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姓

傳姓,傳也作傳,讀音作chuán(ㄔㄨㄢˊ),得姓始祖是龐傳翕。傳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明列第七百六十位,以婺州為郡望。今上海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台灣省等地,均有傳氏族人分布。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時期的龐傳翕,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記載,龐氏是周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後,其支庶被封於龐(今河南南陽),後世子孫以邑為氏。
中國佛教禪宗史料記載:西天維摩詰菩薩名叫曇摩留支,傳第二世毗金耶無垢、第三世賢行、第四世雨室、第五世彌勒、第六世傳翕——世人稱傳大士。這是達摩禪學一脈。
龐傳翕原來是個漁夫,後遇到嵩頭陀指令,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便悟前因,夫婦雙修,頓通佛法。龐傳翕法名善慧,其佛思為“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法為中心”的三教合一之兼容思想,其核心宗旨就是一個“忍”字:“頻經五百劫,前後極時長。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龐傳翕在南朝梁、陳時期甚為佛教界和世人稱道,遺有敦煌古抄《梁朝傳大士頌金剛經》。
在史籍《禪林類聚》中,記載有一段有趣的事情:“梁武帝請傳大士(傳翕)講經,大士升座,以界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
龐傳翕後在南朝梁時期建有龍華寺、雙林寺等著名佛教寺院。龐傳翕歸佛之前的後裔有數人,世代相傳以先祖名字之“傳”為姓氏,稱傳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傳遽,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傳遽,亦稱驛遞、驛傳,簡稱“傳”,官位屬於“士”的一種,相當於今日的機要專遞員,或特種郵政專遞員。
遽也,驛遞曰傳。《禮·玉藻》中記載:“士曰傳遽之臣。註: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又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
在古代,凡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馳傳”,四馬下足為“乗傳”,一馬二馬為“軺傳”。到了漢朝時期,按大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就是“三”。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在這類傳遽、驛傳、置傳、馳傳、乗傳、軺傳等的後裔子孫中,即有稱傳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邊防官吏關傳,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關傳,本來是一種通關符節。在典籍《周禮·地官·司關》中記載:“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
在史籍《前漢·文帝紀·注》中記載張晏曰:“關傳,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為合符。”
古代,人們進出各類關隘之時,由掌關官員頒發給一份通關符節,在不同的朝代、關隘,有不同形式的通關符節,就如同當今的通行證。古代的通行符節,多由木、竹、繒、銅、鐵、銀、金、玉等材質製作,對民多用木、竹、繒,對官多用銅、鐵、銀、金、玉,稱作“關傳”,由一式兩分而成,通關者執一半,關隘上存一半,進者辦完事出關、或出者辦完事入關,兩下進行比對,字元紋樣一致者方得通過。管理這些留關“關傳”的官員,也因此就稱為“關傳”、“關傳員”、“關傳吏”、“關傳使”等等,尤其在中原王朝與周邊各民族之間發生爭戰的漢、唐、宋、元、明諸朝歷史時期,這些官吏的職能尤為重要。
在這些“關傳”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關傳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關氏、傳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蒙古古族,出自元時期蒙古族官吏巴格西,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巴格西,全稱為拉讓巴格西、或拉然巴格西,是蒙古民族中的一種原始官吏稱謂,漢義“傳授者”,即老師、師尊的意思。在元朝時期,巴格西為朝廷指派給各王府的太學教師,專職教授貴族子女們文化知識,享有俸祿。千百年來,巴格西一直深受蒙古民族的尊敬和愛戴。
在巴格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巴格西氏,亦有藏族引為姓氏者。
明朝初葉以後,蒙古族、藏族巴格西氏多有按漢義冠漢姓為傳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二.字輩排行

重慶市涪陵區傳姓,族譜丟失,口傳字輩(字形不確):年萬崇國友,天洪丹世興,凌雲雙福貴,文明學祠光
(世有“傳”姓同“傅”姓說,但本支字派與本地“傅”姓相差甚遠,“傅”姓宗“傅說”,今見“傳”姓淵源另有說法,故補本支口傳“字輩於後”,望天下用“傳”姓者,匯集於此,方便天下用“傳”姓者尋宗族文化參考。)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婺 州:即古縉州。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省東揚州,原轄七郡復還揚州及江州,並析置縉州;是年又復東揚州,省縉州。南朝陳永定三年(己卯,公元559年),又省東揚州,置縉州,將東揚州地併入揚州、縉州以及新析建之閩州;南朝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廢縉州,鏇改東陽郡為金華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金華郡置婺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新安縣)分置衢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東陽郡為婺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婺州路;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公元1358年)農曆12月,明太祖朱元璋部攻取婺州路,改為寧越府;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農曆1月,又改寧越府為金華府。其時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一帶。

2.堂號

婺州堂:以望立堂,亦稱東陽堂、金華堂。

四.歷史名人

傳景常:(公元1915~今),上海人。著名鐵路內燃機車設計專家。
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抗戰時期在浙贛鐵路玉山機廠、桂林機廠等處任實習生、工務員和工程師。
1945年在美國伊利諾伊斯中心鐵道系統機車廠、機務段、機務處、車輛廠任實習工程師。
新中國建國初期在上海鐵路局杭州車輛段、鐵道部機車車輛工業管理局設計處、大連機車車輛廠工作,並先後任段長。設計師兼組長。
曾赴前蘇聯考察學習內燃機車的設計和製造,在伏洛希羅夫格勒和柯羅明斯基內燃機車廠以及鐵道運輸科學研究院學習。
1953年任主任工程師,主持設計中國首台幹線內燃機車任總設計師時參加領導三千三百馬力東風-4型內燃機車新中速柴油機的設計。
任副總工程師時,負責領導上述柴油機從A型至B型的升級換代研製工作。倡議並領導“用鐵譜法縮短柴油機磨合試驗的研究”獲集體一等獎。現主要從事增力車的研究。
著有關於內燃機和內燃機車的論文二十餘篇,在鐵道學會和內燃機學會上發表,翻譯外文內燃機和內燃機車的資料一百餘篇。中國鐵道學會、中國內燃機學會會員,遼寧省鐵道學會常務理事。
曾受聘為大連工學院內燃幾專業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審查委員,大連海運學院內燃機專業副教授提升為教授的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審查委員,並受國家教委函聘為大連工學院內燃機研究所科研成果學術論文評審委員。
傳德富:(公元1938~今),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民族教育家。
1963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哲學專業教授,留校任教至今。
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系主任、宗教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北京市哲學學會理事,國際薩滿教學會會員。
長期從事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和原始宗教教學與科研。
主要論著有:出版專著有《中國少數民族哲學概論》、《哲學:思維與智慧之花》、《宗教:天國的憧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哲學常識問答》、《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淺釋》等;主編兼作者有《民族哲學論文選》、《藏族哲學思想史論集》、《朝鮮族哲學思想史論集》等八部。
主編《新編中國元代史》、《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蒙古薩滿教》。
在全國和省部級以及韓國《韓中蘇研究》等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其中《試論成吉思汗“天力論”及其特點》、《佛教對漢藏文化影響之比較研究》、《略論初傳時期的藏傳佛教與漢地佛教之比較》、《忽必烈政治哲學管窺》等論文分別獲得北京市、國家民委和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
曾應邀赴蒙古國國立大學、私立大學,美國楊百翰大學、華盛頓大學等,日本國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京教大學、大阪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瑞典路德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及香港台灣澳門等講學和交流。
現正從事國家教委資助的科研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比較研究》和211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
傳海松:(公元1943~今),湖北武漢市人。著名當代書畫家。
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擅長國畫、書法。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湖北書畫藝術學院教授、教務處主任。
就讀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期間,師事著名國畫家張振鐸、王霞宙,悟其筆墨,頗有會心。傳統繪畫功底紮實,用筆蒼勁老辣,尤善以書法入畫,所作花鳥、人物清新灑脫,富有情韻。
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家和國際性重大展覽並獲獎。
1987年在武漢舉辦個人書畫展,1991年應邀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小鷹市舉辦畫展。
近年來為國內不少名勝書寫楹聯、碑文。
書畫作品廣泛流傳美、法、加、意、墨、澳、日和港澳台地區並獲得好評,部分作品為國家對外訪問團禮品贈送聯合國所屬組織及所訪國家收藏。
發表論文《論頗體書法之力》等十餘篇。傳略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