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營村[河北邯鄲市永年區小龍馬鄉下轄村]

何營村[河北邯鄲市永年區小龍馬鄉下轄村]

何營村是河北邯鄲市永年區小龍馬鄉下轄村,位於河北邯鄲市永年區小龍馬鄉駐地東南偏南2.7公里處,該村現有人口5073人。

地理位置

該村人口均為漢族,該村姓氏以劉,彭,何居多,間雜有花,王,張,鄭,胡,袁,孫,陳,郝,常,白,李,邱,聞,余等等姓氏。居民多從事農業和糧食貿易,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白菜,大蒜等等。

相關歷史

村西北一公里處,有一古教場,傳說是宋金交兵時,兵士訓操的場所,可見何營村古時就是兵營之地。據近年何營村後出土的玉皇廟碑記載,何營,原為郝家營,為郝姓世居地。燕王掃北時,郝姓幾近絕戶。後有山西何姓三戶移民遷入,繁衍生息,人數超過郝姓。永年地方土語,郝,何讀音趨同,於是何家營就取代郝家營成為正式稱呼。後簡稱何營村。

村南有一千年古寺,曰觀音寺,因在何營村南,村民也稱“南大寺”。傳說修建於南北朝,原名黃華寺,位於何營村南約2公里處,香火繁盛。因寺內有一不肖和尚調戲附近村落婦女,出了命案,被官府和附近村民荒棄,雖距千年,現瓦礫尚存。唐武宗廢佛後,佛教漸漸興旺,眾信徒將寺廟遷至何營村內,改名觀音寺,占地約20餘畝。有三大殿,建築蔚為壯觀,是冀南地區有名的古寺名剎,可惜在1943年被日本人掃蕩時焚毀。改革開放後,何營村民集資重修,基本上恢復了原貌,現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風習俗

村民善良淳樸,民風尚古。然日本人入侵中國後,讓何營村這個籍籍無名的小村名噪華夏。侵略者的黑手打破了小村的寧靜,1943年5月5日,日偽軍乘河北省永年縣何營村廟會之機,進行大燒殺,被殺民眾達169人。製造了聳人聽聞的 “何營村四二慘案”(陰曆四月初二)。

改革開放以來,何營村的人們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何營的邱氏,依靠祖傳的釀醋手藝,一時間名譽鄉里。近年來,何營人在這塊熱土上辛勤耕作,最早利用塑膠薄膜技術種植棉花,西瓜,大蒜等,是農業白色革命的領航者。何營人還利用依靠洺李路的優勢,發展交通運輸,貿易和生產加工等等,現在糧食貿易,為方便鄉里,活躍農村市場做出了一定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