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舒適度指數

人體舒適度指數

人體舒適度指數是指根據當日最高氣溫和14時相對濕度的預報值計算指數值,再利用指數的大小劃分等級並確定舒適程度。人們可根據當天的指數預報適當地安排室外的生產或活動以及如何防範冷熱突變,加強自我保健。

簡介

研究表明,影響人體舒適程度的氣象因素,首先是氣溫,其次是濕度,再其次就是風向風速等。能反映氣溫、濕度、風速等綜合作用的生物氣象指標,人體感受各不相同。人體舒適度指數就是建立在氣象要素預報的基礎上,較好地反映多數人群的身體感受綜合氣象指標或參數。人體舒適度指數預報,一般分為10個等級對外發布。10級,稍冷。9級,偏冷,舒適。8級,涼爽,舒適。7級,舒適。6級,較舒適。5級,較熱。4級,早晚舒適,中午悶熱。3級,中午炎熱,夜間悶熱。2級,悶熱,謹防中暑。1級,非常悶熱,嚴防中暑。

劃分標準

人體舒適度指數圖示人體舒適度指數圖示

0級:指數61—70,(體感溫度18—23)舒適,最可接受。
1級:指數71—75,(體感溫度23—29)溫暖,較舒適。
2級:指數76—80,(體感溫度29—35)暖熱,不舒適。
3級:指數81—85,(體感溫度35—41)熱,很不舒適。
4級:指數>85,體感溫度>41)很熱,極不舒適。
-1級:指數51—60(體感溫度13—18)涼爽,較舒適。
-2級:指數41—50,(體感溫度8—13)涼,不舒適。
-3級:指數20—40,(體感溫度4—8)冷,很不舒適。
-4級:指數<20,(體感溫度<4)很冷,極不舒適。

影響要素

人類機體對外界氣象環境的主觀感覺有別於大氣探測儀器獲取的各種氣象要素結果。人體舒適度指數是為了從氣象角度來評價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人的舒適感,根據人類機體與大氣環境之間的熱交換而制定的生物氣象指標。人體的熱平衡機能、體溫調節、內分泌系統、消化器官等人體的生理功能受到多種氣象要素的綜合影響。例如大氣溫度、濕度、氣壓、光照、風等。實驗表明:氣溫適中時,濕度對人體的影響並不顯著。由於濕度主要影響人體的熱代謝和水鹽代謝。當氣溫較高或較低時,其波動對人體的熱平衡和溫熱感就變的非常重要。例如,氣溫在15.5°C時,即使相對濕度波動達50%,對人體的影響也僅為氣溫變化1°C的作用。而當溫度在21-27°C時,若相對濕度改變為50%時,人體的散熱量就有明顯差異,相對濕在30%時,人體的散熱量比相對濕度在80%時為多。而當相對濕度超過80%時,由於高溫高濕影響人體汗液的蒸發,機體的熱平衡受到破壞,因而人體會感到悶熱不適。隨著溫度的升高,這種情況將更趨明顯。當冬季的天氣陰冷潮濕時,由於空氣中相對濕度較高,身體的熱輻射被空氣中的水汽所吸收。加上衣服在潮濕的空氣中吸收水份,導熱性增大,加速了機體的散熱,使人感到寒冷不適。當氣溫低於皮膚溫度時,風能使機體散熱加快。風速每增加1米/秒,會使人感到氣溫下降了2-3°C,風越大散熱越快,人就越感到寒冷不適。一般而言,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風速四個氣象要素對人體感覺影響最大。

不為人所知的指數(二)

現實中有很多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指數,但也有一些指數很神秘,又和人們的生活很近,披著神秘的面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