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2010年5月31日凌晨,以色列海軍與一支向加薩走廊運送人道主義物資的救援船隊發生衝突,造成約19人死亡,包括以軍在內30餘人受傷。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紛紛譴責以色列的行徑。多個國家召見了以色列大使,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還爆發了大規模民眾抗議示威活動。

事件回顧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2010年5月31日凌晨2時左右,以色列精銳部隊——海軍第 視頻:以軍槍擊國際赴加沙救援船致50餘人死傷 ,13突擊隊搭乘直升機,用繩索空降至國際救援船隊中的土耳其“馬馬拉”號船,這是這個船隊中最大的一艘,也是該船隊的指揮艦。以色列海軍向船隻開火,並強行登船,打傷了該船船長;半島台的報導最後在希伯來語“所有人都閉嘴!”中中斷。 一家土耳其網站公布了以軍登船時混亂場面的視頻,隨著以軍士兵強行空降至甲板上,船上身穿橙色救生服的人員與以軍士兵發生肢體衝突,隨後,以軍開槍射擊,船上人員四處奔散,還有人則搶救甲板上一名昏迷不醒的同伴。在船上通訊被切斷前,船上人員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他們正在用繩索登船,我們被抓起來了。”半島電視台一名記者事發時在這艘船上。這名記者說,志願者打出白旗,他們沒有朝以軍發射實彈。

事發公海海域

以色列軍方說,海軍對這6艘船的攔截行動遭到抵抗,“根據初步調查報告,事件導致超過10名志願者死亡。”活動主要發起者、土耳其慈善機構IHH表示,15名志願者死亡,大部分是土耳其人。以色列“第10頻道”報導,19名志願者死亡。IHH說,事件發生在距離以色列海岸大約120公里的公海海域,以色列的做法違反國際法。 以色列目前控制了全部6艘船,將船隊攔截在距離加薩走廊100多公里的國際水域,切斷了船隊與外界聯繫的通道。

後續

 志願者稱不會被嚇倒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以色列軍方表示,船上的物資將被沒收,在進行檢查後,將由以方通過陸路移交給加薩走廊。船上的外國人員將被送回本國,不願被驅逐回國的人則將被收未來幾天,還會有幾艘船準備駛向加沙。組織者稱,他們不會被以色列的暴力行動所嚇倒。這次向加沙運送救援物資的行動是由聲援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封鎖加薩走廊的國際和平組織“自由加沙運動”發起的,其目的在於喚起國際社會關注以色列對加薩走廊長達3年的封鎖。這次救援船隊共有6艘船,其中3艘是客船,3艘是貨船。貨船上共有大約1萬噸醫療用品、建築材料、帳篷、食品等人道救援物資。船上人員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各國,總計大約750人,其中包括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英國梅里德·科里根、數名歐洲議會議員及一名納粹屠殺倖存者。 這是自2008年8月以來,“自由加沙運動”第九次試圖向加沙運送人道救援物資,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以色列曾5次放行該船隊進入加沙,但自去年1月以軍對加沙哈馬斯發動為期三周的軍事攻勢之後,以色列就不再允許向加沙輸送物資。

以色列稱活動組織者與“基地”有關聯

這場衝突將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封鎖問題擺在了國際社會面前。2007年6月,哈馬斯奪取了加薩走廊的控制權後,以色列和埃及開始對加沙進行封鎖。以色列稱,封鎖是為了防止哈馬斯走私武器,但聯合國和國際救援組織都認為,封鎖未能削弱哈馬斯,卻摧毀了加沙當地經濟。但以色列否認加沙存在人道危機,稱食物和醫療設備都可進入加沙根據以色列的說法,此次救援船隊的救援物資中有禁止輸入加沙的水泥等建築材料。以色列認為水泥可被哈馬斯用來構築軍事設施。以色列稱組織者IHH支持“極端組織”,包括哈馬斯。以色列政府對傷亡表示遺憾,但同時表示,以軍遭到船上人員用匕首和鐵棍發起的襲擊,一名士兵的步槍被搶走;根據以軍交火規則,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士兵可以開槍。以色列副外長阿亞隆事後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挑釁”,組織者與“基地”組織和哈馬斯有聯繫;如果允許船隊通過,將為加沙開闢一條武器走私的“走廊”。

揭秘

摩薩德破壞救援行程

這個國際救援船隊自5月29日從賽普勒斯出發以來就麻煩不斷。行動組織者出發前就指責以色列特工干擾船隊衛星信號和其他航海定位所必需的通訊設備,兩次導致船隊行程延誤。組織者之一的胡瓦達·阿拉夫5月30日曾表示,整個救援船隊“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不同情況做好了充分準備”,他們希望以色列當局不要做錯事,不要攔截船隊。以色列則一直公開表示,將對駛向加沙的船隻進行攔截。以方提出救援船隊駛向以色列港口,在那裡卸下物資後,經過以色列檢查,再通過陸路移交給加沙,但救援船隊拒絕了以色列的要求。

早就知道會被攔截

2010年5月30日黃昏,以色列派出3艘軍艦展開海上攔截行動,通過無線電與船隊取得了聯繫,警告加沙海域是軍事封鎖區,任何企圖靠近的人員都要後果自負。5月30日晚,救援船隊一度改變航向,以避免與以軍軍艦對峙。有報導稱,船隊人員清楚以軍將進行攔截,但不希望攔截在夜幕下進行,而是希望攔截行動可以在白天進行,從而被更多人看到。

國際反應

 國際社會要求調查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作出強烈反應。土耳其外交部召見以色列大使,要求以方對事件作出解釋。土耳其副外長比倫特·阿林奇隨後宣布,以色列實施“海盜”行為,土耳其決定召回駐以色列大使,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指責以色列實施“屠殺”,宣布為死難者哀悼三天。希臘召見以色列大使,要求以方“立即”通報一艘船上大約30名希臘人的安危狀況。希臘國防部長下令中斷與以色列聯合舉行的空軍演習。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要求以色列“必須立即給出全面解釋”。歐洲聯盟負責外交政策的委員阿什頓的發言人說,阿什頓對死傷者親屬表示同情,要求對事件發生原因展開“全面調查”。

中方譴責以色列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2010年5月31日表示,中方對以色列襲擊向加沙運送人道主義物資的土耳其船隊並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表示震驚和譴責。馬朝旭說,中方對以色列海軍攻擊向加沙地區運送人道主義物資的土耳其船隊並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表示震驚和譴責。中方敦促以色列方面切實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改善加沙人道主義局勢。

聯合國緊急開會譴責以軍襲擊救援船隊

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5月31日譴責以色列對駛往巴勒斯坦的國際救援船隊發動襲擊,並敦促以色列結束對加薩走廊的封鎖。在安理會做出正式回應之前,15個成員國幾乎一致對以色列的襲擊表示譴責,並呼籲調查這一事件。一些國家的代表表示支持安理會就此採取適當行動。安理會是應土耳其、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要求召開此次緊急會議的。安理會理事國代表首先進行簡短的閉門磋商,然後召開公開會議,聯合國副秘書長米吉羅和土耳其外長達武特奧盧出席了會議。土耳其外長在會議上批評以色列搞的是“國家謀殺”。以色列代表則辯解說,軍人是受到刀子襲擊時自衛。星期天,六艘裝載一萬噸援助物資的船隊從賽普勒斯駛往加薩走廊,以軍突擊隊以船隊試圖突破對加薩走廊的封鎖為由,登船予以阻止,並引發開火。以軍是在加沙海岸線以外的40英里處的國際水域攔截船隊的。目前,這六艘船隻已被以軍押送到南部港口城市阿什多德。以軍表示將在那裡把乘客驅逐出境。

歐盟要求以色列對襲擊援助船隊事件展開調查

阿什頓當天通過其發言人,要求以色列當局對襲擊事件的全過程進行深入調查。阿什頓同時敦促以色列允許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和人員自由進入加沙。阿什頓重申了歐盟反對以色列封鎖加沙的一貫立場。她說,以色列對加沙的封鎖政策是“不可接受的”,並將引發嚴重的“政治後果”。她要求以色列立即“無條件地”和“持久地”開放加沙邊境。同一天,歐洲議會多個黨團對以海軍襲擊國際援助船隊的行為也進行了強烈譴責。

美國反應

美國白宮31日對以色列軍隊襲擊向加薩走廊運送人道主義物資的船隊並造成人員傷亡表示遺憾。白宮發言人比爾·伯頓當天對新聞界說,美方對這一事件造成人員傷亡表示“深深的遺憾”,美方正在通過相關渠道了解導致這一悲劇發生的原因。正在加拿大訪問並定於6月1日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舉行會晤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已經提前結束對加訪問,並取消訪美行程回國。歐巴馬政府尚未就以色列總理取消訪美發表評論。

背景資料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2007年控制加薩走廊後,以色列對這一地區實施封鎖。“自由加沙運動”先前曾8次派遣船隊,向加沙運送人道主義物資。以色列曾5次允許這一組織的船隊通過,但去年初結束對加沙大規模打擊行動後,以色列禁止任何船隻前往加沙。

致中東局勢複雜化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也許有人會對以色列海軍的這一行動感到突然,其實,這並不是一起突發事件。早在國際救援船隊22號從土耳其伊斯坦堡港起航時,以軍就發出信號說,船隊將受到以色列海軍的攔截和阻止。但這並沒能阻止這支由來自50多個國家的民間組織組成的船隊向以色列海防闖關的進程。船隊的主要參與方之一――土耳其人權自由及人道主義援助基金會還在伊斯坦堡舉行了一場由5000多人參加的盛大的離港送別儀式。歐洲組織的代表則表示,“如果以色列選擇暴力和屠殺,我們的使命是向世人揭露他們的醜陋罪惡”。這些民間組織之所以能置以色列的威脅和自己的安危於不顧,是因為他們看到,以色列對加薩走廊長達4年的壓制和封鎖,已經讓那裡變成了一座露天大監獄,當地一百五十萬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所無法容忍的,國際社會也決不會允許加沙地區的人道主義局勢繼續惡化下去。這一事件也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正如人們所看到的,在這支國際救援船隊中,土耳其組織是其中重要的力量,在以軍開火事件中的死傷者也多是土耳其人。這讓人們不由得將這一切與土耳其與以色列近期關係的走向聯繫到一起。自2008年底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發動“鑄鉛”軍事行動以來,土耳其與以色列關係開始惡化。在加沙問題上,土耳其的強烈反應甚至超過了埃及、約旦、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這固然是由於土耳其民眾出於宗教原因支持哈馬斯,另一方面,土耳其民眾對以色列入侵加沙的不滿也反映到了土耳其對外政策上。而在2009年初達沃斯論壇上,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也正是因為在加沙問題上與以色列總統佩雷斯發生言語衝突而憤然離場的。雙方間出現的這些不愉快都與埃爾多安政府上台後開始實行的“東進”政策有關。埃爾多安政府一改以前的親以政策逐漸向伊斯蘭世界靠攏,也更加靠近伊朗,這就不難理解伊朗為什麼會在核問題上與西方僵持不下時,能與土耳其和巴西簽署核燃料交換協定了。在中東地區具有重要地緣戰略地位的土耳其,已經顯露出在中東地區發揮更重要作用的強烈願望,進而在大國博弈的過程中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這,也必然會使中東地區局勢更趨複雜化。(

中東亂局來龍去脈

中世紀歐洲盛行反猶主義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聖經·舊約》記載,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曾在埃及居住,並遭受埃及法老的奴役。猶太人在摩西的帶領下,發動起義離開埃及,越過紅海,來到“流著奶和蜜之地”——迦南,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摩西借耶和華的名義,頒布了十誡,創立了猶太教。《聖經》中的這段記載是否確實,史學界有很大爭議。1998年的美國卡通片《埃及王子》就描述了這段故事。公元前1025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希伯萊王國,其後來分裂為兩個國家,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滅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86年,統治中心在今天伊拉克境內的新巴比倫王國占領猶太王國,其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數萬名猶太人作為俘虜押回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堅決反對以色列的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就曾自詡為“尼布甲尼撒二世事業的繼承人”。“巴比倫之囚”被稱為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它結束了古代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獨立建國的歷史。此後,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羅馬帝國的征服,又造成猶太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大流散。羅馬帝國鎮壓了公元1世紀到2世紀的猶太人三次大起義之後,將整個耶路撒冷城夷為平地,猶太人被迫逃難到歐洲各地。流散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不僅遭受宗教迫害,他們的政治、經濟權利也受到限制,例如不能擔任政府職員、不能服兵役等,這使得很多猶太人不得不以商業和放貸活動為生,經常和當地民眾發生利益衝突,猶太人一度成為“貪婪”的代名詞。反猶主義在中世紀的歐洲甚囂塵上。公元7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擊敗東羅馬帝國,占領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逐漸成為巴勒斯坦地區的主要居民,西歐的基督教國家曾發動多次十字軍東征,一度占領巴勒斯坦地區,但最終被趕走。公元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為巴勒斯坦的新主人。平心而論,在20世紀初之前,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對待猶太人的態度,要比基督教徒好很多。

馬克思的解決方案沒被接受

到了19世紀,隨著歐洲大陸民族主義的興起,猶太人被很多歐洲國家看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異類,“猶太人問題”成為歐洲政治生活中的一個熱點。當時的猶太知識分子中,對謀求猶太人解放的途徑,提出了兩種相反的方案。以卡爾·馬克思為首的猶太人出身的左翼知識分子,認為猶太人應該和本國工人階級團結起來,一同反抗資產階級的政治壓迫,在世界範圍內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此後,很多猶太人投身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德國的拉薩爾、伯恩斯坦和俄國的托洛茨基、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等人都是猶太人。他們的政治主張差異很大,但都主張“讓猶太人和居住國人民一同獲得解放”。另一種方案是匈牙利出生的猶太作家西奧多·赫茨爾提出的。1896年,他寫了《猶太國:現代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一種嘗試》一書,宣稱猶太人問題是一個民族問題,應該建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1897年,全球統一的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為打擊德國的盟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幫土耳其帝國境內的阿拉伯人獨立建國為誘餌,騙取阿拉伯人發動起義。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就反映了這段歷史。但英國在一戰後將巴勒斯坦地區變為自己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支持猶太人“回家”,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猶太人開始大批移民巴勒斯坦,到1939年達到50萬人,猶太人與當地阿拉伯人的關係日趨緊張。

以色列建國後越打越強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二戰時,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瘋狂屠殺猶太人,同盟國估計猶太人被害人數高達600萬!這讓更多的猶太人要求建立獨立的猶太人國家,其中一些人不惜採用恐怖主義手段襲擊在巴勒斯坦的英國軍隊,其中包括後來成為以色列總理的貝京和沙米爾。1947年2月,英國宣布放棄對巴勒斯坦的統治,把巴勒斯坦交給聯合國處理。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投票通過了巴勒斯坦分割案,這就是聯大181號決議案。當時巴勒斯坦境內居住的阿拉伯人占總人口的68%,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可決議卻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劃給占1/3人口的猶太人,占2/3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當天就獲得美國政府的承認。第二天,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5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同時向新生的以色列國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英國支持阿拉伯聯盟,美蘇支持以色列。戰爭打了15個月,以色列戰後占領了巴勒斯坦地區80%的面積。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約旦河西岸由約旦控制,加薩走廊由埃及控制。1956年10月,英國、法國和埃及因為蘇伊士運河問題鬧僵,以、英、法聯手進攻埃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獲勝,占領了埃及西奈半島,但後在美蘇的壓力下被迫撤出,恢復戰前狀態。戰後,聯合國穩定部隊進駐西奈半島,將以色列和埃及軍隊隔開,但埃、以關係仍極度緊張。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發制人,在一天之內就摧毀了埃及、敘利亞、約旦國的空軍,在6天之內占領了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埃及控制的加薩走廊,完全占領了巴勒斯坦地區全境。不僅如此,以色列還占領了埃及領土西奈半島和敘利亞領土戈蘭高地。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或“六日戰爭”。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戰爭初期一度占據優勢。但以色列很快從美國獲得大量武器裝備和情報援助,扭轉戰局,在南線攻入蘇伊士運河以西,威脅埃及首都開羅,在北線逼近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1974 年,埃及收回了蘇伊士運河東岸的部分地區,敘利亞收復了戈蘭高地的部分地區。戰爭初期以色列的失利,使以色列統治集團越來越認識到不能依靠武力長期占領阿拉伯領土;而戰爭後期埃及、敘利亞的困境,則使得阿拉伯世界中越來越多的領導人認識到消滅以色列是不現實的。此後,埃及與以色列開始議和。1979年3月,埃以簽訂和約,1980年兩國正式建交,結束了長達30年的戰爭狀態。埃及成為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並收回了西奈半島的全部土地。此後,以色列選擇“以土地換和平”,即退出占領的一部分阿拉伯領土,換取阿拉伯國家的和平相處。1994年10月26日,約旦與以色列在兩國邊界正式簽署和約。這樣,以色列的對手越來越少。但以色列還是擺不平自己占領地區的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

1964年,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東耶路撒冷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組織,也叫“法塔赫”(Fateh阿拉伯文法、塔、赫,分別是巴勒斯坦、解放、運動三個詞的首字母)。從此,法塔赫為了把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不斷襲擊以色列。1982年,以色列為消滅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基地,攻入黎巴嫩,迫使巴解組織撤出黎巴嫩,同時擊敗了支持巴解組織的敘利亞軍隊,這次武裝衝突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戰後,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控制了部分領土,要求驅逐以色列軍隊的黎巴嫩真主黨乘機興起,並獲得伊朗的支持。2006年,以色列深入黎巴嫩領土,想滅了真主黨武裝,不過未能如願。巴勒斯坦人在1987年發動大起義,青少年在街頭投擲石塊、自製燃燒瓶,與現代武裝的以色列軍警對抗。1988 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宣布接受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第一次海灣戰爭後,支持巴解組織的伊拉克實力削弱,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巴以雙方開始和談。1993年9月在美國的斡鏇下,巴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定——《奧斯陸協定》。之後,以軍開始撤離其占領土,巴逐步接管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地區,開始自治。2000年7月,巴勒斯坦、以色列、美國三方關於巴勒斯坦最終地位的談判失敗。此後,巴以衝突不斷,和平進程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對以溫和的法塔赫和對以強硬的哈馬斯開始鬧翻。2007年1月25日,哈馬斯在巴立法委員會選舉中獲勝,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出任總理,雙方矛盾日益尖銳。2007年6月15日,在與法塔赫5天的激戰之後,哈馬斯完全占領了加薩走廊,從此哈馬斯控制了加薩走廊,法塔赫控制了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仇視哈馬斯,宣布封鎖加薩走廊,而哈馬斯等激進派別也不斷對以色列發射火箭彈,這種襲擊被以色列稱為恐怖主義行為。到了2008年底,以色列開始大舉空襲哈馬斯。巴以雙方直到今天仍談不攏的主因有二:一是巴勒斯坦建國問題,以色列至今不承認巴勒斯坦人1988年宣布的建國,認為目前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的巴政府只是自治政府,而非主權國家。二是耶路撒冷的最終地位問題。1947年11 月聯大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但以色列在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為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可是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都不承認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還是把駐以色列使館留在特拉維夫。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宣布建國時,也將耶路撒冷定為首都。加上巴以雙方實力嚴重不均:以軍號稱中東第一,經濟實力雄厚,又有美國的長期支持;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經濟困難,也沒有正規軍,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大多已與以色列和解,對以色列立場強硬的伊朗又離得太遠。因此,要打要停,其實都由以色列說了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