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衡

何善衡

何善衡,漢族廣府人,祖籍廣東番禺(今廣州),生於廣東番禺石溪村(現屬廣州市海珠區),“恒生銀行”、“恒生指數”、“何梁何利獎”創始人。廣州市海珠區石溪中醫院、海珠區石溪劬勞國小等投資、創辦人。他領導編制的“恒生指數”,作為股市升跌的參考係數,以其科學性與權威性而為世界所接受,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片

姓名:何善衡

生卒:1900年─1997年

籍貫:廣東番禺

職業生涯

何善衡何善衡

何善衡祖籍廣東番禺,1900年生於一貧民之家。

1933年3月3日,他的事業出現第一個轉折點,他與友人林炳炎、梁植偉、盛春霖等在香港中環合資開設了恒生銀號。當時何善衡出資最少,僅1000港元。不過,何善衡參予創辦恒生,不但影響了他的一生,也影響了恒生的發展歷程。現時提起恒生銀號,相信有不少香港人聯想起其誠懇待人,服務周到的形象,這種作風與何善衡待人之道有莫大關係。

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何善衡赴澳門居住,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返回香港。

1946年何善衡與何添等人成立恆昌公司﹐即今日大昌貿易行的前身。

及至50年代韓戰發生,聯合國與美國對中國內地實施禁運,內地商賈亦大舉南下。在此形勢下,年屆半百的何善衡思量恒生的發展路向,他在這兩年間,遠赴歐美進行考察,由利國偉隨行仕翻譯。

1952年11月他始終認為在香港做生意較外地容易,便向政府申請銀行牌照,並於12月5日正式註冊。

戰後初期 ,恒生銳意發展全面性的銀行服務,何善衡本著“服務大眾,人客至上”的精神,主攻香港中小型企業、市民大眾。他曾表示:“我們自始至終本著顧客第一的精神,並時刻提醒員工,不論是草根階層,還是勞苦大眾,只要他們一踏進恒生銀行,便成為我們的上賓。”根據何善衡的原則,恒生訂立一系列服務手則,如員工要勤墾盡職,要反應敏捷,要培養忍耐、忠誠、整潔及樂於助人的精神,雇員更不可誤導或批評客人,或與客人爭辯,應該耐心聆聽客人的需要,並即時答覆,還要緊記客人的名字,在客人離去時更應親自送行等等。每當顧客踏進恒生銀行,就會得到職員的熱情招待及協助,如代填表格、引介至適當櫃檯等等。就這樣,恒生透過一系列富有中國人情味的周到服務,拉近了銀行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嬴得了顧客;與當時滙豐銀行的做法,華人要借錢先經過買辦這一關不同。

1960年,恒生正式轉為公共有限公司,並正名為“恒生銀行”。1964年時,恒生銀行更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利國偉總結恒生瞬即發大的原因,是得力於何善衡的眼光,他對恒生兩大貢獻:其一是立足香港、其二是對客人好。同年,何善衡也與何添創辦恆昌企業,作為恒生銀行及大昌行的控股公司。

1965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風潮,恒生不能獨善其身。當恒生的現金將要提清時,4月8日下午5時,何善衡即緊急召開董事會,當機立斷決定把51%銀行股權賣給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並於4月12日答允。苦心經營逾三十載的恒生話事權就此斷送,成為他的畢生憾事,更為此哭了兩晚。不過在出售當天,仍親自主持會議,不斷向員工解釋,籍此穩住軍心。

滙豐收購恒生後,由於滙豐大班桑達士認為恒生的成功在於其華人管理層,故恒生依舊由何善衡掌舵,利國偉及何添為輔助,滙豐只派4位董事入局。何善衡自此長期擔任恒生銀行董事長,到1983年因年老而改任名譽董事長。當時傳聞滙豐終有一日完全吞併恒生,但何善衡向其夥計說,只要恒生做得好,滙豐一定要靠恒生,勸大家要與滙豐緊密合作。得到滙豐做後盾,恒生不斷壯大,成就規模僅次於滙豐,這時何善衡把握時機,專向中小企埋手。有些華資大戶(如鄭裕彤、李嘉誠)未發跡前,也曾得到恒生的大力協助。何善衡明白廣開客路的重要性,皆因銀行除了要有巨大的存款外,還要不斷尋找貸放市場,才可茁壯成長。他曾說:“栽培客戶,就是壯大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是客戶的衣食父母,反而客戶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1969年,該行首創香港股市指數——“恒生指數”,成為反映香港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並為國際認可。恒生又編制了物價消費指數,成為香港通漲的指標,更是老闆給員工調薪的依據。1972年,何善衡成功地將恒生股票上市,股價猛漲三倍,恒生信譽大增。

1983年,他以年事已高,辭去了恒生銀行董事長的職務,但仍擔任名譽董事長,堅持到行辦公,享受高額的報酬,卻將全部酬金撥作教育與慈善事業的經費。終其一生,除經營銀行事業獲極大成功外,還善舉無數。

社會貢獻

富不忘本,造福桑梓,這是何善衡幾十年來堅持不懈的思想。早在1937年,當他手頭稍為寬裕的時候,就出資在家鄉興建了劬勞國小,為家鄉學童提供免費教育,一直堅持到“文革”期間才被迫中斷;“文革”一結束,他又立即匯來29萬港元重新修建這間學校。從此,他就更加關心家鄉的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先後給家鄉捐贈了一大批車輛和縫紉機,支持家鄉發展生產。1984年捐資150萬元在家鄉興建幼稚園、敬老院和文化室,其後又出資66萬元將劬勞國小全部校舍改建為混凝土結構,另撥款270萬元興建風雨球場;又捐出多處在廣州的房產,將租金作為教育基金,供學校永久使用。為整理石溪河涌,他捐資100萬元;為籌建劬勞中學,他捐資250萬元;為將石溪衛生院改建為設備先進的石溪中醫院,他捐資546萬元,並且不顧自己80多歲高齡,親自審定醫院的選址、設計、施工和設備購置,使該院成為一間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具有現代化特色的醫院,以造福家鄉親人。

何善衡在關心家鄉建設的同時,亦不忘祖國的人才培養和福利事業。1985年,他捐資2000萬港元成立中山大學何氏基金會,以其每年100萬港元利息資助中大管理學院的教學、科研和師資培養經費。並且為該院建造了教學大樓和教師宿舍,購置了一大批先進的設備,使之成為一間頗具規模的學院,為祖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此外,1992年他捐資1500萬港元給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興建“何善衡腦科中心”;同年捐資1000萬港元給番禺理工學院興建教學大樓,捐資2000萬港元給中山醫科大學興建教學實驗大樓;1994年捐資1500萬港元給廣州海珠區第一人民醫院興建醫療大樓;同年又與梁球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國偉先生一道各捐資1億港元成立“何梁何利基金”,作為科學技術優秀獎基金,專門獎勵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1996年,何善衡基金會捐資1000萬港元,贊助廣東培正學院修建善衡樓(廣東培正學院第一教學大樓);2003年,何善衡基金會再次捐資給廣東培正學院,建成面積為 9126 平方米,具有歐洲建築風格的圖書館(善衡圖書館)。

個人榮譽

1993年7月,廣州市政府提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何善衡先生“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何善衡他先後獲得MBE勛銜、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銜和榮譽法律博士銜、中山大學榮譽顧問銜、OBE銜和CBE銜、泰國白象勳章、日本瑞寶章等榮譽職銜,1990年和1993年先後被番禺市和廣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最新訊息

老師應邀到東京大學講學

應日本東京大學共生哲學國際交流中心和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科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室的邀請,本所馮立升老師以客員教授的身份於今年5月至8月在日本東京大學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講學和合作研究工作。這次訪問和合作研究得到了日本文部省重點學科基地(研究據點)21世紀COE“共生哲學國際交流中心”基金的資助。

在日期間,他在為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科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的研究生(博士生和碩士生)開設了“中日數學文化交流史”講座課程。東京大學特聘教授、共生哲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石黑ひで(國際著名哲學家,慶應大學名譽教授、原倫敦大學教授)和著名數學史家佐佐木力教授一直親臨講座參與討論。他同時參加了《三上義夫著作集》的編輯、解說工作。三上義夫是中國數學史和日本數學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論著至今仍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馮老師負責其中第四卷《中國數學史·中國科學史》的論文及論著蒐集、選編、校對和解說工作,這一卷在他回國前已交稿。此外,他還調查了日本的數字圖書館和典籍文獻數位化工作的進展情況。特別是對日本國會圖書館、東京大學圖書館、京都大學圖書館和東北大學圖書館的典籍文獻數位化工作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