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東傳中國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佛教東傳中國 中國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歷史
上,有著三個開放的時期,首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吸收佛教文化,其次是
隋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接受西方和中亞文明,再次是明清時期的基督教
人華。雖然還有許多的不那么集中的文化傳播時期,對這些傳播時期還有各
種各樣的爭論和質疑,但是,只要舉目望去,屈指數來,佛教文化對中國的
影響,卻是那樣地滲透骨髓、徹人心睥。以致於我們幾乎很難避開外來的佛
教文化,提煉出真正純粹的“國粹”來。
佛教東傳,並不只是一個宗教事件。乘著佛教大船而來的,是同樣優秀
的印度、希臘、波斯和中亞文化。雕塑、繪畫、音樂、美術,物產、珍寶、
工藝、科技,思想、邏輯、性格、,風氣,形形色色,五方雜俎,都藉助著
這隻航船渡過瀚海,來到中土。眼界、知性文藻胸襟,都為之一變。不
能不說,佛教文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

佛教

大約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當時的印度正處於一個大動盪、
大變革時代:有的地方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有的仍處於部落聯盟時期。社會
內部產生了等級——種姓制度:首先是婆羅門,享有“吠陀”經典的傳授、
解釋權和主持祭祀的特權;其次有剎帝利,屬於軍事貴族;吠舍為第三等級
,從事農、牧業生產者和商人;最後是受剝削的首陀羅。統冶者“庸俗的貪
婪,粗暴的情慾,卑下的物慾,對於公共財產的自私自利的掠奪,以及捐稅
、高利貸、敲詐勒索等……在人們生活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各國間
的兼併戰爭不斷發生,剎帝利種姓的軍政權力急劇增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
發展,吠舍種姓的經濟實力日益雄厚。舊觀念受到廣大人們的反對,思想界
活躍,各種哲理、邪說莫衷一是。面對統治者的腐敗、社會混亂和貧困者痛
苦的局面,有些人企圖退出社會生活,出家作了“沙門”。他們住在野外,
“穿樹皮,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結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終日不動
”。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
,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淨飯王家。姓喬達孽,名悉達
多;釋迦是其部落的名字,牟尼是聖人的意思。出生後,其母親就去世,由
姨母養育成長。按照剎帝利的習慣,8歲起學習字書、吠陀、武藝,“六十
四種書樣樣精通”,受過最好的教育。17歲時娶了美麗的妻子耶輸陀羅,據
說還生有一子。
他自幼愛沉思,思考社會和人生問題,深感世間人事變化“無常”,一
心想擺脫人生的苦惱,於29歲時,毅然放棄豐厚的財寶和優越物質生活,在
一個夜晚逃出家門,削髮剃鬚,作了“沙門”。他先到跋迦婆仙人苦修林進
行苦修,又找到阿羅陀伽蘭處過梵行生活,再跟隨另一名沙門學坐禪修持。
雖然經過6年的苦修,身體瘦弱如老朽,但仍沒有擺脫“無常”苦境,達到
解脫的境界。於是又振作起來,到尼彈連河洗了澡,重新進食,在一棵菩提
樹下禪定,審諦思惟了七天七日夜。他想到人們生、老、病、死的痛苦,用
“輪迴”思想解釋其根源,提出了“十二因緣”、“八正道”和“四諦”等
一整套佛學的基本思想,達到大覺大悟的境界。35歲時,終於修成了聖人—
—“佛陀”。
從此,釋迦牟尼四處布道,足跡遍布北印度和中印度。他組織僧團,交
結國王,聯絡商人富豪,建立了許多僧院,並制定一整套組織憎團的制度;
竭力反對“婆羅門第一”,主張“四姓平等”,對眾生仁慈溫和,提出釋迦
弟子不講種姓高低,只按長幼分序……。弘揚他的佛學思想,推廣他的理想
,直到80歲逝世。釋迦牟尼的思想贏得上升的“第三等級”支持,在印度迅
速得到了發展。
印度是一個重視哲理、富於想像力的文明古國。隨著佛學思想的廣泛傳
播,僧徒的增多,關於釋迦牟尼富有魅力的經歷,在信徒中傳播得越益神奇
,釋迦牟尼從真實的歷史人物演變成了宗教的偶像,變成了神。佛教的理論
日益繁瑣,持戒嚴格的佛教派別已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帶有自由色彩,
更多神話要素的內容使釋迦牟尼的思想更加宗教化。在一個神話傳說眾多,
重視巫術的社會裡,這種神化是必然的。釋迦牟尼的被神化,為佛教藝術提
供了豐富多彩的藍本。
伴隨著佛教的產生,用形象和比喻的的方法宣揚佛教教理的佛教藝術也
隨之初現。佛教藝術在印度固有藝術的基礎上發展了起來,起初是在孔雀王
朝的第三代王阿育王時期(公元前268一前232年)在摩崖和石柱上刻制敕文,
被稱為阿育王石柱,石柱上端雕刻著華麗的柱頭。在阿育王法敕石刻中還有
建立佛塔的記載。塔是古代印度人的墳墓,上面用土壘高,有的外面還包砌
石塊,塔下埋著死者的遺骨,塔上布滿了精美的雕刻,是祭祀的對象。同時
,在山地又開鑿石窟,修建寺院,雕刻造像,彩繪壁畫。早期的雕像,大部
分為浮雕,立體感不很強。人物多為正面直立像,造型顯得臃腫,面部表情
僵硬呆板,缺乏生氣。儘管對其裝飾,如頭巾、佩戴的珠寶飾品等都怍了精
心的刻劃,但卻不能掩飾那些刻板的造型。而雕刻出的動物則比較細膩,形
象較逼真。這些特點正是印度古風藝術質樸風格的體現。
在緊接著的巽加王朝(公元前187一前72年)和薩特瓦哈那王朝(公元前30
年一公元3世紀,百乘王朝)時期,阿育王發端的佛教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
無論是著名的巴爾胡特和山奇大塔,或是巴雅和阿旃陀石窟,都是建築莊嚴
宏偉,雕刻生動精美。這個時期的佛塔和石窟雕刻中,佛教藝術表現的題材
,如本生故事、佛傳圖、保護神、裝飾紋樣和供養人等內容都已經基本完成
。但是崇拜的主要對象——佛的形象卻沒有出現,而是以菩提樹、法輪、傘
蓋和足跡等替代。後來的貴霜王朝刨造了佛的形象,在恆河中游,今新德里
西南,發展成為“馬圖拉藝術”。公元4世紀(公元319—540年)興起的笈多
王朝時期出現的“笈多藝術”,是印度佛教美術發展史上的高峰。所有這些
藝術至今仍是印度史上的輝煌及其藝術珍寶。
阿育王時期佛教的又一發展是向印度四周傳播。最早傳到印度南面的斯
里蘭卡。這裡修築的大塔周圍增加了成排的石柱,裝飾著美麗的柱頭;後來
,又產生了著名的獅子岩錫克利亞壁畫。
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傳播到犍陀羅地區。這裡是古代溝通亞歐陸路交
通的十字路口,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早期,曾被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占領,
建立了一些希臘化的城市;後又統一於印度孔雀王朝。佛教傳人這裡時,當
地的許多希臘人皈依佛教,建塔,修寺,供養舍利,……。公元l世紀中葉
,原居住於中國的月氏人在此建立貴霜王國,其三世王迦膩色迦效法阿育王
尊信佛教,在境內推行佛法,舉行結集,一時大乘佛教興盛,建塔修寺,雕
琢石刻佛教藝術之風盛行。貴霜王國的人們刨造了佛教藝術史上久負盛名的
“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的另一功績是創造了佛的形象。貴霜王朝時期的佛教以大乘
為主;又繼承了孔雀王朝活躍的文化藝術,並發揚光大,使其更加豐富多彩
。“由於這裡受希臘羅馬的自由思想的影響,希臘羅馬早有製作各種神像的
傳統,在這裡,東方的宗教和西方的雕塑藝術很久以來已經融合很深”。因
而,佛的形象首先在犍陀羅地區出現。對佛的偶像的崇拜逐漸替代了塔,發
展成禮拜的主要對象。佛形像的產生,表明佛教藝術的主要題材已經完成。
這時與以後的幾個世紀裡,佛教及其藝術沿著絲綢之路向北、西、東面
弘揚,在中亞除上述地區外,在西至阿姆河以南,北到錫爾河流域,包括今
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部得到當地統治者的尊信和推崇
。佛教在這一帶如火如荼地興盛了起來,他們用白膏泥等塑制佛像和建築的
裝飾,……。這些地區的人民、學者、藝術家們在自己原有思想、宗教、文
化、藝術、生活習俗和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對這些外來的東西學習、理解、
審時度勢,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產生了“阿姆河派美術”。
佛教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傳入我國,隨之佛教藝術也興盛了起來。首先
出現在新疆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用土夯築和土塊壘
砌了佛塔;修建了“木骨泥牆”的“回”字形殿堂;並使在印度出現的中心
柱窟得到發展,形成具有當地特點的“龜茲式”形制;用泥和石膏等塑造佛
和菩薩像,發展了泥塑藝術;將我國中原繪畫中的線條與印度的凹凸暈染法
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西域畫派”中的“於閩藝術”、“龜茲藝術”
和“高昌藝術”。
佛教藝術傳人中國中原地區,又和我國固有的中國畫藝術相結合,出現
了中原風格的佛教藝術,如重視線條的運用和敷彩的敦煌藝術相渾厚純樸的
雲崗石窟藝術等。同樣,中原各地的佛教藝術也表現出本地區的特色,在統
一中放射出異彩。
佛教繼而傳播到朝鮮、日本等遠東和東南亞地區,也相繼出現了繁榮昌
盛、獨具特色的局面。在這些地區至今仍有許多虔誠的信仰者。
佛教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包括有建築——塔、寺等載體;表現內容
的雕塑、繪畫和一些裝飾圖案,此外,還有法器、供養器等造型藝術品。如
前所述,佛教及其藝術產生於印度,隨著佛教的向外傳播,佛教藝術也在亞
洲各地蓬勃地發展了起來,他們結合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在本民族固有文化
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印度及其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再形成有著各自的
發展過程和特點的佛教藝術。這就使得佛教藝術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成為異
彩紛呈,儀態萬千,具有民族和地方特點的一種藝術。這些創造有的甚至還
發展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傳統。同時,也體現出了各自文化藝術的水平。因而
,探索佛教藝術的這些發展、變化對中亞和我國,尤其是新疆歷史、宗教和
文化藝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這些佛教建築和藝術,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閃爍著耀目的光輝,
把古代東方各民族的風采展現了出來,其內涵和意義是很深刻的。本書僅就
印度及絲綢之路沿線的佛教藝術進行些簡要的介紹。
早在兩千年以前,佛教僧倡們艱辛跋涉,把佛教思想、教理灑播在沿絲
綢之路沿途各地,隨之,佛教藝術——建築、雕塑、繪畫等也在這些地方發
展起來。雄偉的塔寺、莊嚴的佛像、絢麗多彩的壁畫,這些精美的藝術品,
象一顆顆珍珠,被絲綢之路一一串聯起來,成為全人類不朽的文化藝術遺產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商路,也是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之道,而且是一條
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融合和促進各自傳統文化發展的文化之路。我
們通過這些佛教藝術,可以了解和認識絲綢之路沿線佛教建築、藝術及其與
當地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這些全人類不朽的文化藝術遺產正侍我們積極
地去探索、研究、開發、利用,再用來為人類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