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日

亦稱“過生日”,漢族壽誕風俗,即慶賀誕生日

基本信息

亦稱“過生日”。漢族壽誕風俗。即慶賀誕生日。起於南朝幼兒生日之宴客,至唐朝漸成習俗。此後,自天子至庶人無不做生日。一般歲數的生日多從簡,而逢十的歲數,則比較隆重,稱為“大生日”或“大壽”。二十歲前,是大人給孩子慶賀,父母長輩送予禮物,以資紀念;五十歲前是自賀,若小輩已成年,也買禮物慶賀;五十歲在上則是後輩給長輩賀壽,以示孝心,稱為“做壽”。此俗之形成,與漢族尊老敬老的民族心理、道德觀念有關,因古代壽命越長,越受人尊敬,因而老年人的生日都稱為“壽辰”、“壽誕”,過生日為“做壽”,賀生日為“祝壽”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自茲已後,二親若在,生至經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父死曰孤),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帝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降誕》:“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孤露之後,不宜復以此曰為歡會。”宋無名氏《愛日齋叢鈔》五:“唐太宗謂長孫無忌曰:‘是朕生日,世俗皆為歡樂,在朕翻為感傷;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欲承顏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有負米之恨也!’......泣數行下,群臣皆流涕。則前世人主未以生日為重,而慶賀成俗已久矣。”鍾毓龍《說杭州.說風俗.生日》:“有三種不同。其一自出請帖邀客者,其文曰:某月某日賤子幾十初度,治筵敬請。其二由子孫出名請客者,其文曰:家嚴或家慈幾十壽辰(如父母同庚而合做生日者,則曰雙慶),桃觴敬請。亦有並不出帖,親友知之而群來祝壽者。出請帖者有意做生日,排場大。不出帖者無排場,備面備席,不過敷衍親戚。是日竟或他出,但令子孫招待,名曰避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