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學派

伊川學派,北宋程頤所創立的學派。頤曾居伊水岸邊講學,學者稱為“伊川先生”,因稱所創學派為“伊川學派”。

簡介

〖伊川學派〗北宋程頤所創立的學派。頤曾居伊水岸邊講學,學者稱為“伊川先生”,因稱所創學派為“伊川學派”。頤曾從胡援受啟蒙教育,又與兄顥師事周敦頤,潛心鑽研《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尤重《易經》。又援佛入儒,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長期在洛陽和伊水邊講學,形成“伊川學派”。弟子眾多,其中主要有劉絢、李□、呂希哲、謝良佐、楊時,游酢、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尹□、郭忠孝、王□、周行己、許景衡、田述古、邵伯溫、李朴、范沖、蘇□、楊國寶、蕭楚、陳淵、羅從彥、楊迪、呂義山、胡安國、陳□、鄒浩、趙霄、張輝、蔣元中、蔡元康、潘安固,劉子□、羅靖、羅竦、趙俊等。該派認“窮理”為主,認為“天下只有‘一個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這個“理”,也叫“天理”,為宇宙之本,“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不獨人爾,萬物皆然,都自這裡出去。”就是說,“理”先於事物而存在,是人和萬事萬物產生的根源。在天人關係方面,他們提出“天人合一”說,認為道(理)沒有天人之別,“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用道把天和人聯繫起來。他們還把“理”同封建倫理道德結合起來,強調“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乎天地之間”。在人性論方面,該派宣揚“氣稟”說,認為“天理”在人心為“性”、“性無不差”。認為人有“善”、“惡”之分,是由於“才稟於氣”不同,氣有清濁,“氣清則才善,氣濁則才惡。稟得至清之氣,生者為聖人;稟得至濁之氣,生者為愚人。”在認識論方面,提出“格物致知”說,認為人們通過讀書接物,考察古今人事,便可體會到萬物皆歸於一理。還認為“理與心一”,提倡“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存天理,去人慾”。(《宋元學案、伊川學案》)宣揚封建禮教,反對寡婦再嫁。主要著作有程頤《伊川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此派學說奠定了宋代理學基礎,為南宋朱熹直接繼承和發展,形成程朱學派。參見“伊洛之學”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