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會

信息化社會

社會的信息化,亦既是信息社會。信息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個新階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數位化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先進技術基礎上產生的。信息化使人類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獲得並傳遞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將提供給人類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進全球各國人們之間的密切交往和對話,增進相互理解,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繁榮。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從工業化階段發展到一個以信息為標誌的新階段;信息化與工業化不同。信息化不是關於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而是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在信息化這個新階段里,人類生存的一切領域,在政治、商業,甚至個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分配為基礎。

信息化社會 

指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信息產業為支柱,以信息價值的生產為中心,以信息產品為標誌的社會.
信息化社會即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與後工業社會的概念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區別。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
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
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是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
信息技術在生產、科研教育醫療保健、企業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廣泛套用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信息社會的特點:

(1)信息成為了重要的資源;
(2)信息和知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3)知識以“加速度”方式積累(知識爆炸)。
(4)多種形式的提供給多種感官的信息。

信息化歸納為"四化"和"四性"

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產品創造價值的社會向無形的信息創造價值的新階段的轉化,也就是以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為主,向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階段的轉變。有人把信息化歸納為"四化"和"四性"。
(1)信息化的"四化":
智慧型化。知識的生產成為主要的生產形式,知識成了創造財富的主要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無限制的"創造。這一過程中,知識取代資本,人力資源比貨幣資本更為重要。
電子化。光電網路代替工業時代的機械化生產,人類創造財富的方式不再是工廠化的機器作業。有人稱之為"柔性生產"。
全球化。信息技術正在取消時間和距離的概念,信息技術及發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通信衛星網的建立,國家概念將受到衝擊,各網路之間可以不考慮地理上的聯繫而重新組合在一起。
非群體化。在資訊時代,信息和信息交換遍及各個地方,人們的活動更加個性化。信息交換除了社會之間、群體之間進行外,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換日益增加,以至將成為主流。
(2)信息化的"四性":
綜合性。信息化在技術層面上指的是多種技術綜合的產物。它整合了半導體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多媒體技術資料庫技術數據壓縮技術等;在更高的層次上它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的整合。人們普遍用synergy(協同)一詞來表達資訊時代的這種綜合性。
競爭性。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進程不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信息化是通過市場競爭推動的。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競爭是信息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滲透性。信息化使社會各個領域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它同時深刻影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牽引力。信息化使經濟和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滲透日益廣泛和加強。
開放性。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靈魂,是企業競爭取勝的法寶。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創新,在創新中取勝。開放不僅是指社會開放,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開放。開放是創新的心靈開放,開放是創新的源泉。
總之,信息化特徵的主要表現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虛擬性全球性互動性開放性
對於廣大科研人員來說,還需要對信息領域所研究的有關信息的概念、對象、載體、特點、方法、目的等要有所了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