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岩旅遊風景區

伏虎岩旅遊風景區

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伏虎岩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位於聯合鄉聯東村入口處,距縣城33公里。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創建。伏虎岩上有宋、元、明、清歷代古建築物:石門祖殿、泰山宮、觀音佛堂。、天然伏虎洞等。

福建省尤溪縣聯合鄉的“伏虎岩”

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伏虎岩
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位於聯合鄉聯東村入口處,距縣城33公里。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創建。伏虎岩上有宋、元、明、清歷代古建築物:石門祖殿、泰山宮、觀音佛堂。、天然伏虎洞等。1984年復建有文昌閣、石門塔、攬勝亭、步雲亭、接佛亭、七層寶塔、龍門等十八處遊覽景點。總面積2370平方米,總投資63萬元。這裡山襟水帶,景色宜人,山上樹木奇特,石徑曲折迂迴,殿堂亭閣,凌空掛壁,與對面不到200米處挺撥的五穀仙山遙遙相峙,形成萬仞峽門奇特景觀。伏虎岩風景區逐步成為人們旅遊、避暑、療養勝地。
伏虎岩

摩崖石刻薈萃地

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伏虎岩旅遊風景區
武夷山伏虎岩是摩崖石刻薈萃地點之一走進叔圭精舍石坊門,端見一巨石高十數米,形似蹲虎,故名伏虎岩。伏虎岩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薈萃地點之一,17幅岩刻星羅棋布於伏虎岩西南、西、南三個方向,有題名紀游、有題詩紀勝,朝代跨宋、元、明、清四朝。朝向西方的主要岩刻有明代卸任兵部右侍郎陳省撰寫的景名"伏虎"和五絕一首:"百獸舞虞庭,胡為岩下伏。前面有投龍,風雲好追逐!"作者借景抒志,拓展岩名涵義。兩方明朝大臣到雲窩訪問開闢接筍峰名道士的岩刻,記載了當時道教鼎盛的狀況。岩壁還有陳省與摯友、門人的酬唱詩數首。岩之西壁主要岩刻有武夷山道教名山的題識兩處,一為"武夷洞天、升真元化之?quot;,一為南宋學者游九言題寫的"升真元化洞天"。還刻有一方清朝閩西名儒童能靈發理學思想的七律一首。岩的南向有陳省門人、崇安縣令梁鵬題刻的"司馬泉"。伏虎岩東南麓有一層面岩洞,呈弓形,弦長15米,高5米。洞口兩側各有一株古藤,枝繁葉茂遮蔽洞口。洞下奔瀉一股清泉,名為司馬泉。

福建 - 石室岩

又稱伏虎岩。位於城區西郊二公里處的山上。山上有多處石洞,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遺物,相傳為古人穴居之

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伏虎岩
所。唐代妙應禪師在此建寺,傳說出入常跨兩隻馴虎,故名。明成化年間(約1470年)寺頹。明萬曆五年(1577年)陳經邦重建。

沿著百餘級石階蜿蜒而上,兩邊松石夾峙如牆,摩崖題刻點綴其間。路旁有篆體“伏虎岩”。由此拾級而上,即刻便到“石室岩精舍”。其南側有一座玉皇殿,前有一對透雕龍盤八仙石柱。寺後聳立著一座七層四角形磚塔,奇峭古樸,別具丰采。寺旁有塊巨石,突兀於群岩之上,長約2丈,形似舌頭,人稱“龍舌石”;石下有洞穴,其上有古榕盤石而生,枝繁葉茂,蒼勁挺拔。樹下有乘風亭。

春天的早晨和黃昏,石室岩常有雲霧飄浮於奇岩怪石、叢林灌木之間,翠峰碧樹,煙雲繚繞,時隱時現,真箇是“綠樹迷離古剎前,縹緲雲山深莫辨”。故有“石室藏煙”之勝景,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岩附近還有仙跡、虎源、卓錫泉、曲水池、涅般木 台、海印石、天仙庵等諸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