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貫中

何貫中

何貫中(1888--1920),字庸非、輝淑,諱貫中,同盟會員;廣東梅州--興寧人;保定陸軍大學畢業,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義士、粵軍第一師上校團長。1920年秋,何貫中在惠州淡水與桂軍激戰時,身負重傷犧牲,時年32歲。他是安葬廣州在“粵軍第一師陵園”陣亡的粵軍最高級別高級將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

基本資料

何貫中,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1909年,南京陸軍第四中學畢業後,保送到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後改名陸軍大學)學習。與李濟深為同校、同期、同班、同寢室、同一張床,骶足而眠的同學、兄弟;歷任北伐軍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第三營營長、援閩粵軍獨立營營長。
湖北武昌起義爆發的當夜,何貫中為阻止清軍南下鎮壓革命運動,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炸毀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鐵橋。1911年12月,當他得知廣東軍政府組織北伐軍討伐清政府後,滿腔熱情趕到上海,找到軍長姚雨平,要求參加戰鬥。此時,姚雨平正為部隊缺乏軍事人才而著急,何貫中等軍校專才的到來恰似雪中送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為北伐軍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第三營營副,直接參與全軍作戰計畫的制定和指揮工作;姚雨平率領的廣東軍是北伐軍中的主力部隊,奉孫中山令,沿津浦鐵路向北進攻。在北伐過程中,何貫中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積極協助姚雨平整編軍隊,認真制定作戰計畫。為了使作戰計畫更加詳細與周到,他親自到前線偵察地形,選擇行軍路線。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在固鎮宿州徐州三次大敗清軍的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津浦線主戰場的節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軍,終於迫使清朝宣統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凱實行南北議和。何貫中因為在作戰中有勇有謀,戰功卓著,固宿兩役後被姚雨平破格提拔為北伐軍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第三營營長。1916年,何貫中在保定陸軍大學以工兵科優等畢業,派赴北京南苑第十五師見習。
民國七年,大總統孫中山,被舉為大元帥,命陳炯明率師援閩,進克漳州,何貫中聽到非常高興,即隨部隊開跋福建,被委任為獨立營第一連連長,民國九年升營長兼連長如故。
1920年秋,經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等人多方斡鏇,援閩粵軍奉孫中山之命,何貫中與鄧仲元參謀長一起回師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不幸在惠州淡水與桂軍激戰時,身負重傷犧牲,時年32歲,鄧仲元隻身脫險;孫中山大元帥隨即追授何貫中為上校團長,葬粵軍第一師陵園,是安葬廣州在“粵軍第一師陵園”陣亡的粵軍最高級別高級將領。
鄧演達、葉挺、葉劍英等客家子弟通過何貫中介紹,先後在粵軍中謀得了不同職位,最後走上了追隨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革命道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

民主革命先驅

何 貫 中 傳(1888年—1920年) ——羅師揚
君姓何氏,諱貫中,字庸非,興寧縣石馬鄉人。何氏為邑望族,碩學名宦,稱盛當世,父暉吉公,以篤行著,長兄子淵先生,積學通方,戊戌後,鼓吹新學尤力。君性淵實,自幼從長兄讀,即富於國家觀念,不屑於詞章記誦之學。光緒甲辰,同志在縣倡辦興民學堂,子淵先生出任教務,君隨入校,勤學砥行,常冠其曹,越年考入陸軍國小.是為何君投身軍界之始,鏇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畢業派往保定實習,遂升入陸軍軍官學校。武漢事起,君與同志南下,投廣東北伐軍姚總司令雨平戎幕。固宿兩役,奮勇破敵,奉補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第三營營長,是為何君效命國事之始。嗣以南北議和,復入軍官學校。無何癸丑變作,以嫌疑被輦出校。洪憲改年,君偕同黨人奔赴省港,冀伸討賊之願。袁氏敗亡,更入軍官學校,以工兵科優等畢業,派赴南苑第十五師見習。蓋八年之間,君凡三入軍官學校,其進退之間,予求學報國之忱,有隱痛焉。民國七年,今大總統孫公,被舉為大元帥,乃命陳公炯明,率師援閩,進克漳州,君聞之喜,即間關入閩,奉委獨立營第一連連長,九年升營長兼連長如故。我軍返粵,君率部,隨鄧參謀長仲元,當敵左翼。潮汕底定,敵軍屯守惠陽。之役,陷陣衝鋒,迭破敵壘及淡水之役。敵以君部銳甚,擬退卻,君冒阽突進,無何敵援大集,卒至彈盡援絕,遂為敵創。由敵護傷隊,載回廣州醫院,漠視之,不加調理,且挪揄之日: “君何敗耶?!”,應曰: “是役也,系而軍之成敗,吾欲減少戰禍,故鼓勇直前,蕆乃事,雖死無憾,況敗耶?!”,敵聞之乃色變,愧怍而首不能仰。蓋自民國以來,國事蜩塘,半由武夫政客,動輒以權利歸,踞高位,護厚祿,自以為一世之雄,而轉瞬敗滅,為天下笑。焉知滔滔之世,尚有不負所學,慨慷赴難,如君之成仁取義,而無所愧者乎?使聞君對敵之言,而不由然生愛國之心者,非人也矣?!君卒後,為敵薄葬北郊。十年春,子淵先生自邑來,擇於省東門外二望岡,陸軍忠烈祠對面浸水山,坐亥向已之原,改葬忠骸,以書告揚,乞志其墓,揚愧不文,慮弗克彰先烈,謹記其卓犖大節,以告來者,其詳則俟他日國史焉。君享年三十二,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才七歲雲。
中華民國十年夏(墓誌代傳)
羅師揚:字幼山,原粵軍總司令部秘書,曾任興寧縣縣長,著名歷史學家。曾特為民主革命先驅何貫中作傳並題寫碑文。

個人年表

1888年,出生
3月12日,出生於名門望族,廣東--梅州--興寧市石馬鎮,“星窩子”順裕廬,字庸非、輝淑,諱貫中,少聰敏、膽識過人;父暉吉公;兄弟排行第六,長兄何子淵。
1893年,5歲
在石馬鎮馬下村“柳塘坑”--何子淵創辦的(宇)“雨南洞國小”啟蒙,
1899年,11歲
師從梅州大儒羅斧月,為入室弟子;並接受正在興寧縣衙擔任督學的兄長何子淵訓導,國家觀念殊深,“不屑於詞章記誦之學”。
1904年,16歲
2月,就讀何子淵蕭惠長邱逢甲等人創辦的新式學校“興民學堂”;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常冠其曹”。
1905年,17歲
考入廣東黃埔陸軍國小,開始投身軍界,是年寒假回鄉,由長兄何子淵主盟加入同盟會。
1907年,19歲
破格提前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
1909年,21歲
陸軍四中畢業後,派往河北保定實習,經革命黨人內部舉薦升入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袁世凱主政時更名為陸軍大學)深造;與廣西學生李濟深為“同校、同期、同班、同寢室、同一張床”的同學,結為“拜把子”兄弟。
1911年,23歲
10月10日晚,湖北武昌起義爆發的訊息迅速在軍校傳開,學校當局不得已於當晚10時許開始宵禁戒嚴,何貫中將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得到“把哨”同學中革命黨人的秘密協助,帶著工具、炸藥等爆破器材悄然翻越圍牆離開學校,摸黑潛到保定附近的漕河鐵橋,將鐵橋炸毀,並於天亮前全部安全返回寢室;成功阻止了清軍南下鎮壓革命運動,為革命黨人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
1911
12月8日,廣東軍政府組織北伐軍從廣州出發討伐清軍,何貫中聞訊後馬上趕赴上海,找到軍長姚雨平,請求參加戰鬥,被姚雨平委任為北伐軍第二十二步兵師八十七團第三營營副,固宿兩役後晉升為營長,在固鎮、宿州、徐州三大戰役中大敗清軍,津浦線主戰場的節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軍;終於成功迫使清朝宣統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凱實行南北議和。
1912年,24歲
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2月12日,宣統皇帝在北伐軍強大的壓力下,被迫退位;南北議和成功後,何貫中再次回到已更名為“陸軍大學”的保定軍官學校學習。
4月,陪同長兄何子淵到南京晉見已卸任的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賓主合影留念;中山先生即興揮毫為子淵公題詞:“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甘苦自珍,箭竹頂茶”,並以簽名私人照片贈予何貫中,以示嘉勉。
1913年,25歲
3月20日,宋教仁遇刺,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當時已擔任學生領袖的何貫中,被當局懷疑是煽動陸軍大學學生鬧事反袁的主謀,被勒令離開軍校。
7月,赴日留學。
1916年,28歲
1月初,袁世凱稱帝,何貫中歸國與革命黨人一起奔赴廣東、香港,商討討袁大計,討伐袁軍。
6月6日,袁世凱敗亡後,何貫中再次回到陸軍大學,同年以工兵科優等畢業,派赴北京南苑第十五師見習。
1918年,30歲
孫中山被推舉為海陸軍大元帥,成立援閩粵軍,命令陳炯明率師援閩,進克漳州,何貫中得知這一訊息非常高興,即隨部隊開跋福建,被委任為獨立營第一連連長。
1920年,32歲
2月,何貫中升任援閩粵軍獨立營營長兼第一連連長。
9月,奉孫中山之命,經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姚雨平等人多方斡鏇,何貫中率部與鄧仲元參謀長回師廣東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充任左路軍,抵擋左翼之敵;潮汕平定之後,桂軍被迫退守惠陽。
粵軍衝鋒陷陣,連續攻破敵方多重防線的惠陽淡水之役,敵軍因何貫中部異常銳利兇猛,打算撤退棄守,但何貫中鄧仲元卻越戰越勇,並指揮獨立營官兵冒險向前衝鋒穿插,沒想到桂軍趕來增援的大部隊突然殺到,全營官兵一直戰鬥至彈盡援絕,最後,陣地不幸被敵軍攻陷;鄧仲元隻身脫險,何貫中身負重傷,敵軍懾於何貫中所擔任的軍職,不得已用擔架將他抬回廣州醫院(即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搶救,但桂軍對何成見頗深,態度非常冷漠,不加調理,而且調侃他說“你為什麼會失敗啊?!”,何貫中歷聲答道:“這一仗關係到全軍的成敗,我想減少戰爭給國家帶來的禍害,所以一鼓作氣往前沖,死算得了什麼?就是死了也不感到遺憾!何況失敗呢!”,敵人聽了何貫中的回答,臉色大變,羞愧得連頭都抬不起來。
10月16日上午10時20分,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時年32歲;孫中山大元帥聞報何貫中犧牲的訊息,泣不成聲,連連哀嘆:“我的眼鏡打爛了,我的眼鏡打爛了……”,並隨即追授何貫中為上校團長,安葬廣州瘦狗嶺“粵軍第一師陵園”,碑文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原粵軍總司令部秘書、興寧縣縣長羅師揚所書。
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為原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中正所題,何貫中是安葬在廣州粵軍第一師陵園之陣亡粵軍軍官中級別最高的高級將領。
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時年7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