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東大蒜

仁東(廣西玉林)大蒜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產地集中在仁東、仁厚、福綿、大平山等地。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多集散於福綿圩,由船埠運經北海,遠銷東南亞。其個頭大、粒瓣結實、辛辣多汁、肉脆味香,莖皮顏色多為紫色,亦有白色。被列為廣西土特產品,銷路廣,出口價值高,經濟效益好。

簡介

生長習性及儲存方法
仁東大蒜性耐寒,喜鬆軟沙質土壤,幼苗與蒜頭生長期需保持土壤的潮濕。每年冬種,次年春夏收。蒜農把收穫的大蒜頭連苗晾乾,紮成小捆,掛在廚房中煙燻,使它能久貯、防蟲、不變味。

特點

仁東大蒜頭氣味辛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鈣、鐵和維生素A、B、C等營養物質,並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有"消炎、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之功效。大蒜頭還是常用的調料,在煮瓜、菜、魚、肉時,放入幾瓣,芳香可口。

作用

玉林仁東大蒜美味可當"藥" 得到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玉林人家的陽台或廚房,通常掛著一串扎得像花朵一樣的大蒜頭。煮飯炒菜時,隨手扯下三四瓣,不一會兒屋裡就飄起了蒜香……5月的玉林超市貨架上,白白胖胖的北方蒜頭標價是1公斤4元,而個頭小一點的玉林仁東大蒜頭,標價是1公斤15.6元。仁東大蒜頭貴在一個“香”字——抓在手裡,未等剝皮,香味早已撲鼻,用來佐餐,令人胃口大開。

大蒜的保健作用

1.強力殺菌。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是目前發現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
2.防治腫瘤和癌症。大蒜中的等元素可抑制腫瘤細胞和癌細胞的生長,實驗發現,癌症發生率最低的人群就是血液中含硒量最高的人群。美國國家癌症組織認為,全世界最具抗癌潛力的植物中,位居榜首的是大蒜。
3.排毒清腸,預防腸胃疾病。大蒜可有效抑制和殺死引起腸胃疾病的幽門螺桿菌等細菌病毒,清除腸胃有毒物質,刺激胃腸黏膜,促進食慾,加速消化。
4.降低血糖,預防糖尿病。大蒜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加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提高人體葡萄糖耐量,迅速降低體內血糖水平,並可殺死因感染誘發糖尿病的各種病菌,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5.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大蒜可防止心腦血管中的脂肪沉積,誘導組織內部脂肪代謝,顯著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膽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漿濃度,增加微動脈的擴張度,促使血管舒張,調節血壓,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預防動脈硬化。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壓的最好最簡易的辦法,大蒜可幫助保持體內一種酶的適當數量而避免出現高血壓。
6.保護肝功能。大蒜中的微量元素硒,通過參與血液的有氧代謝,清除毒素,減輕肝臟的解毒負擔,從而達到保護肝臟的目的。
7.旺盛精力。大蒜可有效補充腎臟所需物質,改善因腎氣不足而引發的渾身無力症狀,並可促進精子生成,使精子數量大增。
8.預防感冒。大蒜中含有一種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對病原菌和寄生蟲都有良好的殺滅作用,可預防感冒,減輕發燒、咳嗽、喉痛及鼻塞等感冒症狀。

種植技術

一、整地:選擇日照好、土層厚的肥沃土壤,深翻耙平然後開溝施肥,施肥溝寬35厘米,深30厘米,行距50厘米。畝施優質農家肥4方,速效氮磷鉀複合肥80公斤。將肥施於溝中,加土拌勻、填平。
二、播種:巨型大蒜比普通大蒜生長周期長,需要早栽晚收。在施肥溝的中間開一深6厘米的播種溝,灌水後播種,每窩放一瓣蒜種,株距30厘米,播後覆土將溝蓋平。
三、分苗:巨型大蒜因蒜瓣較大,有極少量蒜瓣是由兩個蒜瓣合併在一起的;還有些蒜內含有兩個或多個芽胚,這樣便出現了播後一瓣生雙株或多株的現象。可用齊頭刀在合併株中間豎直向下切開,留下1株,將多餘株挖出,另行移栽。分苗移栽可在播種30天以後進行。
四、管理:出苗前每隔5天左右澆一次水,以保持土壤濕潤,利於出苗。齊苗後淺鋤一遍,以後看情況適當澆水。入冬後,北方寒帶地區要加蓋稻草、玉米稈等防寒。最好在下面加一層羊、牛、馬糞,然後再蓋草。這樣即可防寒,又增加了土壤肥力。開春後及時結合澆水進行追肥,並作好田間雜草的清除工作。澆水後淺鋤,可以提高地溫,加速大蒜生長。
五、收穫:巨型大蒜不宜收穫過早,以免影響產量和質量,以在葉片變黃時收穫為宜。收後及時曬乾,存放通風乾燥處,以備留種或食用。

傳說

傳說:寒山野生大蒜
玉林市玉州區自古盛產香蒜,尤以仁東、仁厚兩鎮出產的品質最好。據宋至道年間(995~997年)《郁(念yu)林州志》記載,仁東多產蒜,“蒜苗鮮嫩,味濃郁;蒜頭味辛溫,消炎、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由此可知,仁東大蒜的種植,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時的醫學文獻《新修本草》和梁朝的《名醫別錄》稱大蒜為“葫”、“胡蒜”;元朝的《食物本草》中記載:“今人謂‘葫’為大蒜,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
玉林人認為,仁東大蒜是土生土長的,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玉林連續3年大旱,草木皆枯,民不聊生。時有張氏三兄弟,為解除民眾之疾患,決意到仁東邊上的寒山頂峰祭天求雨。他們披荊斬棘,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爬上山巔,最終筋疲力盡倒下了……蒼天感動,甘霖普降,山涌清泉,萬民得救。後人感念張氏兄弟,就在寒山頂上立碑建廟,並以三兄弟的生日為寒山廟之誕期,尊三兄弟為“寒山爺”。千百年來,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二、四月十五、九月十五,八方百姓上山祭拜。後來,“寒山應雨任君求”成了玉林古八景之一。
時有寒山西麓、即仁東一帶的鄉民登山祭拜,途中休息時偶然發現一小片奇草,其根部果實如算盤籽大小,紅紫相間,十分招眼。鄉民好奇,掰開一看,只見十幾瓣果仁緊貼一起,有一股辛辣的香味。膽大的鄉民嘗了幾粒,頓覺神清氣爽,爬山疲勞全消。鄉民於是把這些奇草移到田園裡種植,後來發現果實不僅好吃,還能治病、防病,其莖葉做菜也十分可口……這種奇草用途廣且不用花錢買,鄉民認為十分“合算”(玉林話,意為划算),當時便把這種奇草叫做“合蒜”。經長期栽培,果仁變得粗大飽滿,拿到集市上交易,得錢不少,慢慢便改稱為“大蒜”。這便是玉林香蒜的淵源。

更多信息

真相:水土含硒蒜更香
如今的仁東、仁厚鎮,家家戶戶種香蒜,不少村民靠香蒜髮家致富。玉林市香啦啦綠色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烈強便是一個典例。吳烈強是土生土長的仁厚人,種植、研究香蒜20多年,已成為本地的香蒜專家。
“仁東香蒜的香,是仁東獨特的地域、氣候條件和栽培方式形成的。”吳烈強介紹,寒山四周有不少清泉,泉水在山的東面匯集成現在的寒山水庫;寒山西面的村莊,村村有源泉,泉水匯聚成現在的仁東江,這是玉林南流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同時也是仁東大蒜灌溉用水的母親河。根據相關部門的檢測,仁東、仁厚的水土,含硒量豐富,因而在這片水土上種植出來的大蒜含硒量高,這正是仁東大蒜特別香辣的一個原因。
千百年來,仁東江兩岸的鄉親都是以水稻、大蒜輪流種植,兩季水稻一季大蒜。大蒜種下之後,村民便把收穫稻穀剩下的稻草鋪在上面,稻草是天然有機生物鉀肥,經風雨及人工灑水,鉀離子慢慢釋放於土壤中,極利於蒜苗吸收,且不傷根。吳烈強認為,這也是仁東大蒜溢香的一個“秘訣”。
除了香味濃烈,玉林香蒜與北方大蒜還有哪些差異呢?吳烈強介紹,從蒜頭外形上看,仁東大蒜頭特徵很明顯,通常一個蒜頭由2~3層蒜瓣組成,蒜瓣基部呈微紫色,一般有12~20瓣,飽滿緊湊,排列不整齊,不散瓣
從種植方面看,玉林香蒜屬於無薹種(花莖不抽出葉鞘外),而北方大蒜是有薹種:北方大蒜種下後,氣溫在0攝氏度左右便處於低溫休眠期(一般有1~3個月停止生長而處於休眠),到3月天氣回暖後長出蒜薹,農民抽取蒜薹拿去賣,北方大蒜便由營養生長變為生殖生長,需要養分不多而很容易長肥,所以其蒜頭特別大但不香;玉林香蒜雖沒有北方大蒜那樣大,但其“一生”都是營養生長伴隨著生殖生長,吸收養分特別多,保留在蒜頭裡面的營養物質都是經過長期生長濃縮的精華,故特別香。仁東香蒜不能常年種植,每年的5~7月便進入高溫休眠期,在這3個月內無論怎樣種植,香蒜都不會發芽。
收穫:得到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每年9月,是仁東大蒜播種的時節。選種頗有講究:種菜蒜(新鮮青蒜)宜用“三圍蒜”,就是有3層蒜瓣的蒜頭;種乾大蒜,則選“雙圍蒜”,即只有兩層蒜瓣的蒜頭,因為“雙圍蒜”蒜米顆粒大,蒜皮易脫。
每年春節前後,是玉林菜蒜大批上市的季節;3~5月,則是收大蒜頭的季節。蒜農把收穫的大蒜頭連苗晾乾,紮成小捆,掛在廚房中煙燻,以便防蟲久貯。在收穫季節,屋檐下掛著一捆捆大蒜頭,便成為仁東一帶的景觀。過往客商雲集,市場異常熱鬧。據玉林地方史料記載,從清朝到民國時期,仁東大蒜頭多由南流江運經北海遠銷海外,1932年曾出口5000擔。另據《廣西名優品牌志》載錄,20世紀50~70年代,玉林香蒜由國營土產部門收購運銷,在歷年中南區和桂南物資交易會上都是搶手貨;20世紀80年代至今,玉林香蒜的年均出口量在2000噸以上,最高年份為5000噸,遠銷歐美、東南亞國家及港澳地區。
玉林香蒜名聲在外,很多區內外客商直接到仁東、仁厚收購,所以,即便是在玉林,市面上仁東大蒜頭也不多見,因為大部分銷往外省或出口了。
2005年11月,玉林香蒜獲得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6年9月被評為廣西優質農產品,2007年3月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現在,玉林香蒜已註冊“仁東”、“郁州”商標。
有了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提高了玉林香蒜的知名度,仁東大蒜頭更加暢銷。2008年,仁東大蒜頭收購價為1公斤8~10元,創下歷史新高。如今,仁東大蒜種植面積約8萬畝,已形成“菜蒜”、“種蒜”兩大種植生產基地,大蒜產品有新鮮青蒜、乾品大蒜頭、醃製糖醋蒜及大蒜油深加工產品等。
食用:營養防病價值高
肚子疼的時候,吃一片香蒜能止痛;如果遇上傷風感冒,口含一片香蒜,感冒症狀會減輕;香蒜還能止疴……這些經驗已被不少人所認識,所以在經濟、醫學落後的年代,老百姓主要用大蒜來消炎,解除毒瘴,防治水土不服,成為日常必備的保健食用調料。
據現代科技檢測,大蒜頭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抗壞血酸、維生素、煙酸等營養物質,並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詳細描述了大蒜解毒、消炎、健脾等作用,稱大蒜“氣味辛、溫”,“葫蒜入太陰、陽明,其氣薰烈,能通達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徵積肉食……攜之旅途,則炎風瘴雨不能加,食偈腊毒不能害……久食令人血清,健脾胃,治腎氣”。現代醫學研究也說明大蒜和天然大蒜製品有很好的抗衰老、預防血管硬化、防癌抗癌等功效。
《本草綱目》還提到,“大蒜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所以,在“仁東香蒜”的外包裝上,你能看到“大蒜百利,唯傷一目,有眼疾者慎用”的溫馨提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