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勝(1802~1866)

余三勝(1802~1866)

正文

京劇形成初期演員,工老生。又名開龍。湖北羅田人(一說安徽懷寧人)。原唱漢調,清道光時為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同治二年(1863)入廣和成班。通文墨、善口才,演劇常創新腔,出新意。在徽、漢班合流形成京劇的過程中,對老生唱腔有不少創造。他嗓音寬亮,唱腔以漢調為基礎,融合徽調,又吸收崑曲梆子唱腔,吐字仍以湖北音為主。並善於把青衣小腔巧妙地溶於老生唱腔之中,使行腔圓潤流利,婉轉纏綿,節奏鮮明而富於變化,故其唱以“花腔”著稱,為許多京劇演員所仿效,對後輩如譚鑫培等人的唱腔也頗多影響。他戲路寬廣,以唱〔西皮〕和〔反二簧〕最為擅長,《四郎探母》、《捉放曹》、《戰樊城》、《黃鶴樓》、《碰碑》、《烏盆記》等為其代表劇目。道光、鹹豐年間與程長庚張二奎並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子余紫云為著名京劇青衣,紫雲子余叔岩為著名京劇老生。

配圖

余三勝(1802~1866)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