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

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

伊通滿族民俗館始建於1982年,是全國唯一的展示滿族民俗傳世文物、史料和民俗珍品的專業性博物館。滿族民俗館大樓於1982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為1350平方米,設有七個展廳,分為歷史遺蹟部分,以碑刻、拓片、圖表、照片等歷史資料為主要內容,翔實地記載了滿族在伊通的部分繁衍足跡;傳世文物部分,以家譜、譜書、譜折、敕書、誥命等珍貴文物為主;禮俗部分,以滿族祭祀器具為主;薩滿文化部分,以薩滿祭祀中的神器為主。迄今為止,館藏文物已達310種,共3000餘件。國家AAA級景區。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博物館一景博物館一景

伊通滿族民俗館始建於1982年,是全國唯一的展示滿族民俗傳世文物、史料和民俗珍品的專業性博物館。滿族民俗館大樓於1982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為1350平方米,設有七個展廳,分為歷史遺蹟部分,以碑刻、拓片、圖表、照片等歷史資料為主要內容,翔實地記載了滿族在伊通的部分繁衍足跡;傳世文物部分,以家譜、譜書、譜折、敕書、誥命等珍貴文物為主;禮俗部分,以滿族祭祀器具為主;薩滿文化部分,以薩滿祭祀中的神器為主。迄今為止,館藏文物已達310種,共3000餘件。伊通滿族博物館於1995年3月被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幅員面積為二千五百二十三平方公里。境內有七座火山平地兀起,狀若北斗,故有“七星落地”之稱。伊通歷史悠久,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從遠古的息慎,到宋、遼、元、明時期的女真,滿族先人都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是滿族的“祖宗肇興之所”。

景區一角景區一角

清初這裡建立了鑲黃、正黃二旗公署,設驛站,置柳邊。 光緒八年升為州治。一九八八年八月三十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溯古撫今。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留下足跡。在這塊“貢山”“貢河”相間環抱的沃土上,伊通滿族繁衍生息。至今,伊通滿族的風俗習慣、心裡素質仍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們虔心敬存下來的滿族傳世文物,在一九八七年三月代表吉林省在首都北京展出期間,曾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伊通滿族民俗館始建於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一所展示滿族傳世文物和民俗風情的博物館,迄今為止,館藏文物已達六百一十個種類,三千餘件展品。共接待各級各類參觀團體一千五百多個,社會各界參觀人士二十餘萬眾。慕名前來參觀的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的國際友人和港、澳、台同胞翹指嘉許,留言盛讚。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區一角景區一角

一九九九年五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將本館作為學術基地。 展覽館分淵源、生產、生活、禮儀、文化習俗和今日伊通六個部分。採取專題陳列的方法,用實物展品與照片、圖板、模型和錄像等形式,向觀眾展示伊通滿族特有的民俗世界,使來參觀者能夠得以了解伊通滿族人民的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體察伊通滿族人的傳統意識和生活情趣。 滿族的生產活動,反映了幾千年來的漁獵採集向農耕發展的歷史過程。長期的漁獵生活構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底蘊,鑄造了強悍的民族性格。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曾以弓馬著稱天下。傳統的狩獵多是“聚眾合圍”既狩獵,又練兵,培養出“威名震懾莫與爭鋒”的八旗勁旅。滿族有馴鷹捕獵的古俗。在原始信仰薩滿祭禮中,鷹神列為靈禽之首,其中最名貴的是“海東青”。滿族的畜牧業有漫長歷史,曾普遍養馬,並長於馴馬。滿族又以善養豬而著稱,喜吃白肉血腸,川白肉等菜餚。滿族先民古時即養狗,狗是滿族狩獵及生活中的好夥伴,有“鷹犬無價”之說。

滿族的旗袍,在清代居“國服”地位。旗袍稱“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滿族男子喜穿長衫、長袍、外套馬褂,俗稱“長袍馬褂”。女子旗袍的領口、衣襟、袖頭上都鑲有艷麗的花邊,穿起來美觀、勻稱、婀娜多姿,成為最有特點的中國民族服裝。滿族女子喜帶頭飾,不纏足,有“金頭天足”之稱。滿族的飲食從“天火肉”到“滿漢全席”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的是火鍋。 滿族火鍋歷史悠久,在滿族歷史上曾出現“天上鍋”、“地上鍋”、“水中鍋”、“雀火鍋”等多種火鍋,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處都要吃火鍋,使大江南北盛行至今。滿族的住宅在清中葉以後,形成了“四合院”的典型民居。臥室內三面火炕,南北炕住人,西炕較窄,稱“萬字炕”。滿族的傳統信仰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原始宗教——薩滿教。每到祭祖祭天婚喪嫁娶,驅魔治病等活動,都要把薩滿請來。此時的薩滿脫去常服,穿上神裙,戴上神帽,束上腰鈴,手持抓鼓和鼓鞭,一邊口誦神詞,一邊盤鏇舞蹈,跳躍禮讚,膜拜娛神。 子孫繩,是滿族人家記錄子孫繁衍的布制繩索,生男孩時在繩索上拴上“嘎啦哈”或小弓箭,生女孩則拴上彩色的布條,是其先民古老的“結繩記事”的遺俗。

滿族十分重視歲時節慶,主要節日有春節、上元節、端午節、頒金節等。“頒金節”是紀念皇太極在一六三五年農曆十月十三這一天改“女真族”為“滿洲族”的日子.滿族的婚嫁禮儀十分講究,從相親到完婚有一套完整、莊重的禮儀過程。 一般有:相親、迎親、回門、住對月等。滿族的喪葬習俗,歷史上曾經歷過樹葬、獸葬、水葬等演變過程,土葬時使用“起脊棺材”,掛紅布魂幡,清明日上墳插“佛托”。現已普遍實行火葬。滿族能歌善舞著稱於世,其中滿族曲藝、剪紙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滿族的傳統體育有珍珠球、跳駱駝、冰嬉、雪地走等。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和民間遊戲生動活潑至今不衰,有些已被中國小吸納為傳統體育項目教學。 “珍珠球”已列入國家體育部門的比賽項目。白山黑水,碑傳神話千家續古風新俗,留衍子孫萬戶繁 伊通滿族人民為民族昌盛、國家富裕共同奮鬥,正在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致力振興經濟。如果說“七星落地”的傳說曾給伊通鍍上神話般的色彩,那么,新的民族團結、和睦將會給伊通創造出無比神話還要燦爛的光輝前景。 1995年3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將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5月本館成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學術基地。

景點指南

景區分類: 博物館搜尋同類景區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價格: 10元

聯繫方式: 電話:0434—4264418郵編:136000 地址: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伊通鎮

最佳時間: 四平市地處吉林西部,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一年四時特點鮮明,氣候寒冷濕潤,無霜期長,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5℃左右,最佳出遊時間在秋季。

投訴電話: 0434-3643064

交通指南: 景區位於吉林省中南部伊通滿族自治縣,在四平,吉林,長春都有到此地的班車,交通十分方便。

周邊景點

二郎山莊

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

二龍湖風景區

伊通火山群

半拉山門

葉赫那拉古城山門風景區

發展歷程

伊通是滿族發祥地之一,這裡山川秀美、地靈人傑、物產豐富。滿族先人千百年來生息繁衍在這廣袤地域,創造了人類的文明,留下了斑斑的足跡,留下了說不盡的傳說故事。

縣委、縣政府為了向世人展示滿族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成就,燦爛的文化,全面落實的滿族政策,持久地開展研究、傳播、弘揚滿族歷史文化和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更好地搶救保護研究利用這些寶貴文化遺產,決定建立“伊通滿族民俗館”(今伊通滿族博物館)建館初期,採取臨時借用縣總工會四樓會議室(150平方米)做館舍,展示各類滿族傳世文物320種1834件。於1987年6月25日面向社會開放,得到了幹部民眾的大力支持。

1988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為迎接1989年8月30自治縣成立慶典,縣委,縣政府決定重新布展,於是租用縣科協辦公樓(200平方米)做展廳,投資10萬元,修飾裝潢了展室,製做了展櫃、展桌、屏風等文物陳列設施,調配培訓了3名講解員。以此,向社會宣傳介紹滿族歷史文化,接待了前來參加慶典的客人和社會各界民眾。

1990年9月,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縣委決定新建展館。投資105萬元,占地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於1992年8月24日落成。展館設計新穎,為六面塔樓,主樓五層,配樓三層,仿古建築,雕樑畫棟,黃色琉璃瓦,典雅別致,具有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分別由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溥傑先生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題寫館名。又投資20餘萬元,裝潢了展廳,製做了展具。採用文物、圖片、圖表、模型和沙盤等藝術形式進行布展。全館分設滿族淵源、生產、生活、禮儀、文化和附屬部分共六個展廳,展示陳列文物410種。2010餘件。選撥培訓講解員6人,身著旗袍,正規全程講解。到2002年7月已接待國外觀眾17萬人次。

2001年初,縣委、縣政府決定移地擴建滿族博物館,主要考慮到滿族博物館規模太小,水準低,一些文物不能展示陳列,隨著自治縣的建立,廣大民眾滿族意識不斷增強,提出擴大展館的呼聲不斷,自籌資金500萬元,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主樓5層,配樓2層,混凝土框架結構,仿古建築,氣勢宏偉,典雅大方,具有濃郁北方民族建築風格,於2002年6月末竣工。縣滿族民俗館移至新館後改稱伊通滿族博物館,縣委要求新館建成後,要成為一座展示滿族歷史、民俗文化,具有較高水準的綜合性縣級博物館。於2003年8月30日結束了全部布展工作。新館設六個展廳,展示內容分別為滿族源流、生產、生活、文化、禮儀、信仰和古今伊通七個部分。本館主要以滿族傳世文物為主,附以圖片、圖表以及模型。文物展示陳列採用大通櫃、封閉式,以燈光照明,展廳設有通風防潮、避光防盜、消防保全各項設施。縣滿族博物館新館向社會開放以來,已得到社會各界民眾的好評,得到專家學者和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認為伊通滿族博物館是館藏滿族文物種類之全、文物數量之多、展館規模之大為國內少見的縣級博物館。2007年被國家民委確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同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4A級旅遊景點。2008年10月16日被國家民族博物館確定為“國家民族博物館·伊通滿族分館”。

2008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為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飛速發展的形勢需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建設的決定,積極開展民族文化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提高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決定投資改建博物館,由省政府撥款300萬元,縣裡自籌300萬元,擴建2200平方米。土建工程於2014年10月末竣工。主要用於擴大薩滿文化、民族經濟(1949年—2009年伊通巨變)和增設民俗演示、學術報告、遊客服務中心和臨時展廳等,改造糾正原館設計弊端。採取主樓兩側延伸,擴建配樓,主樓後接大廳,封堵窗戶,新掛灰色火燒板牆面,南側牆面裝飾蟠龍、三仙女傳說和天空大戰等滿族文化象徵的歷史浮雕(玻璃鋼)。改擴建後新樓形似神鷹展翅,宏偉壯觀,風格典雅別致,有著強烈的民族特色,成為縣城一大景觀。

2012年初,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又投資1200萬對新館重新布展,由瀋陽愛地藝術工程有限公司中標,承擔了全部布展工作。新館布展方案曾經過兩年的討論研究,調整修改,廣泛徵求了有關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的意見。縣委、縣政府要求新館布展中要堅持高標準,爭創一流的態度;要充分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廣泛套用現代技術,體現時代特點。經全館員工的努力完成布展工作,於2013年5月17日,一座全新的現代化的縣級博物館向社會開放。

長春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