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崗書院

侯崗書院存在期間,培養了許多飽學之士,這些人後來大多成為了國之棟樑。 惟侯崗書院,雖淪於盛衰,然須鉤於史而彰於今。 時世不測,興替必然,侯崗書院竟漸式微,昨日不再。

書院簡介

書院舊址

距市中心20公里處的翠屏區明威鄉,其油樟、花生、苦筍、生豬、山羊等農產品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森林覆蓋率達40%,有15公里的涪溪河流域,古時敘州府兩大書院之一的侯崗書院便坐落在這裡。侯崗書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當時明威鄉大戶爨心監在親家劉光第(著名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之儀的歷史人物)的建議下,在百日維新中“廢科舉,興學校”的巨大影響下,於清光緒後期(1898年)仿翠屏書院(四川宜賓著名書院之一,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陸淵之建於城西翠屏山腰)的模式修建的。

書院規模

侯崗書院占地約8畝多,整個書院成長方形,四周用高達2、5米的圍牆圍住,座南向北,後面有十七八步的石梯上去到達校門,校門進去時一個長約60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操場,沿長方形的左、右、正三面周邊栽有十多棵樟樹。而今已有百年歷史,長的蔥綠茂盛,實為稀罕古樹。
書院的主要建築成三重兩進的格局。校門對面的左角方有五、六步石梯,上去是一棟長約12米、寬約8米的一樓一底土木建築,均分三間,右間是高年級教室,中間是辦公室,左間是食堂和上樓的樓梯道,樓上是教室宿舍。底樓的線廊上有八個高約0、8米,直徑約0、7米形為大鼓式的大石墩。周邊刻有花紋,每個石墩上面豎立一根長約3米,直徑約0、6米的大柱支撐著樓房,樓上地面全是木板鑲嵌,飛檐雕柱,走馬轉閣樓,靠橋式欄桿,工藝精細、美觀、氣勢宏偉,休息室長廊四周均可活動。
中間間隔40平方米左右建起的第二幢平房,是中年級教室和小間桌球室。再隔同樣寬的距離建起的第三幢平房是低年級教室。下雨時,學生均在走廊上活動。這三幢建築物由左、右兩條長約120米的便道連線。在三幢教學樓之間是兩個大花園,花園內種滿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書院後門和教室之間、便道和圍牆之間均留有耕地用來種植蔬菜。整個書院精緻美觀,規模宏大。

歷史背景和書院變遷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一部分資產階級和進步的知識分子,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要求,並形成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社會思潮 。1895年4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6月11日,光緒帝發布《明定國是詔》,變法從此正式開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頒布了幾十道新政詔令。其中在教育方面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改書院和淫祠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準許民間創立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留學、遊歷。這些抵制和反對措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傳播,受到維新派和地主階級開明人士的熱烈歡迎。
戊戌政變時,有一批堅決支持和擁護變法的仁人志士,為了變法的成功,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劉光第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閱後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在北京慘遭殺害,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持修建侯崗書院的爨心監(字鏡湖)就是劉光第的兒女親家(爨心監的親侄爨景堔在遊學北京時,經人舉薦得見劉光第,劉光第因賞識他的才華,將三女劉茂萱許配給他,遂爨、劉聯姻)。他們之間交往甚密,關係極好,在爨氏家譜中收有許多關於劉光第列寫爨家的詩文。爨心監是當時牛斗壩(明威鄉)的大地主,年收租一千多但(含黃谷40多萬斤)素有田土爨半壩之稱(指鬥牛壩之一半),其經濟實力在當時是比較雄厚的。由於劉光第在百日維新中“廢科舉、興學校”的思想對爨心監的影響甚巨,因而促成了他修建侯崗書院。從爨氏家譜“璘若府君墓志銘”( 爨璘若即爨心監之父)上有“君曰,書成予任刊刻,使寒族子弟編織字,豈非快事”之句看,修書院亦可謂子竟父老。整個書院的集資,爨家占主要大股。有一些稍有錢物的小地主也為書院的修建出過錢財。
書院建成以後,爨心監延聘飽學之士杜惺齋(敘州名儒,“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弟同科舉人)在院內開館授徒,劉光第在其“遵仙公家傳”中寫到“杜先生惺齋,光第之執友也。”兩人既是同窗好友,又都是飽學之士,是故關係非同一般。由於杜惺齋在當地名氣較大,再加上當時在書院裡讀書不交學費,是故周圍比鄰鄉鎮到書院讀書者頗多,甚至還有許多外地學子慕名而來。侯崗書院存在期間,培養了許多飽學之士,這些人後來大多成為了國之棟樑。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由於爨氏大戶在其父死後,爨氏伍兄弟分家,從而導致爨心監其收入成倍減少,加之學院學生不交學費,要想憑一己之力維持書院已然不可能,所以交給當地政府管理。侯崗書院易名為明威國小。侯崗書院存在時間僅為30多年。

宜賓市翠屏區明威學校題記侯崗書院

宜賓乃古之戎州。時移史傳,文氣漫漫彌于山水,薪火悠悠傳於歲月。曾有子瞻側顧,山谷流連;名士存雅興,文豪留遺篇。其儒風騷韻,也為山川增色,歷史留痕。
戎州之書院義學,源遠流長。敷文、侯崗、文星、萃英、楚材、鵬程、蟠龍……可稽於史;三台書院興於真武,孝節書院獨踞城西,涪翁書院隔江而峙,東山書院遺址中城,可勘於地;“翠屏書院,晨鐘破天引新日;尚志學堂,夜燭照卷送殘更”,更是名重一時。然皆名沒址湮。盛衰沉浮,否泰之道也,人不能御。
惟侯崗書院,雖淪於盛衰,然須鉤於史而彰於今。
侯崗書院建於清末,位於今之明威鄉青槓坪,為鄉紳串氏心鑒扛力舉資十之八九所建,且敷其日費。
串公興於土壟,汲汲於田畝之獲,戚戚於錙銖之費,儉樸持家,殷而不奢。竟以盈盈之資,仿翠屏書院而興土木,聘杜氏惺齋以課童稚。有教無類,不取分毫,教習子弟,淳化方域,導規性德,惠澤鄉梓,為後人頌。杜惺齋者,名儒也。“戊戌六君子”劉光弟之同科舉人。延聘杜公執掌書院,足顯其盛。尤嘆訝者,乃侯崗書院之匾。此匾乃“總統幾日位,抗倭一世名”之徐世昌所贈,上書“先民矩矱”,鈐大總統印。徐公聞串氏巨資興學,感慨系之,命筆題匾贈之,以勉其志,以彰其功。其於關山阻隔、鴻雁不渡、偏鄉僻地之侯崗書院,增譽不凡,更顯其卓犖不群。
串公之子名景生者,遊學京師,經薦舉,得見劉公光弟,受其賞識,以女劉茂萱妻之,遂串、劉聯姻。光弟輩“廢科舉、興學校”之新思維,亦漸於串氏,故串公超越時人之識,傾力興學之舉,實非一時之興也。
嗟乎!時世不測,興替必然,侯崗書院竟漸式微,昨日不再。唯“幾株老樹凌空長,一塊舊匾帶垢藏”。當年書院安在哉?追撫之際,徒生滄桑之感,過遷之嘆也!明威之學校,雖晦明流轉,皆因偏於一隅,地方蹇困,遑有作為。
世紀之交,翠屏教育業績卓然。無論山高路長之村、霜露凋寒之壤;抑或陋規固頑之寨、衣食困頓之鄉,必有明燈亮火、畫棟雕梁;必聞書聲鼎沸、絲竹悠揚;必見網連螢屏、人攢操場。是乃傳道之稷下、授業之杏壇、解惑之序庠、模範之校黌也。明威之學校,逢盛而興,且茅幟於前,時耶!世耶!功耶!任耶!
當事者為上不負天、下不負民,更上層樓,故以侯崗書院之譽之史,為譽為史!以“侯崗”而名校,乃脈承也!誠益於校園文化建設也,治校之根本也;乃懸頭錐股,勵精圖治之行,高處弄寒,俯視同儕之志也!
傳承於史,更勝於前,昭示於今,展拓於後,教化之需,時代之需!信乎!
采說擷史,廓雲撥翳。是為記。
人之甫
丙戌正月望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