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維

俞大維

俞大維(1897年12月25日——1993年7月8日)男,浙江紹興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彈道學專家,曾任過民國時期的兵工署署長、交通部長。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21歲時到哈佛大學攻讀數理邏輯,拿到博士學位後又到德國大學攻讀數學及德國哲學,並有幸系統地聆聽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得第二個博士學位後俞大維便留在德國進行兵器及戰略研究,後婉拒美、德等國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國效力。俞大維於1933年任國民黨政府兵工署署長,1946年初任交通部長,1949年赴台,1954年在台灣出任“國防部長”。1993年7月8日因病於台北辭世,享年96歲。

基本信息

簡介

俞大維俞大維

俞大維,浙江紹興人,1897年生。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留學美國,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5年又赴德國留學,主修哲學語言學併兼攻兵工研究專業。

1928年俞大維從德國回國後,出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一年後改任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職研究員。

1929年4月,俞大維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政部參事。他從北平南下後,在上海與陳三立的女兒陳新午結婚,到南京後居住在南祖師庵7號,因為俞大維很欣賞這裡樹木掩映、旁臨水潭的環境,加之平日不喜歡迎來送往的官場應酬,終日唯以讀書為樂,閒暇時手不釋卷。

1933年3月,俞大維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軍政部兵工署少將銜署長,接受任命後,俞大維開始籌建中國兵工研究所,並為之不遺餘力地網羅人才,在俞的努力下,終於組建起了一支兵工科研隊伍。不久,經過俞大維的努力,兵工署在南京市東郊60里外的狼山下建立起了秘密的彈道研究所(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被誤傳為所謂神秘的戴笠樓,引來很多人參觀探秘)。研究所內有射擊場數據測量室、工藝室等設施,對當時從美國、日本、蘇聯等國進口的火炮、機槍等兵器進行全方位的研究,並進行必要的模仿製造。此後俞大維又在八卦洲的下壩因地制宜地建起了火炮射擊靶場。

1937年底,軍政部的兵工署隨各機關西遷漢口,半年後又遷往陪都重慶。俞大維在艱難的環境裡全力投入支持前方抗戰的兵工研製和生產工作,無暇參加軍政界上層的應酬,常奔走於內遷至重慶、成都的金陵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南昌飛機修配廠等單位,指導兵工生產,激勵員工士氣。俞大維還幾次趕往湘西深山中的辰溪海軍水雷製造廠指導武器生產和研製。正是這家軍工廠生產的幾種水雷源源不斷地送往前方,供給在戰爭中遭受重創的海軍部隊,用以在長江江面上布雷。這些水雷多次炸沉炸傷過日軍艦船,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

1949年,俞大維和家人去了台灣,他因生性淡泊又從未掌握統兵實權而受到蔣氏父子的信任。在台北,俞大維迭任交通部長、國防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

1960年,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在美國與俞大維之子俞揚和結婚,兩家聯姻後關係更為密切,他們的兒子俞祖聲乖巧聰明,很受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寵愛。

俞大維離任後養老林泉,逐漸疏離了台灣的軍政界,晚年基本在美國兒子、兒媳家度過,1993年,俞大維辭世,享年96歲。

多重身份

俞大維俞大維

俞大維既非黃埔出身,又非職業軍人,甚至終生未參加國民黨,卻以學者的身份擔任“國防部長”這一既重要又敏感的職務,一乾就是十年,並且口碑甚好,這不僅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後來也沒有這樣的事例。

俞大維是中國近代史上不能不提的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歷任軍政部兵工署署長、軍政部次長、交通部部長、美援運用委員會委員等要職,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了大量工作。

俞大維一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身份,其中最令人欽佩的,還要說他是一個非常博學的書生。他曾赴美入哈佛大學哲學系學習,畢業後兩次到德國柏林大學深造,第一次專攻數理邏輯與哲學,第二次學習軍事與彈道學。在此期間,俞大維學習認真、勤于思考,在這個學科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傅斯年曾經說過:“在柏林有兩位留學生,是中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

俞大維的一生潛心向學,手不釋卷,有趣的是在他晚年的時候決定要“收攤”不再讀書,然而又心有不甘,於是他決定把以前念過的書,溫習一遍,之後才不再讀書。為此俞大維決定每個月溫習一門學問,“邀請各類學問極有成就的老朋友,相互討論”,他計畫先溫習天主教神學,請羅光主教陪他溫課,接著還計畫請物理學家吳大猷溫課,之後還有音樂、美術、哲學、數學、美學……但作為軍事和彈道學專家,他唯獨不溫習軍事,因為他從來就不認為軍事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儘管他當年在德國柏林大學求學時,軍事學的成績很好。

神槍手

俞大維最早顯露身手是在1936年秋天的時候。丹麥軍火商看準中國備戰急需武器的機會,來中國向兵工署推銷他們的“統一式德麥生機關槍炮”。軍火商在南京近郊的青龍山靶場通過向空中飄搖的氣球射擊來展示產品的精確度。不知什麼原因,自信槍法很準的軍火商連開幾槍都射不中氣球。正當軍火商擔心這次買賣不能成功的時候,兵工署署長俞大維把機關槍炮拿過來,大致打量了一下,又握在手裡掂了掂,同時很自信地對士兵說:“把氣球升起來!”氣球和上一次一樣飄向空中,只見俞大維熟練地抬手一瞄,便扣動了扳機,隨著幾聲清脆的“砰!砰!砰!”,所有的氣球應聲而破。這一幕看得丹麥商人瞠目結舌。這時俞大維走過來很中肯的對軍火商說:“是你的技術不行,但產品的性能的確不錯!”這筆生意最終得以成交,軍火商對俞大維的槍法和中國軍人的品質稱讚不已。

藏書家

俞大維常說自己是“半生戎馬,半生書生”。他好藏書,更好讀書。他在自傳體散文《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中說:“……經學方面我是從《公羊傳》開始的,接著是《穀梁傳》、《左傳》、 《四書》 、《禮記》;史部方面選讀《史記》及《漢書》《通鑑》 ;子部以老、莊為主,另選讀荀子文章;集部從《楚辭》開始,一直念到《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至於軍事、科技方面的書籍讀得更多了。去世前俞大維立遺囑,將藏書分為兩類:軍事科學書籍全部捐贈“三軍”大學;文、史、哲及自然科學書籍全部捐贈台灣大學圖書館。據統計,僅捐贈台灣大學的書籍就有7000餘冊。

家族關係

俞正聲的曾祖叫俞明震,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號孤庵,晚清知名於詩界、教育界、政界。甲午戰爭時,曾協助唐景崧據守台灣,還曾擔任厘捐總局局長,甘肅省學台、藩台等職。並曾擔任過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督辦,也即校長。1898年,十八歲的魯迅進入該校,成為俞明震的學生。《魯迅日記》中多次提到“恪士師”,就是俞明震。

俞明震曾國藩的孫女,曾紀澤曾國藩次子,曾出任駐英、法公使,後又兼充駐俄公使,與沙俄談判修改《里瓦幾亞條約》,名聞一時,有愛國之聲,為中國第一代外交家)之女為妻。

家族關係圖家族關係圖

俞明震共有三兄弟,他居長。俞明震的三弟有個兒子叫俞大維,在台灣國民黨政府當過國防部長。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後來和蔣經國的唯一女兒蔣孝章結婚,生了個兒子叫俞祖聲(和俞正聲同輩),現在是蔣家第四代中的重要人物。而俞大維之妹俞大彩,則是北大校長傅斯年的夫人。

俞明震有個妹妹嫁給陳三立(這個陳三立就是維新派主將陳寶箴的兒子),生下3個兒子,老大陳衡恪是畫家,老三就是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

俞正聲的祖父叫俞大純,又名俞大線,是俞明震的長子。俞大純膝下四子兩女,長子俞啟孝生於北京,留學美國,回國後在天津當教授;老二俞啟信生於德國,專攻化學;老三即俞啟威(後來改名黃敬),生於北京,人稱“三少爺”;老四俞啟忠,學農,從美國回國後在北京當教授;大姐俞珊,生於日本,演員。小妹俞瑾,一生從醫。

俞大純的三兒子俞啟威(黃敬)就是俞正聲的父親。俞啟威20世紀30年代初在青島大學求學期間,認識大學圖書管理員李雲鶴。俞啟威(黃敬)介紹李雲鶴入黨。兩人後來同居,之後又分手。這個李雲鶴便是後來的江青。俞啟威(黃敬)後來與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也是紹興人)的妹妹范瑾結婚,范瑾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兼北京市副市長、《北京日報》社社長。1949年1月,天津解放,俞啟威(黃敬)被任命為天津市第一任市長兼市委書記,1952年調北京出任第一機械部部長。1958年因病去世,年僅46歲。

俞啟威范瑾育有二子:長子俞強聲,次子俞正聲。俞強聲畢業於北京國際關係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1983年設立中國國家安全部時他被選調進入。

俞正聲之妻張志凱,為前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張震寰之女。

葉劍英元帥的夫人曾憲植,是曾國藩的曾孫女。曾憲植得管俞正聲的曾祖父俞明震叫姑父,與俞正聲的祖父俞大純是姑表兄妹。

與華羅庚

俞大維跟家人在一起俞大維跟家人在一起

在我國抗日戰爭的史籍中,兵工署長俞大維這個名字並不是很引人注目,但他領導中國科技人員研製並改進國產山炮、迫擊炮等兵器,發展戰時軍工生產,為抗日戰爭做出了貢獻。俞大維在擔任兵工署長期間,因為他本人就是技術型將領,所以比較善待人才。他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很早就有過交往,在抗戰時期,俞大維還邀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出手相助,用數學計算的方式解決了迫擊炮等幾種武器在改進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為了搞好兵工署的科研工作,俞大維曾致函北平清華大學力邀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到南京兵工署工作,但被華羅庚婉言拒絕了。曾經當過店員的華羅庚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自學成才的“數學天才”,他一向不滿意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在清華大學里也只是參加抗日救亡等遊行示威,別的政治活動概不參加,亦不願意加入國民黨。對此俞大維表示理解,但兩人一直保持著通信聯繫。

1935年夏,華羅庚先生在放暑假期間從北平乘津浦快車返回金壇家鄉探親。車抵浦口站,華羅庚先生髮現一輛掛著兵工署軍牌的黑色小汽車已經在站台外等候。原來俞大維已經安排他的副官專程前來接華羅庚,此舉令華羅庚心裡非常感動。於是隨著副官上車,與其它車輛一起開上“中山號”渡輪,前往江南的下關碼頭……

抗戰中期,華羅庚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執教,儘管生活清苦,但他仍堅持鑽研數學,成就卓然。當時民國政府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組織南遷重慶的各大學講師、教授到重慶郊外的浮屠關參加中央乾訓團的暑期集訓,由大特務康澤、杭立武兩人為暑期集訓的負責人。他們仿照軍隊的要求,讓學者們天天上操跑步、聽訓話。當時華羅庚也被抽到了集訓班,他本不良於行,每天的出操跑步令他苦不堪言,想請假又不被批准,確實令他苦惱。這時俞大維聞訊伸以援手,他出面向集訓班打了招呼,派車將華羅庚接到兵工署,多方關照,禮遇甚優。一日俞大維告之,他正改進三種國產迫擊炮、兩種山炮的測距系統,使之更適應軍隊的山地作戰,並提高射擊的準確度,以便能更有力地殺傷日偽軍。俞大維請華羅庚幫助用數學的方式,計算出若干精確的數據。這一回華羅庚不再拒絕,出於抗日禦敵之大義,華羅庚立即投入研究工作,一連20多天足不出戶,圓滿地完成了俞大維交下來的任務。

1985年華羅庚不幸猝死於日本東京大學講壇上。當時在美國頤養天年的俞大維聞訊甚悲,在家中含淚燃香遙祭這位傑出的數學家。

人物評價

俞大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儒家傳統思想終生支配著他。加之他的母親曾廣珊是曾國藩的長房長孫女,自幼受到嚴格的家教。曾氏家族甚至旁系親屬都是按《文正公家書》的精髓教育後代。由於父親去世較早,母親的教育就更顯得突出。母親淹貫文史,博聞強記,不論是經、史、子、集還是詩詞、小說都能深得其味,這些都浸潤著幼年的俞大維,特別是曾國藩的一句“不近人情的事不做”更是成了俞大維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重要準則。俞大維學習刻苦、嚴於律己、清正廉潔都是緣於這個原則;身先士卒、寬厚待人、忠於職守更是發揚了這個原則。

與國民黨政府的其他軍政要員相比,俞大維最可貴的是清廉。對美國現代史有研究的作家芭芭拉·塔克曼女士在他的《史迪威》傳中對國民黨政府諸多要員頗有微詞,但卻多次以各種例子來稱頌俞大維廉潔公正,知識廣博。二戰時期美國駐重慶記者西沃道克·懷特曾在其著作《霹靂中國》中多次批評國民黨政府官員腐敗,卻也極力推崇俞大維。

俞大維身居要職,數次調動工作,他絕不帶一個“自己人”走馬上任,也從不安置一個私人。他在接受“國防部長”職務前曾提出兩個條件,否則絕不就任。一是不管人事與財務;二是用人無類,節省公幣。他本人不送禮,也不收禮,用人唯才,不論派系。由於他本人不是職業軍人,也不是國民黨員,所以能公平、客觀地處理各種問題,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