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乃香港創立歷史最悠久的學府,更是世界第一所華人英語學校。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奠基;但文獻顯示,早於1843年,香港首位殖民地牧師史丹頓已創立聖保羅。

基本信息

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乃香港創立歷史最悠久的學府,更是世界第一所華人英語學校。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奠基;但文獻顯示,早於1843年,香港首位殖民地牧師史丹頓已創立聖保羅。起始之時,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至2003年9月,學校有達1,238名學生就讀。

地位

聖保羅書院校董會在香港擁有特殊地位。一般學校的校董會,從香港《教育條例》運作,並不享有法人資格。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早在教育條例訂立已前成立,依照當時香港法律所要求,按香港立法局(現稱立法會)於1962年制定的《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Cap. 1102)及其附例成立運作,是香港少數的法定組織學校。
《聖保羅書院校董會法團條例》言明該校的辦學宗旨:「秉承英語聖公會所宣認並現由中華聖公會所繼續的具改革特色和傳揚福音精神的基督教宗旨,向華人青少年提供以英語進行的現代通才教育」。學校校訓為「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箴言 9:10);一般以為,英籍的創辦人特別採用中文校訓,旨在凸顯這所華人英語學校作中西橋樑的角色。

宗旨

向學生灌輸對生活及世界積極和健康的態度,及宣揚基督教的訊息。
使學生建立公民意識,務求使學生認識人權、自由及公正等概念,以成為負責任和有對社會有貢獻的市民,。
全面發展學生的個人潛能,以獨立方式學習和解決困難,發掘學生的創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及以使學生擁有中文及英文的溝通能力。
提倡終生學習及訓練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能力。
鼓勵學生髮展對體育及音樂方面的技能。
鼓勵學生認識藝術和發展對藝術的才能。
促進師生、家庭及社會間的和諧關係,建立學生對尊重別人意見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參與社會事務。
訓練學生面對逆境及情緒問題的能力。

校徽

聖保羅書院校徽由扇貝、牧杖、鑰匙、打開的書、皇冠、十架及校訓組成。(右圖為該校校徽)

聖保羅書院聖保羅書院

前校長夏永豪曾於校刊《弘道》撰文闡釋校徽各部分之含意:(中文老師盧廣鋒撮譯)
校徽與香港聖公會徽章圖案相似,表示聖保羅書院是香港聖公會開辦的學校,並且一開始就和教區與會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扇貝”是朝聖者的標誌。像古代的朝聖者,聖保羅的學生是積極的行動者。離開學校後,他們一方面在所到之處傳播新的思想和處事方式;一方面在生命的歷程上令自己和他人的屬靈生命更豐盛、更深切。
“牧杖”是牧師給予他人關懷和引領的象徵。這種關懷包含用實際行動表示關心一個人身體上、社交上、心理上和靈性上的健全發展。對別人表示這種關懷應成為聖保羅學生的做人目標。
“鑰匙”代表天國之鑰。所有基督徒都可以為任何人開啟天國之門。
“打開的書”令人想起聖經,聖經是打開給所有人去讀的。打開的書也提供知識,而獲取知識正是上學的目的。
“皇冠”是東方的皇冠。朝見聖嬰的東方三博士都是王者,舊說他們來自波斯或阿拉伯,但也許來自更遠的亞洲。這也是生命之冠,上帝應許給予愛他的人。皇冠又和基督的王者身份有關,對邪惡之戰,最後勝利必然屬於基督。
“十架”象徵自我犧牲。十架提醒我們神愛世人,基督繼續活著並戰勝一切。十架是基督徒的標誌。
“校訓”“寅畏上主是為智之本”來自聖經《箴言》一章七節及九章十節。上學大部份時間用在求取知識,校訓提醒不要忘掉求知識的最重要目的。校訓使用中文別有深意。創校時辦學的對象是中國學生,而融合東西文化並培養雙語人才一直成為本校的優良傳統。
聖保羅書院校徽是學校的目標與傳統的寫照。
聖保羅書院目前擁有兩個制服團體,分別為童軍和紅十字會。香港童軍總會港島第10旅成立於1922年,而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第39團則成立於1969年。
2001年為學校的150周年校慶,學校同年決定再次參與香港教育統籌局推行的「直接資助計畫」。
聖保羅書院的現任校長為夏永豪,已執掌學校達36年之久。他也是香港聖公會的教育幹事。由於校方未能聘請合適的繼承人,原定於2005年暑假退休的夏校長暫時續任校長。於2006年1月12日,夏校長在早會宣布來自澳洲的甘納德博士將為下一任校長,夏校長任期至2006年3月為止,由甘博士接任。

校歌及校詩

舊版校歌題為'The Old St. Paul's College',創作年份已不可考。據聖保羅書院120周年(1851-1971)特刊內所載樂譜所示,作曲者為John Peel,填詞者不可考。全曲共分四節。
現時校歌(St. Paul's College Song)由1970年代的音樂老師吳東牧師(Rev. Moses Wu)作曲,C.F.Miles填詞。校歌主要在學校重要活動時頌唱,例如開學及畢業典禮、陸運會、水運會等。在畢業典禮上全體齊唱校歌時多由學校管弦樂團伴奏。另外在校慶周年音樂會,同學會合唱團傳統上亦會於表演後與全體觀眾合唱校歌。
聖保羅書院的學生曾習慣在唱校歌至倒數第二句後(即be faithful二字後,樂譜上標有'fermata' 之處)及唱完時兩度拍掌。傳聞此習慣在1980年代初發源於國小部,後來才傳至中學部〔未能查考拍掌原因〕。[來源請求] 曾為吳東牧師學生的現音樂科主任符潤光一直反對此習慣,直至2006年9月新學年,未唱完校歌而拍掌之舉已被新上任校長甘納德博士明令禁止,新上任校長表明的理由主要是這不是學校傳統。
另外在重要場合亦會齊唱校詩(College Hymn)。校詩的曲詞其實與香港聖公會屬下其他學校相同,沿用《學校根基歌》(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曲詞,由G.T. Denham 作曲,Sebastian W. Meyer 於1908年作英文歌詞。全曲共分四節另加尾聲。
現時校歌 St. Paul's College Song 歌詞
Once again we here foregather,
pledge obedience to this rule:
That we ever will be faithful
to the teachings of our School.
Justice, Honour, Truth and Virtue
shall the watchwords be for all.
We thy sons who learnt these precepts
in the College of St. Paul,
Brothers here we stand together
all for each and each for all.
Down the years we will be faithful
to the College of St. Paul.
校詩 St. Paul's College Hymn 歌詞
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
to Thee we bring our common need,
The loving heart, the helpful word,
the tender thought, the kindly deed.
We work together in Thy sight,
we live together in Thy love,
Guide Thou our faltering steps aright,
and lift our thoughts to Heaven above.
Hold Thou each hand to keep it just,
touch Thou our lips and make them pure,
If Thou art with us, Lord, we must
be faithful friends and comrades sure.
We change, but Thou art still the same,
the same good Master, Teacher, Friend,
We change, but Lord, we bear Thy Name
to journey with it to the end.
Dear Lord we pray, Thy Spirit may
be present in our School alway.
舊版校歌 The Old St. Paul's College 歌詞
Do you know of St. Paul's College in Hongkong?
The School to which we all are proud to belong.
If you know of the school, you'll join in our song.
To honour our dear Old College.
For the boys of the school means to win great fame;
At sports or at books, it'll be just the same.
We're going to be first, to win a great name.
For the sake of our dear Old College.
On the football field; have you seen us play?
At Stonecutter's Island, we're swimming away.
The Championship won, on school Sport's Day
To uphold the good name of our College.
For the boys of the school means to win great fame;
At sports or at books, it'll be just the same.
We will send from these walls, a noble band:
Who will work for the good of their Country.

創辦人及歷任校長

中學部
甘納德博士Rev. Vincent John Stanton(史丹頓牧師)(創辦人)
Bishop George Smith(施美夫主教)(Warden, 1850-1864)
Bishop Charles Richard Alford(柯爾福主教)(Warden, 1867-1872)
Bishop John Shaw Burdon(包爾騰主教)(Warden, 1874-1897)
Bishop Joseph Charles Hoare(霍約瑟主教)(Warden, 1898-1906)
Bishop Gerald Heath Lander(倫義華主教)(Warden, 1906-1909)
Rev. Arthur Dudley Stewart(史超域牧師)(Principal, 1909-1933)
Col. Evan George Stewart, DSO, OBE, ED(史伊尹上校)(Principal, 1933-1958)
Rev. Geoffrey L. Speak(史璧琦牧師)(Principal, 1958-1967)
Mr. R.G. Wells (韋爾思先生)(代校長)(Acting Principal, 1967-1969)
Mr. Timothy W.H. Ha, MBE, JP(夏永豪 MBE 太平紳士)(Principal, 1969-2006)
夏永豪自1969年起擔任校長,直到2006年2月28日退休,任期達三十六年之久。夏永豪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他亦為香港聖公會的教育幹事。
Dr. John Richard Kennard(甘納德博士)(2006-現在) 來自澳洲珀斯大學的甘納德博士由2006年3月1日起上任。
國小部
Rev. Chiu Lin Chun(招練俊牧師)(Headmaster, 1960-1970)
Mr. Leung Chung Por, MH(梁松波先生 MH)(Headmaster, 1970-2001)
Mrs. Yvonne Chan Chin Mo Chun(陳陳慕珍女士)(Headmistress, 2001-現在)

校舍

舊校舍外的舊校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聖保羅書院的校舍位於中環鐵崗/下亞厘畢道1號,即現時香港聖公會會督府。當年聖公會主教會兼任書院校監一職,因此部份校舍乃主教之住所。現時該處外牆仍留有當年所以刻的校名及舊校訓“恭敬天主,愛人如己”。另於隔鄰的港中醫院地面置有創辦人史丹頓牧師紀念碑。
二次大戰時,聖保羅書院鐵崗校舍遭嚴重破壞,鏇又被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成聖保羅男女中學。其後,聖保羅書院於1950年復校,並以位於般鹹道的原香港大學聖約翰舍堂的舊建築物為校舍,其後逐步建設新校舍。
現時使用中的課室、禮堂、操場、圖書館及已拆卸的前國小部大樓於1969年建成,是一棟由多部分組成的建築物,八層高,設有36間課室。除此以外,主校舍亦設有1個圖書館、1個有蓋操場、1個室內體育館、2間化學實驗室、2間生物實驗室、2間物理實驗室、1間音樂室、1間多媒體學習中心、2間電腦室、1間地理室、1間美術室和1間小教堂。2個戶外操場則由主校舍及新校舍包圍。
黃鳴謙堂建於1954年,為現校舍現存的最舊建築物,樓高三層,曾經用作桌球場(地下)、美術室(一樓)及音樂室(二樓)。聖保羅書院同學會謝雨川泳池則於1979年在黃鳴謙堂側建成。此戶外泳池長25米,水深最深為1.4米。
該校於2003年開始進行擴建工程,將前國小部大樓部分拆卸,並在該處及泳池上方興建一座新行政大樓。新建大樓內主要設施包括校務處、校長室、教員室、美術室及音樂室。行政大樓已在2006年10月啟用。

社制

社制始於1975年,目的在於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建立群體意識。 校內設有六個社:
社 顏色
Banyan(榕) 藍色
Ginkgo(銀杏) 綠色
Oak(橡) 橙色
Pine(松) 紫色
Rosewood(紫檀) 紅色
Yew(紫杉) 黃色
每個社的社員來自不同班級,每個社都由一位老師社長(House Master)領導,由學生社長(House Captain)負責管理。每個社都會在學年開始及結束時召開社員大會,所有屬於該社的學生及老師都必需出席。社員可自行購買社章並配戴於校服上。
學校經常舉辦社制比賽,大部份比賽均在體育方面,惟學術方面的社制比賽則較少有。

聖保羅書院學生會

聖保羅書院學生會聖保羅書院的學生會成立於1963年,是香港中學最早成立的學生會。早年會長由總學長兼任,或由校方委任中六級學生擔任,由1977年起每年皆以全體學生投票選舉產生。候選人一般為中六級學生。他們須推出參選政綱、公開拉票及出席全體學生答問大會以爭取同學投票支持。
考慮到高年級的學生比較成熟,而對學校事務亦認識較多,因此學生投票占的比重將按年級增加。當中,中六至中七同學的選票作兩票計,中四至中五的選票作一點五票,而低年級學生的選票作一計。如只有一個候選人,在沒有對手競爭的情況下,候選人毋需經過任何選舉程式便可直接就任學生會會長。
註:2000年之前,在沒對手競爭的情況下,需進行信任投票,信任票過半方能當選。
學生會每年都會舉辦為期兩星期的“學生雙周(Students' Festival)”。此外每年學期初學生會亦會舉辦由學校步行上山頂的步行籌款(Sponsored Walk)以籌募經費。
學生會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uncil)是學生會的決策機關,負責統領轄下六個分屬委員會:
附屬學會委員會(Affiliated Clubs Committee)負責協助所有學會解決財政上的問題,以及管理每年的學會註冊事項。
核數委員會(Audit Committee)負責監督學生會的收入和支出。
活動委員會(Programming Committee)負責籌劃學生會的活動。
公共關係委員會(Public Relations Committee)負責聯繫校外團體和其它學校。
學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Council)負責出版校刊《弘道》和校報《文苑》。
褔利委員會(Welfare Committee)負責向學生提供福利服務,如:訂購午膳飯盒、文具、“西瓜波”(紅白相間的塑膠足球)及“白飯魚”(白色帆布運動鞋)等。

出版刊物

學校出版的校刊《弘道》及校報《文苑》都是由附屬學生會的學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Council)負責編輯工作,校刊及校報每年各出版一次。
《弘道》(Wayfarer)
《弘道》(Wayfarer)是聖保羅書院的校刊,首次出版年份為1958年,由故校長史伊尹上校倡議出版。其後停刊了數年,至1963年復刊並每年出版,至今已刊行四十多期。初期的編輯工作多由學校老師負責,其後由學生出版社的同學負責,學校老師擔任顧問。
校刊的主要內容包括校務報告、大事錄、各班級及團體照片、各學生組織報告、教職員專訪、專題、“文苑”(學生徵文)等等。
中文名稱“弘道”取中華民族先哲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之意,勉勵學生弘揚仁道,以及象徵聖保羅書院之艱巨任務。
英文名稱“Wayfarer”指徒步的旅行者,象徵排除萬難以達到理想,希望每位學生都能擁有“Wayfarer”的胸襟。
《文苑》(Scope)
校報中文版《文苑》及英文版 Scope,每年出版一至兩次,同期刊行,由學生出版社負責編輯。
校刊《弘道》及校報《文苑》皆曾在香港的學校刊物公開比賽中獲獎,例如《弘道》曾於80年代贏得由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舉辦的校刊比賽冠軍。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於1920年代成立,成立早期的功用並不顯著,而且沒有正式名稱。據文獻所載,1930年百多名校友曾與校方在西環某茶樓聚會商議成立'Old Pauline Union',其後同學會在廣州及上海等地亦成立了支部以聯絡校友。在香港淪陷期間,部份暫居澳門之校友亦有舉行聚會。及至1950年復校成功,同學會名稱正式定為“聖保羅書院同學會”(St. Paul's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SPCAA)。隨著年代發展,同學會的角色亦有所改變,除了擔當校友之間連繫的重任外,同學會亦不斷維持與學校的聯繫,在聖保羅書院校董會內有4名校友代表,共同商議學校事務。
同學會多年來積極支持母校的建設,曾多次發起捐款運動。戰後復校運動曾得眾多校友各方奔走支持。鐵崗舊校舍的伍廷芳堂及聖保羅堂、般含道校舍的黃鳴謙堂、莫乾生紀念堂(即學校禮堂)、圖書館、謝雨川游泳池、學校禮堂空調工程等等皆獲校友大力捐款支持。另外1950年代及2000年代的新校舍拓展工程分別由校友中的著名建築師(司徒惠劉秀成等)協助設計及提供專業意見。
同學會及眾多校友亦有捐款為學校設立多個獎學金及獎項,以獎勵學術成績或其他方面有優異表現的同學,例如在校慶120周年(1971)由同學會捐款設立的“史超域兄弟獎學金”、“馮浩波伉儷獎學金”、“謝雨川紀念獎學金”、“聖保羅書院同學會獎學金”、“1965年畢業生獎學金”及由1981年畢業生捐贈的“All-round Student of the Year”獎項等。
同學會舉辦的活動包括:每月例會及專題講座、happy hour 聚會、周年舞會、校慶周年晚宴、參觀活動、校友足球比賽等。同學會亦組織合唱團在校慶音樂會中表演,傳統上會於表演後與全場觀眾合唱校歌。此外,同學會於1990年起每年舉辦“校長杯”籃球賽,於12月在聖保羅書院舉行,由校友隊友賽教職員隊。
另外,同學會在校慶150周年(2001)出版 'From Devotion to plurality: A full history of St. Paul's College 1851-2001' 一書以整理及闡述學校150年來的發展歷程。
於2005年開始,同學會為預科同學舉辦師友計畫(SPC-SPCAA Mentorship Scheme),安排城中名人校友與同學組成小組,參與不同活動,以擴闊同學之社會視野,並增進不同年代畢業的聖保羅同學/校友的聯繫。

家長教師會

家長教師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於1994年成立,宗旨為促進學校及學生家庭的關係。曾經舉辦的活動包括書展、講座及參觀報社等,而且每年家長方面都會派出代表隊參加學校舉辦的周年陸運會接力賽。家長教師會每年舉辦一次周年大會,以選出該年度的主席和幹事。

著名校友

伍廷芳(1842-1923)(1874年、赴英國倫敦林肯法律學院深造、並成為第一個取得英國法律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大

聖保羅書院聖保羅書院
清國駐美公使、辛亥革命後南北談判南方代表、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及財政部長、香港首位華人大律師、首位華人立法局議員及首位華人太平紳士)
王寵惠(1881-1958)(中華民國法務部長及外交部長、中國近現代法學名家、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海牙常設國際法庭正法官、於1943年隨蔣中正出席開羅會議)
王吉民(1889-1972)(中國著名醫史學家、王寵惠博士堂弟、1910年畢業於香港西醫學堂、1932年和伍連德用英文撰寫了《中國醫學史》)
晏陽初(1893-1990)(近代中國及台灣著名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與教育家陶行知並稱“南陶北晏”、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顧問)
謝雨川(1899-?)(前香港立法局議員、“米王”—曾獲港府委託主理穀米配給、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謝伯昌(1901-?)(前九龍總商會理事長、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創辦人)
余兆麒(1902-?)(二次大戰中華民國將軍、美國密芝根大學法律博士、中國聯合銀行創辦人、於1983年創立著名之余兆麒醫療基金、對香港醫療服務貢獻良多)
司徒惠(1913-?)(著名建築師、1956年-1974年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971年-1976年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議員、1975年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法學博士)
鍾士元(1917-)(香港老牌政治家、外號大Sir、前香港立法局 (1974年-1978年) 及香港行政局 (1980年-1988年) 首席非官守議員、回歸後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 (1997年-1999年)、前香港工業總會 (1966年-1970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1974年-1978年) 及醫院管理局 (1990年-1995年) 主席、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 (1960年-1961年)、前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 (1994年-1997年)、九巴集團董事會主席、1951年英國雪菲爾大學機械工程哲學博士、1976年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曾負責籌辦香港理工學院、香港城市理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及醫院管理局)
貝聿銘(1917-)(國際知名建築師、曾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巴黎羅浮宮“金字塔”、北京香山飯店及北京中國銀行總部等著名建築物、1990年香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何家鎏(“柴王”—曾獲港府委託主理柴薪配給、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黃焯庵(“糖王”—曾獲港府委託主理食糖配給)
蕭家禧(著名兒科醫生、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黃頌盈(著名日本電器品牌港澳代理、中西區地區領袖、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葉若林(1912-2007)(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馬炎章(著名會計師、於1948年創辦馬炎章會計師行)
錢廣仁(著名廣東音樂家,別號“錢大叔”、有“大喉領袖”之稱、創辦香港首間大規模錄製音樂唱片之唱片公司新月唱片公司)
何大傻(1894-1957)(原名何福如、又名何澤民、有<諧趣歌王>的美譽、能彈琵琶、及作曲作詞、乃廣東音樂界四大天王之一)
謝炳奎(香港童軍運動前輩、香港童軍總會前維多利亞城區總監、前柴灣營地監督)
廖烈科(1931-1998)(前創興銀行董事長、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前香港立法局議員)
任志剛(1947-)(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劉兆佳(1947-)(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暨系主任及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葉澍堃(1951-)(香港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
曹萬泰(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
郭家強(政府產業署署長)
徐志強(前醫院管理局副總監(1991-1999)、前司法機構政務長(1999-2005))
陳振鴻(1952-1997)(前香港高等法院法官、任職期間表現卓越、備受尊崇)
馮浩賢(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西九)1、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曾德成(194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任委員、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成員、前《大公報》總編輯)
張家敏(利豐研究中心執行董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劉秀成(1944-)(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泛聯盟成員、前香港大學建築系主任及教授、前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
曾鈺成(1947-)(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民主建港協進聯盟首任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培僑中學校監及前校長)
勞永樂(1954-)(2000年-2004年香港立法會議員、樂施會幹事、傳染病專科醫生、前香港醫學會會長、社會民主連線副主席)
李永達(1955-)(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第三任民主黨主席)
劉江華(1957-)(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
張超雄(1957-)(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公民黨副主席)
丁午壽(1942-)(2000年-2004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前自由黨副主席、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名譽會長、開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超常(前香港市政局議員、代表香港公民協會當選)
鍾世傑(前香港市政局議員、香港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傳奇人物)
陳其鑣(香港電子業商會主席、香港綠色製造聯盟主席)
陳幼南(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香港潮州商會會董、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陸觀豪(恒生銀行前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前香港立法局議員、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成員及大學司庫)
伍步謙(永隆銀行常務董事兼行政總裁、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主席、1999年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工商管理博士)
廖鐵城(創興銀行常務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香港潮州商會會董)
王祖耀(著名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心臟學會創會元老及前會長、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理事會主席)
馮啟賓(著名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長、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羅佐華(著名麻醉科專科醫生、危重病學專家、香港麻醉科醫學院首任院長)
李繼堯(香港仁安醫院院長及醫務總監、著名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張任謙(1936-1991)(澳洲華裔心臟手術專家及人道主義者、世界心臟移植先驅、1986年獲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勛銜、在悉尼之張任謙心臟研究所於1994年為紀念他而設立、1999年獲選世紀澳洲名人)
莫志強(前香港大學心胸外科講座教授、香港心臟移植先驅、前香港心臟學會會長)
岑信棠(前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主任及教授、現任名譽教授、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梁憲孫(香港大學內科系副主任、何善衡血液及腫瘤學講座教授、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副院長)
詹志勇(香港大學地理學院講座教授、樹木專家)
李鍔(前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前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前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前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副校長、前職業訓練局執行幹事)
林浡(香港浸會大學教務長)
傅浩堅(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社會科學院院長、體育及運動科學講座教授)
傅浩強(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骨科學系主任及David Silver 講座教授、是美國唯一的亞裔骨科學系主任、運動醫學權威、擅長膝及肩之損傷手術)
羅世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生物科學院副院長、前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系免疫化學組教授、第一屆香港聯校科學展覽會(1968)主席)
黃錦就(美國賽維爾大學(Xavier University)刑法學系主任及副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及中國法制研究計畫主任、傳媒綽號光頭教授)
盧乃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講座教授)
科大衛(1947-)(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及講座教授、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多尼學院院士)
蘇偉文(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財務學系副教授、知名財經專欄作家)
林本利(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知名財經專欄作家)
陳增聲(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及信興市場學講座教授)
何耀棣(著名律師、何耀棣律師事務所創辦人、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廣東省代表、前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胡漢清(資深大律師、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馬豪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雲南省委員會委員、律師、前聖保羅書院同學會會長)
鄺日修(1840-1921)(早期聖公會聖三一堂及聖士提反堂牧師、曾於九龍寨城內辦學、贈醫施藥及建立“窮人院”(Almshouse是後稱“廣蔭院”)、聖公會日修國小是為紀念他而命名)
莫壽增(首任中華聖公會華南教區主教、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是為紀念他而命名)
龐德明(前聖公會台灣教區主教)
鄺廣傑(1936-)(首位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大主教及前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於2006年末榮休、現任香港島教區榮譽主教、曾任香港《基本法》草委、2000年香港大學名譽神學博士)
蘇以葆(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
薛磐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長、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校董會主席)
夏里巴(海外升學專家)
李思泌(黃大仙區議會議員、九龍社團聯會名譽顧問、前樂善堂余近卿中學校長)
符潤光(聖保羅書院音樂科主任、香港歌劇社主席、前香港兒童合唱團董事)
何福仁(聖保羅書院中文科主任、知名作家和詩人)
古德明(1953-)(知名作家、文字及翻譯專家)
潘國靈(作家、文化評論人)
林子揚(跨媒體音樂創作人、香港網路政治論壇音公館網主、香港電台頭條新聞主持)
詹德隆(英文教育專家、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知名作家、文化及政治評論員、1980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葉松茂(英國劍橋大學管理資訊系統學博士、著名智庫香港珠三角基金會執行總監)
程翔(1949-)(資深記者、曾任新加坡《海峽時報》中國首席特派員、前《文匯報》駐北京記者站主任及副總編輯、因涉嫌間諜罪被北京市國家安全局逮捕)
姚浩然(時富資產管理聯席董事、著名證券分析員、財經專欄作家)
林景升(香港警隊高級督察、談判專家、前香港科技大學校友會會長、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黎民偉(1893-1953)(香港電影之父、曾拍攝香港首部電影《莊子試妻》及孫中山紀錄片《勳業千秋—開國史的一頁》等名作、演員黎宣之父、黎姿之祖父)
薛覺先(1904-1956)(著名粵劇老倌、電影導演及演員、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前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副主席、名伶林家聲之師父)
吳楚帆(1911-1993)(1937年華南影帝(得獎作《人生曲》(1936))、電影公司東主、199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追贈))
蕭若元(1950-)(人稱“蕭才子”、知名作家、時事評論員及傳媒全才製作人、曾為電視台新聞報導員、編劇、監製、電台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
蕭定一(1974-)(蕭若元之子,影視製作及娛樂事業東主)
鄭丹瑞(前商業電台營運總裁、藝人、著名DJ,暱稱“阿旦”)
陳慶嘉(知名作家及編劇,筆名“阿寬”)
呂奇(香港影星及導演)
麥基(香港影星)
雷宇揚(香港藝人)
杜德偉(1963-)(香港歌星,歌星張露之子)
蔡康年(香港藝人)
林峰(1979-)(香港藝人)
李泳豪李泳漢兄弟(香港藝人、李家鼎與施明所生的孿生兒子)
吳定強(香港賽馬會練馬師)
盧潤森(律師、前香港足球總會副主席、前南華體育會主席、現任副主席)
梁守志(香港足球圈名人,曾任香港代表隊及南華、東方等球會領隊/總監)
陳曉明(和富大埔足球隊教練)
古偉明(前香港百米飛人、前香港100米短跑紀錄保持者,代表香港參加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

宗教學校一覽

宗教院校分為高等和中等。高等宗教學院學制為4年以上,畢業生學歷為本科以上;中等宗教學校學制為2至3年,畢業生學歷為中專或大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