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考古學

偽考古學,用真實或想像的考古資料來對論證關於歷史的非科學命題。偽考古學同樣“研究”考古材料,但它和考古學的根本區別也就是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

偽考古學

定義

用真實或想像的考古資料來對論證關於歷史的非科學命題。

考古學與偽考古學的區分

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考古學是一種科學,它提供了有關人類過去的重要知識。在考古學形成以前,很長時間人們只能憑藉神話、宗教、或是臆測來解釋人類的過去。偽考古學同樣“研究”考古材料,但它和考古學的根本區別也就是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
科學的精神是崇尚理性,相信客觀,講究合理的邏輯,強調發展思想(理論)與事實(科學材料)。科學不會去研究無法觀察或檢測的現象,那是偽科學關注的對象。科學是嚴密地探尋知識的過程,並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對現象進行描述、排序和解釋。這種探尋既包括加以控制和反覆進行的實驗,如化學和心理學,而且也包括非實驗性的精細觀察,如生物進化學、地質學和考古學。科學崇尚真理,但並不將之絕對化,為了做到儘可能客觀和不含偏見,科學運用了一種可以不斷自我修正的獲取知識的方法,使得前人研究的結論易於被重新檢測和改進。科學的核心不是說科學不犯錯誤,而是能夠通過批評爭鳴,以及不受壓制的自由研究來糾正錯誤。
考古學將科學方法套用於過去人類行為的物質遺存,隨著學科的日漸成熟,過去不夠嚴格的研究正被更加謹慎的科學程式所取代,通過對不充分的假說的排除或反證,找出一個與觀察現象最相符的假說。考古學家通常會相互反駁,提出多種可供思考的解釋,這種開放的自我更新特徵正是科學的精髓所在。
偽考古學者或者不知道、或者拒絕使用積累起來的資料和嚴密推導出來的考古學解釋,他們只挑選與自己的構想相吻合的資料,甚至憑空捏造事實,不遵循科學邏輯與方法。他們通常指責那些接受傳統觀點的考古學家心胸狹隘、有偏見,事實上這用來描述他們自己才更合適,因為他們拒絕任何批評和檢驗,把自己的結論當作唯一和最終的真理,因而他們的解釋往往是封閉和缺乏包容性的。在有多種假說的情況下,偽考古學者總是罔顧奧卡姆剃刀原則,去選擇那些繁冗的、要求同時滿足很多苛刻條件的假說,僅僅是為了製造噱頭。

駁斥偽考古學的實例

正如所有科學研究一樣,考古學也不可能宣稱現在已經解決了所有問題,現有的結論完全有可能被基於新資料所作出的解釋修正。但正是因為這樣偽考古學常常以此來攻擊考古學的正確性(其實,如前所述,“正確”與否並不是區分科學與否的標準)。例如秘魯納斯卡平原(Nazca plain)上著名的線條遺蹟,偽考古學認為這些圖案是外星人飛行器的降落標誌,被用來吸引或取悅盤旋於上空的太空人。考古學上對這些線條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解釋,但相比於學者內部存在的分歧,毫無疑問沒有考古學者會認為這是古代的著陸場。按照科學的邏輯,解釋這一遺蹟沒有必要引入外星人這個變數,我們完全有理由選擇那些更簡潔、有更充分細節證據的有效假設。
Peter White指出現代建築形式如基督教堂也擁有符號性的特徵,它們在上空也能被觀察得很清楚,他還進一步提醒說:“人們製作出可以從空中觀察的圖案或對星星表示出興趣,並不證明有天外的太空人存在。它不過說明大多數人相信神靈生活在天堂而不是生活在地獄(儘管這樣的認識已為人所熟知),或者生活在我們同一個世界裡的某個遙遠的地方。”

偽考古學的理論基礎

偽考古學有很多傳奇的考證,最常見的是:亞特蘭蒂斯等“失落的”史前文明,人是外星人的試驗品,外星人修建埃及金字塔、復活節島巨石雕像、各種麥田怪圈,等等。構成偽考古學理論基礎的根本問題是:古人怎么可能修建諸如金字塔之類的建築?在現代技術發明以前、沒有來自於外星力量的幫助,怎么會運用修建這些建築的技術和人力?
這種問題的確需要回答。現代實驗考古學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些成就不需要超人力的技術和知識;更何況,這些成就與其餘考古資料所顯示的經濟社會系統、意識形態並不矛盾(這種“背景”是偽考古學經常有意無視的)。只是因為這些建築涉及的勞動對生活在現代工業文明中的大多數來說並不熟悉,所以很難接受前工業時期古人能夠創造如此令人驚嘆的成就。而且專業考古學者的論述一般冗長乏味、“陳舊保守”,故弄玄虛得到的刺激和神秘感總是比冰冷堅硬的事實更有魅力。
偽考古學的實質是在篡改和剝奪古代文化成就中所體現的人性,這種剝奪是一種隱藏的種族主義,因為支撐偽考古學理論的基礎是:過去的人們需要外太空“高等人種”的幫助才能取得考古遺存顯示的那些成就。

偽考古學的危害

偽考古學對過去進行的錯誤復原產生了悲劇性後果,因為它對任何事物的解釋都是從觀察者本身的文化視角出發,而不是從物質文化遺存代表的文化出發,極易被用作民族主義甚至種族主義政治信條的基礎,例如德國納粹就是如此。德國史前學者Gustav Kossinna(1858-1931)就曾經用考古資料臆造了一個富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理論,他熱衷於證明德意志民族的優越性,杜撰出一套史前史理論,即每個重要的事件都起源於德國、然後傳播到周圍“低等”的民族。希特勒把這種偽考古學觀點寫入《我的奮鬥》一書中,為德意志種族優越論乃至德國軍事擴展提供理論支持。儘管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偽考古學已經受到正當的質疑,但更多暗藏想像成分的對歷史的復原依然存在,它們仍然擁有廣泛而虛幻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羅伯特·沙雷爾、溫迪·阿什莫爾著,余西雲等譯:《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