏於漢語詞語字典之中。

基本信息

詞義和使用

詞義
傴僂:腰背彎曲(多形容老人)
讀音
yǔlǚ
近義詞
佝僂
例句
《醉翁亭記》中: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僂”音義質疑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2003年12月第1版)第24課,柳宗元寓言傳記《種樹郭橐駝傳》,其注釋③“[僂(lǘ)(陽平,筆者注)]脊背彎曲,即傴僂病。”筆者認為有兩處欠妥。
一是注音。筆者查閱了多種版本古、現代漢語辭書,都未發現“僂”的陽平音,只有lǚ(上聲)和lóu兩音。《辭源》(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第1版)138頁:“僂lǚ力主切,上”。同冊教材附錄《國語異讀詞審音表》中所列十分明確,見163頁。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2006年十一月版。《種樹郭橐駝傳》中僂的讀音為lǚ,意脊背彎曲,課文中即傴僂病。

關於傴僂

關於“僂”

《辭源》138頁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79年9月第1版,下稱《古漢》)164頁,對“”釋義一致,主要有三項:①“屈”;②駝背;③很快。《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修訂第3版,下稱《現漢》)828頁,對“僂”釋義有二:一為“彎曲(指身體)”,組詞“傴(yǔ)僂”;二為“〈書〉迅速;立即”。且標明有另外讀音“另見819頁lóu”。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2006年十一月版。《種樹郭橐駝傳》中僂的讀音為lǚ,意脊背彎曲,課文中即傴僂病。

關於“傴”

《辭源》137頁,直接解釋為“曲背”,組詞並釋義“[傴僂]一脊背彎曲之病,即駝背;二鞠躬,恭敬貌。”《古漢》306頁釋義是“駝背”,援引《荀子·儒效》“是猶傴身而好高升也。”引申為“曲身,表示恭敬。”援例《莊子·列禦寇》“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意思是“(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為士時,謙虛地彎下了腰。再次被任命為大夫時,恭敬地把腰彎得像駝背一樣。第三次被任命為卿時,恐慌地伏在地上。”(見張玉良主編《白話莊子》,三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現漢》1537頁將“傴”直接解釋為“曲(背);彎(腰):~著背/~下腰。”組詞並釋義“[傴僂]〈書〉腰背彎曲。”
可見,古今漢語中,“僂”、“傴”意思基本一致,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古漢語常常單用,現代漢語多將“傴僂”作為雙音節單純詞使用。

關於“傴僂病”

筆者查閱多種工具書,也未發現“傴僂病”一詞,而只見“佝僂病”。如《現漢》443頁:“[佝僂]gōu·lóu脊背向前彎曲。”解釋“佝僂病”為:“病,患者多為嬰幼兒,由缺乏維生素D,腸道吸收鈣、磷的能力降低等引起。症狀是頭大,雞胸,駝背,兩腿彎曲,腹部膨大,發育遲緩。也叫軟骨病。”看來,不管“腰背彎曲”的“傴僂”也好,還是“脊背向前彎曲”的“佝僂”也罷,都只是“佝僂病”表征之一,不能等同於“佝僂病”。
從課文看,郭橐駝雖然“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並因而得名,但他不是嬰幼兒而是成人,也是個經驗豐富的種樹能手,還能頭頭是道地講出一番種樹以外的道理。可據情節(儘管是虛構的)推斷其體力和智力不下於一般人。而據生物學和現實生活例子,“佝僂病”患者體力和智力一般都不如常人。我想,課文“病僂”可翻譯為“有脊背彎曲的毛病”或者“由於生病而脊背彎曲”,而不能斷定其患“佝僂病”——退一萬步說,即使郭橐駝真的患有“佝僂病”,也不能說患“傴僂病”,因為沒有“傴僂病”一詞。
綜上所述,筆者個人認為,注釋③可以改為“[僂(lǚ)]脊背彎曲,即駝背。”
一孔之見,誠望就教於方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