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主要用於成人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對於經含5-Fu化療失敗的患者,本品可作為二線治療。同時,伊立替康套用於胃癌、食管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多種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基本信息

成份

伊立替康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主要成份是鹽酸伊立替康。其化學名稱為(+)-(4S)-4,11-二乙基-4-羥基-9-[(4-哌啶基哌啶)羰基]-1H-吡喃並[3,4:6,7]吲哚嗪[1,2b]喹啉-3,14-(4H,12H)-二酮鹽酸鹽三水合物。
其輔料為乳酸和甘露醇。

適應症

用於成人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對於經含5-Fu化療失敗的患者,本品可作為二線治療。同時,伊立替康套用於胃癌、食管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多種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就已得出的階段性觀察結果來看,有很好的臨床適用前景,值得密切關注。

規格

40mg、100mg的注射用粉針,2ml:40mg、5ml:100mg的注射液(按C33H38N4O6·HCI計)。

用法用量

伊立替康主要成份是鹽酸伊立替康。其化學名稱為(+)-(4S)-4,11-二乙基-4-羥基-9-[(4-哌啶基哌啶)羰基]-1H-吡喃並[3,4:6,7]吲哚嗪[1,2b]喹啉-3,14
-(4H,12H)-二酮鹽酸鹽三水合物。
其輔料為乳酸和甘露醇。推薦劑量為350mg/m2,靜脈滴注30~90分鐘,每三周一次。

劑量調整

對於無症狀的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熱或感染(體溫超過38℃,中性粒細胞計數<1000/mm3,或嚴重腹瀉(需靜脈輸液治療)的病人,下周期治療劑量應從350mg/m2減至300mg/m2,若這一劑量仍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或如上所述的與中性粒細胞減少相關的發熱及感染或嚴重腹瀉時,下一周期治療劑量可進一步從300mg/m2減量至250mg/m2。

延遲給藥

患者中性粒細胞計數未恢復至1500/mm3以上前請勿使用本品。當患者曾出現過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或嚴重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如腹瀉、噁心和嘔吐時,本品的使用必須推遲到這些症狀,尤其是腹瀉完全消失為止。
療程
伊立替康主要成份是鹽酸伊立替康。其化學名稱為(+)-(4S)-4,11-二乙基-4-羥基-9-[(4-哌啶基哌啶)羰基]-1H-吡喃並[3,4:6,7]吲哚嗪[1,2b]喹啉-3,14
-(4H,12H)-二酮鹽酸鹽三水合物。
其輔料為乳酸和甘露醇。應持續使用直到出現客觀的病變進展或難以承受的毒性時停藥。

特殊人群

肝功能受損的患者:當患者的膽紅素超過正常值上限由(ULN)的1.0~1.5時,發生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可能性增加。對該人群應經常進行全血細胞計數。當患者的膽紅素超過正常值上限1.5倍時,不可用本品治療。
腎功能受損的患者:本品不宜用於腎功能不良的患者。
老年人:未對老年人進行過特殊藥代動力學研究。但是,由於老年人各項生理功能,尤其是肝功能的減退機率很大,選擇劑量時須謹慎。

不良反應

1.胃腸道:遲發性腹瀉:
腹瀉(用藥24小時後發生)是本品的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在所有聽從腹瀉處理措施忠告的患者中20%發生嚴重腹瀉。
出現第一次稀便的中位時間為滴注本品後第5天。有個別病例出現假膜性結腸炎,其中1例已被細菌學證實(難辨梭狀芽胞桿菌)。
噁心與嘔吐:
使用止吐藥後10%患者仍發生嚴重噁心及嘔吐。
其他胃腸反應:
腹瀉及/或嘔吐伴隨脫水症狀已有報導。
少於10%的患者發生與本品治療有關的便秘。少見發生腸梗阻報導。
其他輕微反應如:厭食、腹痛及黏膜炎。
2.血液學: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劑量限制性毒性。78.7%的患者均出現過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嚴重者〔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占22.6%。在可評價的周期內,18%出現中性粒細胞計數<1000/mm3,其中7.6%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可逆的和非蓄積的,到最低點的中位時間為8天,通常在第22天完全恢復正常。6.2%的患者(按周期為1.7%)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合併發熱。10.3%的患者(按周期為2.5%)出現感染;5.3%的患者(按周期為1.1%)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引起的感染,2例死亡。貧血的發生率為58.7%(其中8%Hb<8g/dl,0.9%Hb<6.5g/dl)。7.4%的患者(按周期為1.8%)出現血小板減少症(<100000/mm3),(其中0.9%血小板<500000/mm3,按周期為0.2%)。幾乎所有患者均在第22天恢復。在上市後使用中,曾報導1例因抗血小板抗體導致外周血小板減少症的病例。
3.急性膽鹼能綜合徵
9%的患者出現短暫嚴重的急性膽鹼能綜合徵。主要症狀為:早發性腹瀉及其他症狀,如用藥後第一個24小時內發生:腹痛、結膜炎、鼻炎、低血壓、血管舒張、出汗、寒戰、全身不適、頭暈、視力障礙、瞳孔縮小、流淚、流涎增多,以上症狀於阿托品治療後消失。
4.其他作用:
早期的反應如呼吸困難、肌肉收縮、痙攣及感覺異常等均有報導。少於10%的患者出現嚴重乏力,其與使用本品的確切關係尚未闡明。常見脫髮,為可逆的。12%的患者在無感染或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情況下出現發熱。輕度皮膚反應,變態反應及注射部位的反應儘管不常見,但也有報導。
5.實驗室檢查:
血清中短暫、輕至中度轉氨酶、鹼性磷酸酶、膽紅素水平升高的發生率分別為9.2%、8.l%和1.8%(指在無進展性肝轉移的患者)。7.3%的患者出現短暫的輕至中度血清肌肝水平升高。

禁忌

1.禁用於有慢性腸炎和/或腸梗阻的患者。
2.禁用於對鹽酸伊立替康三水合物或其輔料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的患者。
3.禁用於孕期和哺乳期婦女。
4.禁用於膽紅素超過正常值上限1.5倍的患者。
5.禁用於嚴重骨髓功能衰竭的患者。
6.禁用於WHO行為狀態評分>2的患者。
7.老年人慎用。

注意事項

1.本品應在有經驗的腫瘤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2.考慮到不良反應的性質及發生率,對以下患者應在充分權衡治療帶來的好處及可能發生的危險後再選用本藥。
(1)患者具危險因素,特別是WHO行為狀態評分=2。
(2)在一些罕見的情況下,患者被認為不願遵守有關不良反應處理措施的忠告時,(當遲發性腹瀉一旦發生,需立即和持續給予大量液體及抗腹瀉治療)。建議醫院應對這類患者嚴格管理。
3.本品不能靜脈推注,靜脈滴注時間亦不得少於30分鐘或超過90分鐘。
4.關於遲發性腹瀉:
患者必須了解,在使用本品24小時後及在下周期化療前任何時間均有發生遲發性腹瀉的危險。靜脈滴注本品後發生首次稀便的中位時間是第5天,一旦發生應馬上通知醫生並立即開始適當的治療。既往接受過腹部/盆腔放療的患者基礎白細胞升高及行為狀態評分>2的患者,其腹瀉的危險性增加在治療不當,腹瀉可能危及生命,尤其對於合併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患者更是如此。
一旦出現第一次稀便,患者需開始飲用大量合電解質的飲料並馬上開始抗腹瀉治療。這種抗腹瀉治療應由使用本品的單位來進行。出院的患者應攜帶一定數量的藥物以便腹瀉發生時及時治療。
另外,當腹瀉發生時,患者應及時就診,目前,推薦的抗腹瀉治療措施為:高劑量的氯苯哌醯胺(2mg/2小時)這種治療需持續到最後一次稀便結束後12小時,中途不得更改劑量,本藥有導致麻痹性腸梗阻的危險。故所有患者以此劑量用藥一方面不得少於12小時,但也不得連續使用超過48小時。除抗腹瀉治療外,當腹瀉合併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粒細胞計數<500/mm3時,套用廣譜抗菌素預防性治療。
除抗腹瀉治療外,當出現以下症狀時應住院治療腹瀉:
-腹瀉同時伴有發熱;
-嚴重腹瀉(需靜脈補液)
-開始高劑量的氯苯哌醯胺治療48小時後仍有腹瀉發生。
氯苯哌醯胺不套用於預防性治療,甚至前一周期出現過遲發性腹瀉的患者也不應如此。出現嚴重腹瀉的患者,在下個周期用藥應減量(見用法用量)。
5.血液學:
在本品治療期間,每周應查全血細胞計數,患者應了解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危險性及發熱的意義,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體溫超過38℃,中性粒細胞計數<1000/mm3,應立即住院靜脈滴注廣譜抗菌素治療。
只有當中性粒細胞計數>1500/mm3,方可恢復使用本品治療。當患者出現嚴重無症狀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500/mm3),發熱(體溫超過38℃)或感染伴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計數<1000/mm3),應減量(見用法用量部分)對出現嚴重腹瀉的患者,因其感染的危險性及血液學毒性會增加,應做全血細胞計數。
6.治療前及每周期化療前均檢查肝功能。肝功能不良患者(膽紅素在正常值上限的1.0~1.5,轉氨酶超過正常值上限的5倍時)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及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危險性很大,應嚴密監測。本品禁用於膽紅素超過正常值上限1.5倍的患者。
7.每次用藥前應預防性使用止吐藥。本藥引起噁心嘔吐的報導很常見。嘔吐合併遲發性腹瀉的患者應儘快住院治療。
8.若出現急性膽鹼能綜合徵(早發性腹瀉及其他不同症狀如出汗、腹部痙攣、流淚、瞳孔縮小及流涎),應使用硫酸阿托品治療(0.25mg皮下注射)。對氣喘的患者應小心謹慎。對有急性、嚴重的膽鹼能綜合徵患者,下次使用本品時,應預防性使用硫酸阿托品。
9.老年人由於各項生理功能的減退機率很大,尤其是肝功能減退,因此對老年患者選擇本品劑量時應謹慎。
10.治療期間及治療結束後3個月應採取避孕措施。
11.對駕駛和操作機器能力的影響:
患者應注意,在使用本品24小時內。有可能出現頭暈及視力障礙,因此建議當這些症狀出現時請勿駕車或操作機器。

特殊人群

伊立替康伊立替康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由於本品在兔和大鼠實驗中發現有胚胎毒性,胎兒毒性及致畸性。因此,妊娠期間不能使用本品。育齡婦女在接受本品治療期間應避免懷孕,且如一旦懷孕應立即通知醫生。目前尚無法證實伊立替康是否會從人類乳汁分泌,但因為可能對哺乳嬰兒造成的不良反應,在使用本品治療期間應停止母乳餵養。(見禁忌)。
【兒童用藥】
兒童使用安全有效性還未確定。
【老年用藥】
由於老年患者各項生理功能的減退機率很大,尤其是肝功能的減退,因此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時劑量選擇應慎重。

藥物過量

Ⅱ期研究中,在嚴密觀察下劑量曾高達750mg/m2,最顯著的不良反應是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腹瀉。因而,為防使用過量,應在專科醫院使用。

藥理毒理

藥理作用
伊立替康是喜樹鹼的半合成衍生物。喜樹鹼可特異性地與拓撲異構酶I結合,後者誘導可逆性單鏈斷裂,從而使DNA雙鏈結構解鏇;伊立替康及其活性代謝物SN-38可與拓撲異構酶I-DNA複合物結合,從而阻止斷裂單鏈的再連線。現有研究提示,伊立替康的細胞毒作用歸因於DNA合成過程中,複製酶與拓撲異構酶I-DNA一伊立替康(或SN-38)三聯複合物相互作用,從而引起DNA雙鏈斷裂。哺乳動物細胞不能有效地修復這種DNA雙鏈斷裂。
毒理研究
遺傳毒性:伊立替康和SN-38在Ames試驗中均未顯示出致突變性。伊立替康在CHO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和小鼠微核試驗中顯示了致斷裂作用。
生殖毒性:在齧齒動物多次給藥試驗中,可見雄性動物生殖器官萎縮。雌性大鼠靜脈注射14C一伊立替康,其放射性可透過胎盤屏障,大鼠和家兔試驗中,可見本品對胚胎和胎兒的毒性反應。大鼠靜脈注射放射性標記的伊立替康後5分鐘內,可在其乳汁中檢測到放射性,給藥4小時後乳汁中藥物濃度可達到血藥濃度的65倍;雌性大鼠在圍產期靜脈注射本品可引起仔鼠學習能力和雌鼠仔鼠體重的下降。
目前尚無足夠的和嚴格控制的孕婦臨床研究資料,若患者在孕期使用本品或在使用本品期間懷孕,應被告之對胎兒的潛在危害。有生育可能的婦女在本品給藥期間應避免懷孕;母親在接受本品治療期間應停止哺乳。
致癌性:尚未進行伊立替康長期給藥的致癌性研究,但進行了大鼠連續三周、每周一次靜脈注射伊立替康2mg/kg和25mg/kg,然後恢復91周的試驗(大鼠靜脈注射伊立替康25mg/kg後,其Cmax和AUC分別約相當於人每周給藥125mg/m2後的7倍和1.3倍),結果顯示,子宮喇叭口處子宮內膜間質息肉和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發生率的增加有明顯的劑量依賴性。

藥代動力學

人體靜脈注射本品後,伊立替康的血漿濃度呈常指數消除。平均消除半衰期為6~12小時,活性代謝產物SN-38的消除半衰期為10~20小時。因為其內酯和羥基酸是化學平衡的,故活性內酯和SN-38的半衰期與完整的伊立替康和SN-38的半衰期相近。
在50~350mg/m2的劑量範圍內,伊立替康吸收面積(AUC)與劑量呈線性遞增關係:SN-38的AUC增加要小於劑量的增加。在90分鐘內靜脈滴注本品後1小時內,活性代謝產物SN-38達到最大濃度。伊立替康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為30%~68%,明顯低於SN-38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大約95%)。伊立替康主要在肝內由羧酸酯酶轉化為活性代謝產物SN-38,後者代謝為葡萄糖甙酸,活性為SN-38的1/50~1/100(由體內細胞毒性檢測)。體內分布不明;藥物及代謝產物經尿排泄:伊立替康為11%~20%,SN-38<1%,SN-38糖甙約3%。給藥48小時後膽汁蓄積和經尿排泄的藥25%~50%。
【貯藏】
遮光,密閉保存。
【包裝】
西林瓶裝,1瓶/盒,有40mg及100mg兩種規格。
【生產企業】
企業名稱:輝瑞製藥安萬特製藥齊魯製藥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臨床研究

【功效主治】晚期大腸癌患者的治療。與5-氟尿嘧啶和亞葉酸聯合治療既往未接受化療的晚期大腸癌患者,作為單一用藥,治療經含5-氟尿嘧啶化療方案治療失敗的患者。
【化學成分】山梨醇,乳酸和注射用水。
【藥理作用】本品為抑制細胞生長的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L-抗腫瘤和免疫抑制劑)。實驗資料:伊立替康是半合成喜樹鹼的衍生物,能特異性抑制DNA拓撲異構酶I。它在大多數組織中被羧酸酯酶代謝為SN-38,而後者作用於提純的拓撲異構酶I的活性比伊立替康更強,且對幾種鼠和人腫瘤細胞系的細胞毒性也強於伊立替康。SN-38或伊立替康可誘導單鏈DNA損傷,從而阻斷DNA複製叉,由此產生細胞毒性。這種細胞毒性是時間依賴性的,並特異性作用於S期。在體外實驗中,並未發現伊立替康和SN-38可被P-糖蛋白MDR有效識別,且顯示出對阿黴素和長春花鹼耐藥的細胞系仍有細胞毒作用。另外,在體內實驗中,伊立替康對鼠腫瘤模型顯示了廣譜的抗瘤活性(PO3胰導管腺癌,MA-16/C乳腺癌,C38和C51結腸腺癌),並有抗人異種移植腫瘤的活性(Co-4結腸腺癌,MX-1乳腺癌,St-5和SC-6胃腺癌)。伊立替康對表達P-糖蛋白MDR的腫瘤(長春新鹼和阿黴素耐藥的P388白血病)也有抗瘤活性。本品除具有抗腫瘤活性外,最相關的藥理學作用為抑制乙醯膽鹼酯酶。臨床資料:單藥治療:在超過980例經含5-FU方案化療失敗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中進行了本品3周方案的II/III期臨床試驗。在II期臨床試驗中,有455例患者接受了3周給藥方案,6個月的無進展生存率是30%,中位生存期為9個月。中位至進展時間為18周。另外,在304例患者接受的每周治療計畫的非對比性II期臨床試驗中,本品的給藥劑量為125mg/m2,每次持續90分鐘靜脈滴注,連續給藥4周之後休息2周。研究表明,中位至進展時間為17周,中位生存時間為10個月。在193例接受初始劑量為125mg/m2的每周給藥方案患者中,觀察到的安全性和3周給藥方案的安全性相似。發生首次稀便的中位時間為第11天。聯合治療:有385例既往未接受治療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入組一項2周給藥方案或1周給藥方案的III期臨床試驗。在2周給藥方案的第1天,本品的給藥劑量為180mg/m2,每2周重複一次,在靜脈滴注本品後,滴注亞葉酸(200mg/m2,連續2小時靜脈滴注)和5-氟尿嘧啶(先以劑量400mg/m2靜脈推注,之後以劑量600mg/m2連續22小時靜脈滴注)。第2天,以相同的劑量和方案給予亞葉酸和5-氟尿嘧啶。在1周給藥方案中,本品的給藥劑量為80mg/m2,隨後滴注亞葉酸(500mg/m2,連續2小時靜脈滴注),然後滴注5-氟尿嘧啶(2300mg/m2,連續24小時靜脈滴注),重複6周。另外,本藥聯合治療組的至一般狀態明顯惡化的中位時間比單獨使用5FU/FA治療組顯著延長(P=0.046)。在此III期臨床試驗中,使用EORTC QLQ-C30調查表進行生命質量評估。在本藥組最終衰退的時間顯著延遲。在整體健康狀態/生命質量進展方面,本藥聯合治療組儘管不顯著但有輕度改善,表明本藥聯合治療有效且不影響生命質量。
【藥物相互作用】本藥具有抗膽鹼脂酶活性,可延長琥珀膽鹼的神經肌肉阻滯作用,而非去極化藥物的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可能被拮抗。
【不良反應】對765例接受單藥治療,使用推薦劑量350mg/m2的患者,及145例接受聯合治療,使用開普拓推薦劑量180mg/m2,每2周給藥一次,聯合5-氟尿嘧啶/亞葉酸治療的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有一些不良反應可能與使用開普拓有關。胃腸道:遲發性腹瀉:腹瀉(用藥24小時後發生)是開普拓的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在單藥治療中:在所有聽從腹瀉處理措施忠告的患者中有20%發生嚴重腹瀉。在可評估的周期內,14%出現嚴重腹瀉。出現第一次稀便的中位時間為滴注開普拓後第5天。在聯合治療中:在所有聽從腹瀉處理措施忠告的患者中有13.1%發生嚴重腹瀉。在可評估的周期內,3.9%出現嚴重腹瀉。個別病例出現偽膜性結腸炎,其中1例已被細菌學證實(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噁心與嘔吐:在單藥治療中,使用止吐藥後約10%患者發生嚴重的噁心嘔吐。在聯合治療中,嚴重的噁心和嘔吐發生率較低(分別為患者的2.1%和2.8%)。其他胃腸反應:腹瀉及/或嘔吐伴隨與腹瀉及/或嘔吐相關的脫水症狀已有報導。可發生與開普拓及/或氯苯哌醯胺治療有關的便秘。在單藥治療中有少於10%的患者發生。在聯合治療中有3.4%的患者發生。少見發生腸梗阻或胃腸出血報導報導。罕見腸穿孔。其他輕微反應如:厭食腹痛及黏膜炎。血液學: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劑量限制性毒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可逆轉和非蓄積的;無論在單藥治療或聯合治療中,到最低點的中位時間為8天。在單藥治療中:78.7%的患者均出現過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嚴重者(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占22.6%。在可評價的周期內,18%出現中性粒細胞計數<1,000/mm3,其中7.6%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通常在第22天完全恢復正常。62%的患者,按周期為17%,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合併發熱。10.3%的患者(按周期為2.5%)出現感染;5.3%的患者(按周期為1.1%)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引起的感染,2例出現過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嚴重者(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占22.6%。在可評價的周期內,18%出現中性粒細胞計數<1,000/mm3,其中7.6%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通常在第22天完全恢復正常。6.2%的患者,按周期為1.7%,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合併發熱。10.3%的患者(按周期為2.5%)出現感染;5.3%的患者(按周期為1.1%)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合併感染,2例導致死亡。貧血的發生率為58.7%(其中8%Hb<8g/dL,0.9%Hb<65g/dL)。7.4%的患者(按周期為1.8%)出現血小板減少症(<100,000/mm3),其中0.9%的患者血小板計數&pound;50,000/mm3,按周期為0.2%。幾乎所有患者均在第22天恢復。在聯合治療中:82.5%的患者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嚴重者(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占9.8%。在可評價的周期內,67.3%出現中性粒細胞計數<1,000/mm3,其中2.7%中性粒細胞計數<500/mm3。通常在7-8天內完全恢復正常。3.4%的患者(按周期為0.9%)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合併發熱。2%的患者(按周期為0.5%)出現感染;2.1%的患者(按周期為0.5%)出現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引起的感染,1例合併感染,1例導致死亡。貧血的發生率為97.2%(2.1%Hb<8g/dL)。32.6%的患者(按周期為21.8%)出現血小板減少症(<100,000/mm3),無嚴重血小板減少症出現(<50,000/mm3)。在上市後使用中,曾報導一例因抗血小板抗體導致外周血小板減少症的病例。急性膽鹼能綜合徵:在單藥治療中9%的患者出現短暫嚴重的急性膽鹼能綜合徵,而在聯合治療中僅為1.4%。主要症狀為:早發性腹瀉及其他症狀,例如:用藥後第一個24小時內發生:腹痛、結膜炎、鼻炎、低血壓、血管舒張、出汗、寒戰、全身不適、頭暈視力障礙、瞳孔縮小、流淚流涎增多。以上症狀於阿托品治療後消失。其他作用:早期的反應如呼吸困難,肌肉收縮、痙攣及感覺異常等均有報導。在單藥治療中少於10%的患者出現嚴重乏力,而在聯合治療中為6.2%。其與使用開普拓的確切關係尚未闡明。常見脫髮,為可逆轉的。在單藥治療中12%的患者在無感染及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情況下出現發熱,而在聯合治療中為6.2%。輕度皮膚反應,變態反應及注射部位的反應儘管不常見,但也有報導。在與腹瀉和/或嘔吐有關的脫水患者或敗血症患者中,少數病人出現腎功能不良、低血壓或循環衰竭。實驗室檢查:單藥治療:在無進展性肝轉移的患者中,血清中短暫、輕至中度轉氨酶、鹼性磷酸酶、膽紅素水平升高的發生率分別為9.2%、8.1%和1.8%。7.3%的患者出現短暫的輕至中度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聯合治療:在無進展性肝轉移的患者中,血清中暫時性的SGPT、SGOT、鹼性磷酸酶或膽紅素水平升高(1度和2度)的發生率分別為15%、11%、11%和10%。暫時性的3度升高發生率分別為患者的0%、0%、0%和1%。未觀察到4度升高。
【禁忌症】慢性腸炎和/或腸梗阻炎性腸病和/或腸梗阻,對鹽酸伊立替康三水合物或開普拓中的賦型劑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孕期和哺乳期。膽紅素超過正常值上限的1.5倍。嚴重骨髓功能衰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