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市第一中學

仁壽市第一中學

仁壽市第一中學位於中國四川省仁壽縣文林鎮,前身是建於1764年的鰲峰書院,是一所具有240年歷史的巴蜀名校。

基本信息

簡介

仁壽市第一中學1906年改名為鰲峰中學,1925年改名為仁壽縣立初級中學。1939年改名為仁壽縣立中學。1953年,校址遷至南壇坳,1956年改名為“四川省仁壽縣第一中學校”,簡稱“仁壽一中”,從此,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普通完全中學,為國家示範中學。

學校概況

仁壽市第一中學校園環境

四川省仁壽第一中學校創建於1764年,是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是四川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她以歷史悠久、治學嚴謹、學風濃厚而聞名遐爾。學校有教職工383人,占地217畝,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特級、高中級教師188人;教學班83個,在校學生6000餘人。2003年,新建成占地50餘畝的仁壽一中鰲峰外國語學校

仁壽一中校園環境優美,窗明几淨,綠茵遍地,碧樹成蔭,繁花似錦。有一流的標準塑膠運動場、人造草坪足球場、室內體育館和能承辦省級比賽的游泳池。學校承傳“向學好善,思進有為”的辦學理念和“上報國家。下立人品”的校訓,積澱形成了“勤、誠、勇、朴”的校風,“自育育人”的教風和“自治治事”的學風。學校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師資隊伍

仁壽市第一中學仁壽一中校長方良元

仁壽一中積極實施名師工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教師博學善教,敬業愛生,師表垂範,團結奮進。他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衣帶漸寬終不悔”,“蠟炬成灰淚始乾”的高尚情操把一批莘莘學子渡到了成功的彼岸。教師中,特級教師3人,具有高級職稱的45人,享有國家級榮譽稱號的5人,四川省優秀教師、模範工作者7人,眉山地區優秀教師13人,仁壽縣學科帶頭人9人。仁壽一中教師樂於清貧比奉獻,恪守師德樹新風。

仁壽一中從建校起就以“培育英才,振興國家”為己任,為國家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解放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追求合格加特長,努力培養多種規格,多種層次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化人才。

教學設施

仁壽市第一中學圖書館

2001年以來,仁壽一中先後修建了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樓、國中部,擴建了標準塑膠跑道運動場;按國家示範高中標準裝備理化生實驗室、音樂室和多媒體教育、電子備課室,新購圖書10萬冊,加強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籌資30餘萬元雕塑了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一中校友黃汲清先生銅像。

仁壽一中教育設施齊備,教育技術先進,校園區域網路直通國際網際網路,圖書館藏書豐富,演播廳氣勢恢宏,運動場設施一流,藝術樓典雅別致,雕塑廣場、科學廣場、藝術廣場、人文廣場、運動廣場各具風格,渾然一體。

辦學特色

仁壽市第一中學校園生活

仁壽一中始終站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高度進行教育實踐與探索,不斷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又富改革精神的教育思路與教育觀念。五十年代率先開展向英雄學習的教育活動,形成了受教育部與團中央高度重視英雄感染法;七十年代末期率先提出培養學生自學方法與自學能力,並形成了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八十年代中期,率先在中國建立教育科學研究室,使學校教育科研走向規範與科學;九十年代末期,率先在四川省提出通過課題實驗探索素質教育的課題,使素質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

向科研要質量,以科研促發展,是仁壽一中改革的一大特色。經過多年實踐,建立了以課題實驗為主體工程,專題研究為骨幹工程,一般研究為群體工程的多層次的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科研網路;同時形成了教育科學工作與教研教改工作統一協調發展的研究模式。教育科研促進了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一支學者型、科學型、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正在形成和壯大。

自我發展教育,是仁壽一中在長期教育實踐、教育研究與教育改革中形成的教育模式。它注重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實現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調控、自我學習、自我完善,使學生能充分地、自由地、全面地獲得發展。這種教育模式激發、調動了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良好的文化素質與良好的心理、身體素質,使潛能得到開發,特長得到發展。

教學成果

仁壽市第一中學方校長代表學校向輸送優生的學校發獎牌

仁壽一中辦學卓著,成績通常位居樂山地區或眉山地區第一。升學人數逐年遞增,九七年上線人數643人,九八年上線人數730人,囊括了眉山地區文、理科狀元。九九年上線人數1032人,升學人數居四川省第一,學生參加國家高層次競賽,成績優異,獲獎人數幾乎占全地區的一半。九三年,中國數學奧賽,呂林軍獲四川賽區第一名。九五年,四名同學赴清華大學參加化學競賽,囊託了前三名,一人獲特等獎,兩人獲一等獎,一人獲二等獎,引起媒體的關注。學校十分重視藝術、體育工作,發展學生特長,參加各級體育競賽,獲金牌300餘枚,每年為高等學校輸送體育、藝術類考生數十人。

1992年以來,仁壽一中每年高考升入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生達80%以上。特別是2004年有2名同學考入北京大學,3名同學考入清華大學,蔣鵬志同學奪得眉市文科狀元。2005年有5名同學考入北京大學,王學強同學以646分的成績奪得眉山市文科第一名。仁壽一中在市文科前l2名中占6名,眉山市理科第二、三、四名出在仁壽一中,眉山市理科前l0名,仁壽一中占7名。參加國家高層次競賽,成績突出。選修課豐富多彩,學生個性得以張揚。

仁壽一中以“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人民滿意,樹文明新風”為宗旨,努力造就一大批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同學們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先後有20餘名同學被批准為中共預備黨員,湧現了以陳英為代表的捨己救人的當代英雄。

獲得榮譽

仁壽市第一中學仁壽一中榮獲“四川省綠化示範學校”稱號

仁壽一中先後被命名或授予: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

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

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

全國勤工儉學先進集體

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

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

四川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四川省“五四”紅旗團委

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

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

四川省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基礎

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

四川省檔案工作一級單位

四川省校務公開先進單位

四川省模範職工之家

眉山市普法先進單位

眉山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

其辦學經驗入選《中國名校》

科研成果

仁壽市第一中學教師節仁壽一中召開骨幹教師座談會

仁壽一中教育科研碩果纍纍。先後完成了21個重點課題實驗。“改革閱讀教學,提高讀寫能力”獲四川省首屆普教科研成果二等獎;“中學生煉身閾值的實踐研究”獲四川省普教科研成果三等獎;“中學生自適應教育模式研究”獲四川省政府首屆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教科室性質、職能及運行機制研究”獲四川省政府第二屆教學成果二等獎;“通過課題實驗實施素質教育”獲中央教科所二等獎。民眾性教育科研經驗發表文章600餘篇,獲各級獎80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教育科研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促進了教師隊伍的成長,形成了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對外交流

仁壽市第一中學防震知識教育專家報告會

仁壽一中於1999年與重慶南開中學建立了友好關係,先後兩次互派教師學習指導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工作。2004年又與加拿大同等級學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將互派師生考察、學習、指導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交流學習經驗。將學校建設成管理一流,質量一流,設施一流,充分發揮實驗性、示範性作用的學校。

仁壽一中積極開展對外交流,長年聘有外籍教師,與英國國際教育聯盟建立了友好關係。還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瀘州醫學院等高校建立了友好關係,成為它們的優質生源輸送基地校。仁壽一中師生正以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建成中國一流的學校而努力。

知名校友

仁壽市第一中學科學樓

仁壽一中校風正、學風濃、質量高聞名遐爾。建校以來,為國家為民族輸送了一大批人才。享譽世界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早年畢業於仁壽一中,他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作了開拓和奠基工作,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他曾為母校題詞:“人出岷沱中心處應多人傑,地跨龍雁兩江流堪稱地靈。”校友李維信,當年以最高分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專業,受到前教育部長蔣南翔接見,獲碩士學位,先後擔任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副院長、深圳福田建築設計院院長職務。校友廖國良,現任國防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將軍,96年被解放軍三總部授予全軍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校友魏伯良任東海艦隊副政委、正軍級。校友巢永烈,93年晉升為教授,國際牙醫學院院士,研究成果處於中國領先地位。校友李萌櫱,90年赴美留學,95年獲材料學博士學位並留美工作。校友陳衛萍,98年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在世界銀行組織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