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的人格與世界

俠的人格與世界

本書在扼要介紹遊俠的緣起、發展與衰亡基礎上,著重從地域民俗學、文化人類學角度,對中國古代歷史上這一特殊人群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徵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清理,由此,對其人格構成的方方面面,以及這種特殊人格的形成原因、正面與負面的影響,首度作了深入詳明的論列。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書在扼要介紹遊俠的緣起、發展與衰亡基礎上,著重從地域民俗學、文化人類

俠的人格與世界俠的人格與世界

學角度,對中國古代歷史上這一特殊人群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徵做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清理,由此,對其人格構成的方方面面,以及這種特殊人格的形成原因、正面與負面的影響,首度作了深入詳明的論列。

相較於著者所作的《中國遊俠史》,本書更多的是擇取一種橫向的、邏輯的敘述方式,旨在通過遊俠人格的梳理,進一步充實後人對其人群特徵的認識;揭示出俠作為主潮文化的對立與補充,其人格構成對於中國人集體人格健全的意義與價值。

著者以為,一種文化的理想人格,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精神。遊俠的行為做派以及體現出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貫常的功利拘束,足以啟發人從內心深處引導出良知,在生活中發展自己高於一般道德水平的人格力量,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自由。而這種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正契合於中國人的哲學傳統與倫理崇尚。從這個意義上說,俠不但對古代中國人多元化人格建構有重要的助成意義,使之不致於趨向平弱、保守乃或虛偽,就是對以儒道思想為核心的傳統理想人格,即所謂“君子人格”,也有明顯的助成意義。

汪涌豪,浙江鎮海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兼治古代哲學與史學。著有《中國古典美學風骨論》(1994年)、《範疇論》(1999年)、《當代視界中的文論傳統》(2003年)、《批評的考究》(2003年)和《中國遊仙文化》(中文本1997年日譯本2000年)、《中國遊俠史》(中文本2001年日譯本2004年)等專著7種,主編有四卷本《中國詩學》(1999年)等3種,並論文數十篇。曾獲得中國圖書獎和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項。

陳廣宏,浙江鄞縣人。復旦大學古籍所博士畢業。現為該校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和明代古籍整理研究。著有《明代福建地區城市生活與文學》(1990年)、《鍾惺年譜》(1993年)和《竟陵派研究》(2002年)等專著,並論文30餘篇。另有譯著《一個中國人的文學觀:周作入的文藝思想》(2002年)。曾多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目 錄

引言

第一章 亂世重俠游

一、失職士人的角色轉換

二、王法之窮與人心之憾

三、現實功利的驅使

第二章 在風雨澒洞中挺生

一、大變動時代的風標

二、據亂稱雄與末流放失

三、入世建功

四、處江湖之遠

五、借來俠膽助更化

第三章 以行動為信仰

一、游乎誠信與恩義間

二、因勇毅而忍強

三、烈士徇名意無悔

第四章 絕棄庸常的情懷

一、為求公正平不平

二、任性縱情的疏放

三、無情未必真豪傑

第五章 大天大地 載育英雄

一、氣質才性的規定

二、地域民風的薰染

三、英雄崇拜的集體心理遺存

第六章 感召與再鑄

一、儒墨理想的介入與充擴

二、來自市民社會的塑造

三、先驅者的格範

第七章 另一種魅力

一、工潮文化的偏至導向

二、對社會道德基準和情感水平的超越

三、走向多元的社會

結語

附錄一古代遊俠日常生活之考究

附錄二中國早期遊俠身份的重新檢討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