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桃花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一篇有關“仙境桃花源”千古名文。“仙境桃花源”可能是陶淵明的理想世界,但是自從這篇文章產生以後,廣大讀者總想知道的“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有人說在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有人說在安徽古徽州的黟縣。說是這裡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而且這裡還有姓陶的人家,從他們的家譜來看,他們的始祖就是陶淵明的子孫。

概要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一篇千古名文。說是武陵地方的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為樂,看到漁人大吃一驚,紛紛請他回家吃飯飲酒,自稱祖先是為了逃避秦時的戰亂,逃進桃花源來生活。這些人不知道秦以後有過漢朝,漢朝以後又有晉朝。漁人在這桃花源里住了好幾天,想家了,就與他們告別。出了桃花源,以後再去尋找,就找不到了。

這一“仙境”可能是詩人的理想世界,但是自從這篇文章產生以後,廣大讀者總想知道的“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有人說在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有人說在安徽古徽州的黟縣。說是這裡有一座武陵嶺,有武陵村,還有一塊九十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環境極像文章中描寫的桃花源,而且這裡還有姓陶的人家,從他們的家譜來看,他們的始祖就是陶淵明的子孫。

但是一般都認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桃源縣。

相關介紹

桃花源面對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行人走過桃花源牌坊,就是桃花溪水。沿著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與陶淵明文章中描寫的一模一樣。桃林深處有一座橋,過橋不遠,就能看見秦人的古洞,進洞行走數十步,眼前就“豁然開朗”,看到“土地平曠”的千丘田,“屋舍儼然”的豁然軒。千丘池旁有“延至館”,說這是桃花源中人宴請漁人的地方。人們還說,最早來到這裡的三個人是一個男的,兩個女的。男的叫李立,是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亻夫)修長城;一位郭嫂是為了逃避秦始皇選民女進宮;還有一位老媽媽是失去兒子媳婦的孤老。他們三人進入桃花源後組成家庭,生兒育女,以後漸漸組成村落。因是三姓組成,所以這村子叫做“三合村”。

根據歷史的記載,這裡早在漢代就以自然風景區著稱,晉朝以後又建立了桃川宮等人文景觀。大約在北周時代,人們發現這裡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開闢了從縣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里的桃花源遊覽區。到了宋朝,從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築群,可惜在元末時被火災所毀壞。明初得到復興,明末又被火燒掉。清朝光緒年間,桃源縣的縣令余良棟重新修建了陶淵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樓閣:問津亭、延至館、窮林橋、水源亭、豁然軒、高舉閣、尋契亭、既出亭、問路橋等,都是以《桃花源記》來命名。它的面貌一直保存到今日。

今日我們遊覽桃花源,景點就更多了,有所謂“內八景”,即爛船洲、桃花溪、遇仙橋、秦人洞、空心杉、摩頂松、煉丹台、瀹鼎池等。還有所謂“外八景”,即桃源仙隱、潼舫晚渡、漳江夜月、潯陽古寺、(艹錄)蘿晴畫、楚山春曉、梅溪煙雨和白馬雪濤。每中每一景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就以“爛船洲”來說,說是那位發現桃花源的武陵漁夫,名叫黃道真,他在桃花山洞口把自己的小船用纜繩結在那裡,然後進入桃花源,在裡面住了幾天,再來到渡口,一看小船已經爛掉了。原來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於是,這塊地方就被稱為“爛船洲”了。

總之,《桃花源記》一文,為我們描繪了最理想的農村生活圖景,我們到任何相似相近的田園村莊中,都會發現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