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堂山風景區

仙堂山風景區

仙堂山,位於襄垣縣城北25公里處的強計鄉境內,因建於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該山峰巒疊嶂,綿延起伏,勢如九龍匯聚,故又名“九龍山”。主峰海拔1700米,方圓20餘平方公里。登高眺望,重巒疊嶂,雲霧瀰漫,如九龍匯集。仙堂寺古樸莊重,雄偉壯觀,鑲嵌在半山腰上,寺側獨秀峰(翠微峰)突兀於群山之中。仙堂山十分秀美,秀美得像是一位躲藏在大山深閨中嬌媚怕羞的少婦。黎城的廣志山,使人感到一種男性的陽剛氣概,仙堂山則使人覺得猶如投進母性的懷抱。許多人認為仙堂山曾是和尚的天地,據說東晉時此地已有寺院;然而女媧應是仙堂山最早的主人,山中北崖上的媧皇閣即可作證。

簡介

仙堂山風景區 仙堂山風景區

仙堂山風景區

仙堂山在襄垣縣城北25公里處的強計鄉境內,因建於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該山原名“九龍山”,主峰海拔1700米,方圓20餘平方公里。登高眺望,重巒疊嶂,雲霧瀰漫,如九龍匯集。仙堂寺古樸莊重,雄偉壯觀,鑲嵌在半山腰上,寺側獨秀峰(翠微峰)突兀於群山之中。

寺之西北,山高千仞,如鑄如削,聳入雲中,橫亘數里,崖間有洞穴72個。正面半崖媧皇宮,凌空而立,忽而雲蒸霞蔚,如入玉宇瓊樓。其後通深洞,有石階可攀緣而上。通宮石徑寬僅尺許,攀之猶如身臨仙府洞天,令人頭暈目眩,人稱“捨身崖”。媧皇宮左右均有石洞相通,相傳為藏經洞。石崖上雕鑿法顯巨像,高13米。像東側有趙朴初先生的“東晉高僧法顯法師”題刻。媧皇宮西面還有琉璃洞,饒鈸洞(羅漢石)、株砂洞、講經壇、人面石、取月梯等諸多景物,美不勝收。古今遊人不絕,留有詠仙堂詩數十篇。明永樂年間進士李浚《詠仙堂》詩讚曰:“此是蓬萊真境界,更於何處覓仙堂。”還有明嘉靖年間南京兵部尚書劉龍所作《仙堂歸隱》詩:“高士當年不可求,白雲無恙水長流。桃園路杳應難問,蓬萊春深是勝游。已分煙霞成痼疾,肯將霖而慰殷憂。蒼松翠柏遮天日,獨做人間萬戶侯。”這些佳作把仙堂山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仙堂寺

仙堂寺為仙堂山主要古建築之一,寺依山勢而建,靠石岩,臨深壑,四面環山,泉水縈繞,松柏蒼翠,環境清靜優美,寺址內外五泉湧出,故又名“五龍寺”,至今泉水仍婉蜒寺側。寺創建年代不詳,相傳某夜風雨大作,飛沙走石,林木傾壞,人呼馬叫,翌日寺成。現為三進院落,中軸線由低向高,層層向上,整個建築,布局獨特完整,錯落有致,從溝底登162級天梯到達山門,兩側設鐘鼓二樓。前院東設關聖殿(關公赤面美髯,關平、周倉持刀侍奉),西為樂樓。前院拾級而上進入中院寺門。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五踩斗拱,單檐歇山頂,現闢為法顯紀念館。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五間。由兩側拾級而上到後院,中為三佛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斗拱五鋪作,單檐歇山頂,保留著宋代建築風格,兩側設東西配殿。西南角設大殿,寺內現存藥師佛、枷藍佛、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等彩色塑像,均為明代遺物。

風景區歷史

留有記載仙堂寺之僧建斯功德的宋代碑刻,明、清、民國寺院重修碑記及經幢3通。相傳,這裡曾是出生於襄垣的我國東晉著名佛教高僧、早期旅行家、翻譯家、法學家、地理學家法顯大師(335一420)出家修行之地。仙堂寺往南里許到達黑龍洞,名曰“洞天福地”,洞口有兩條巨龍騰躍而起。從月門入洞,有9個龍頭迎面伸出,個個口內噴水。再往裡走有一石平台,台上有一汪清水,龍嘴之水即源於此,當地人說此水可治百病,實為甘美礦泉水。洞後端的洞底盤石宛若兩條彎曲而臥的黑龍,傳為龍王夫婦的起居之地。洞前有龍王殿,內塑龍王像。寺院裡許山崖如削,峭壁上凌空而建媧皇宮一座,寬五間,為全木結構兩層樓閣。宮底層木柱林立,共32根交錯排列,柱頭補間斗拱密布,重檐跋山頂,構造奇巧獨特。周圍高山峻岭相襯,猶如古畫中的玲戲小屋。還有峰懸石碣觀音洞、雲嗷仙樂鐃鈸洞、夜鳴紗車紡花洞、丹爐經煙株砂洞、山間明珠金燈岩、點頭迎賓人面石、養僧濟貧滴谷洞等景點。

有詩云:“五峰積雪春光暮,萬壑凝冰夏日寒。”這裡還是一個極好的避暑勝地。現已修通盤山公路,南山口設仙堂山風景旅遊管理機構,已成為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