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鎮

仁化鎮位於仁化縣中南部,是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文化中心。全境地形呈蝴蝶狀,北起白石嶺,南至玉女攔江,東起亞公岩,西至赤石逕水庫,從四面環抱縣城。屬縣城 平原丘陵區,有豐富的牧坡資源。

基本信息

區域簡介

仁化鎮位於仁化縣中南部,是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文化中心。東與黃坑鎮交界、南與丹霞鎮相鄰、西與董塘鎮毗連、北與仁化林場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8′至33′,北緯25°16′至20′,平均高度為海拔100米,總面積145平方公里。
全境地形呈蝴蝶狀,北起白石嶺,南至玉女攔江,東起亞公岩,西至赤石逕水庫,從四面環抱縣城。東西相距18公里,南北相距10公里,呈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地勢。東北部以海拔340米以上的丘陵洞田為主,西南部多為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丘陵與盆地相互交錯,山崗與洞田起伏連綿,是仁化鎮地形地貌的特徵。境內山系屬嶺南南麓余脈,山巒起伏,峰嶺綿延。海拔300米以上的高丘,主要分布在東北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座落在胡坑的大肚嶺,海拔820米,是全鎮最高的山峰。境內溪河縱橫交錯,水系發達,全縣最大的河流--錦江由北向南縱貫本鎮腹部,匯入湞江,還有康溪河、坳扶嶺新河、?陂河、龍船坑分別流入錦江。仁化鎮屬暖濕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較早,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較遲,利於作物生長,一年三熟,四季宜耕。年平均氣溫為19.6℃,年平均降雨量為1665毫米。

歷史沿革

仁化鎮有悠久的歷史,從瑤前曬穀嶺古人類遺址的發現,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仁化鎮從宋朝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起,曆元、明、清、民國至今,均為仁化縣城所在地,故以縣名為鎮名。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仁化鎮為光宅鄉。明代,屬仁化縣街都(附郭)。民國時期曾為附城區、附城鄉。解放後,屬第一區、城關鎮、附城鄉,人民公社化時屬丹霞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附成人民公社,1973年改為仁化鎮至今。今為仁化縣屬仁化鎮,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88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辦事處,4個社區。至2004年底,全鎮範圍內有14211戶,總人口4653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907人。仁化鎮政府駐地在水南社區。

區域經濟

仁化鎮地處縣城,屬縣城平原丘陵區,有豐富的牧坡資源。適宜牧坡面積2萬多畝,坡地平坦,具備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由於政府的重視,仁化鎮畜牧業有很大的發展,全鎮以三元雜交豬、肉鴨、旦鴨、山地雞,近幾年,發展黑山羊
仁化鎮水產品的水域是魚塘、山塘、水庫等,水域面積9405畝。現有魚塘面積3000畝塘,魚總產量37772擔,現有山塘水庫面積1850畝,魚品種主要以“四大”家魚為主,逐年引進如:野鯪、埃及塘虱、本地塘虱、三角魴等魚種。
仁化縣仁化鎮冬種大力發展種植潮菜,今年冬已種4500畝,畝產達2500公斤,總產達到11250噸,現已大量上市。經濟發達。

交通狀況

仁化鎮交通發達,北上湖南、南下韶關、東去江西、西進樂昌。國道、省道和地方公路縱橫全境,鎮村相通、城鄉連結。境內有仁韶、仁周、仁長(仁扶、仁聞)、仁汝公路,仁化大橋的建成及106國道、1949省道的貫通大大改善了外出的交通條件。鎮通村委會全是水泥路面,村村有簡易公路,汽車、手扶拖拉機、小四輪、機車已成為普遍代步和運載工具。

旅遊景點

仁化鎮古蹟勝地較多。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風景區在仁化鎮南面五公里,全縣最大水庫錦江水庫,20000畝生態公益林。有曬穀嶺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唐代的遺址3處,有東晉古墓葬4座,有磚窯等古窯址2處,有半山亭等亭、台7個,有同意樓等樓、閣9個,有嘉應會館等館、所9個,有學宮等宮、房6個,有廉溪書院等書院2個,有金鳳寺等寺、廟30個,有革命烈士紀念碑2座,有登選坊等坊10個,有文峰塔一座,有楊家祠等祠堂22座;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錛、斧等26件,東晉時期的磚、碗等一批,南北朝時期的地券磚等一批,唐朝時期的鑊、矛等10件,清朝時期的“紅夷大炮”3門。

民族民俗

仁化鎮除胡坑、新東、嶺田分布有極少數的藍姓畲族外,其餘大部分是漢族。方言方面,農村有客家話,附城客家話,麻塘獅井的塞麻話,城鎮居民流行白話和國語。住房方面,大部分是二層樓房或泥磚瓦面結構的三間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