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衝突中的中庸行動研究

人際衝突中的中庸行動研究,研究調查了人們在解決日常人際衝突過程中所採取的中庸行動情況。

本研究調查了人們在解決日常人際衝突過程中所採取的中庸行動情況。採用了嚴格編制的量表調查了87名大學生被試在以親疏遠近,長幼尊卑劃分的親密平輩,疏遠平輩,親密長輩,疏遠長輩四種人際衝突情境中所採用的中庸行動的高低。結果發現:親密關係比疏遠關係中,被試表現出更高的中庸行動。同時,中庸的圓滑性,克己性和自我性在四種衝突情境中有不同表現,其中圓滑性在疏遠長輩關係中表現最低,克己性在親密長輩關係中表現最高,自我性在疏遠關係中表現顯著低於親密關係。
關鍵字中庸,中庸行動,人際衝突
中圖分類號:B842
1引言
在中國處理人際關係問題是一門深奧而且重要的學問,這門學問通常被稱為中庸之道。一代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認為,中庸之道是從堯虞舜時候就開始形成的一種道德哲學,並逐漸沉澱於中華民族深層心理結構的特點,這個特點在於善於“從異中求出相同的點,去調和他們”,中庸學說它沒有過,也沒有不及,“最符合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1]。
學術界對中國傳統中庸思想的探討由來已久,有人從哲學本體論高度認為中庸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2],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論和方法論[3],[4];也有人把中庸看作是對人的最高道德原則,也是一種內在的人格要求[5],[6]。不同的定義和描述反應了研究者關注焦點和研究角度的差異。
從心理與行為科學領域來探討中庸,是一種研究上的突破,但這種研究還剛剛開始,已有的研究主要視中庸為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7]-[10],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中庸是一種行動取向”的觀點[11],認為中庸可以直接指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特別是在意見討論和人際糾紛的情況中[12]。張德勝等指出“廣義的‘中庸',就像以它為名的那本經書一樣,差不多涵蓋了儒家的所有價值和德行;狹義的‘中庸',則專指人與人交往時的一種模態。”中庸做為一種人際交往中的行動取向包括中與和,“中指恰如其分,不走極端;和則是從整全觀出發,謀求行動體系和諧共處”[11],這是對中庸作為一種行動取向的最好定義。
在面臨人際衝突時,人們希望儘可能維護和諧,能夠自我節制,尋求不偏不倚,合情合理的方案行動,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庸行動的表現。可以這樣說,這種中庸的行動是和平解決人際衝突,融洽人際關係的有效途徑;同時研究和提倡中庸行動,對我國新時期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創造穩定和諧,寬容諒解的社會環境亦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雖然人們普遍認同中庸的價值取向,但是在具體情境中人們是否表現出中庸取向的行動?這種中庸行動在不同情境中表現一致嗎?對這些問題的了解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國人中庸行動,及行動背後原因的了解,而這個方面並沒有前人的實證研究可以借鑑,本研究是作為這個方面的一個嘗試。
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這一概念表明在中國人人際交往中,我們以不同的交往法則來對待屬於不同圈層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對他們越好[13]。
楊宜音認為關係遠近的親疏判斷是中國人對人際關係的首要分類標準。關係越是靠近親緣的核心,其內容於是具有肯定性情感的,合作的,親密的,越是遠離親緣核心,便越具有否定性,越少合作,越疏淡。同時,同樣的親疏關係還要由年齡這一先賦特殊性來確定尊卑位置,遵循長幼有序的原則,人們習慣詢問年齡,比較出生次序,以便找到恰當的身份位置,做出合乎倫理的行為舉止[14]。
楊中芳提到個體在中庸思維作為一種實踐思維的指導下,“在思考什麼是最佳行動方案時,其特點是將主意力集中在,細察社會人際情境中,各種人際關係的動力,以及影響這些人際關係的主要因素之上。並且,特別關心這些動力之間的互動關係”[10]。
基於此,在考慮人際衝突的中庸行動取向時,我們應該考慮關係背景這一因素的影響。如果人們重視親疏遠近、長幼尊卑的區別,對不同關係對象進行判斷,那么在面對不同關係類型的人際衝突情境中,與某些人的關係性質將會顯得特別突顯與重要,進而關聯到個體所採取的中庸應對行動。
據此,我們設計了如下這個實驗,研究在以親疏遠近、長幼尊卑界分的四種不同類型的人際衝突(親密平輩,疏遠平輩,親密長輩,疏遠長輩)中個體的中庸行動是否有差別。
2實驗研究
2.1被試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調查對象為廣州中山大學二年級以上的本科生。調查採用團體施測的方式,集中在安靜的大教室內進行。被試被要求自行閱讀問卷內容進行填答,平均答題的時間為45-60分鐘。該問卷填答採用自願原則,若引起被試強烈焦慮體驗或被試不願意回答某部分問題,則可自行終止問卷填答。答題完畢主試將問卷收回,實驗結束。
實驗過程中發放問卷118份,過程中沒有被試報告強烈焦慮體驗,但有部分被試沒有全部做答,最後回收有效問卷為87份,有效問卷率為73.73%。有效問卷中男性被試33名,女性被試54名,平均年齡為20.5(SD=0.95)歲。43人來自城市,44人來自農村。
2.2材料
本研究採用了自編的中庸行動量表測量被試在人際衝突中的中庸行動表現。根據前人對中庸的研究,研究者從各種對中庸的研究文獻中整理出對中庸描述的經典語句作為部分測量題目,同時還參考了趙志裕[9],吳佳輝【12】等人中庸思維量表的部分題目和編製程序,在人際衝突框架下編寫了初始問卷。
108個同學通過了初始問卷的測量,經過量表的心理計量特徵分析,中庸行動量表由12道項目構成,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各項目的因素附和量都在0.6以上,中庸包括了圓滑性,克己性和自我性三個分量表,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869,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0.825,0.855和0.777。該結果表明自編的中庸行動量表具有良好的性效度,可以作為本研究的測量工具。
2.3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用2*2兩因素組內設計。兩個自變數是:關係親疏和長平關系。形成四種類型的人際衝突,即分別與親密平輩、疏遠平輩、親密長輩和疏遠長輩的人的衝突;因變數是每種衝突事件下被試的中庸行動得分。
2.4程式
本實驗程式是基於Sternberg[15]對人際衝突解決策略的研究範式。
實驗開始。先要求被試回憶最近一兩年來自己所親身經歷的一種類型的衝突事件,並詳細記錄下來。同時要求被試回憶自己當時是如何解決這個衝突的,也把解決方案記錄下來。然後依據中庸行動量表項目,要求被試對自己當時的解決方法與該量表中項目描述的相符程度進行評定。由此獲得被試每個情境下中庸得分。做完一種衝突類型後,換做另一種類型的衝突事件,直到每個被試都做完四種衝突類型為止。
為了加強中庸行動量表對被試具體行動的測量,研究者在使用中庸行動量表時,在每個項目前加上“在這個衝突事件中”的描述,如當被試回憶完一種類型的衝突事件後,要求其根據量表項目,如“在這個衝突事件中,為了維持好的人際關係而做出一些讓步是值得的”,評估其具體解決方式與這個描述的相符程度,一共做完12道項目的評估,至此,一種衝突事件回答結束。被試轉入第二種衝突事件的回答。
實驗中每一位參加者都被要求回答與四種不同對象的衝突及其解決方法,回答這些衝突的順序在不同的參加者中得到平衡。
數據收集之後,使用SPSS10.0統計軟體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關係背景對中庸行動的影響
被試在親密平輩,疏遠平輩,親密長輩,疏遠長輩四種衝突情境下中庸行動量表平均數介於3.88-4.50之間,大於6點量表的中間值3.5,可見被試在處理四種不同的人際衝突時都有較高的中庸行動取向,這與張德勝[11],趙志裕[9],吳佳輝【12】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具體分析結果見表一。
表一四種衝突情境下被試的中庸行動得分(N=87)
平輩
長輩
總體
P
Mean
SD
Mean
SD
Mean
SD
親密
4.359
0.771
4.494
0.902
4.427
0.075
0.000**
疏遠
4.101
0.795
3.890
1.095
3.995
0.085
總體
3.230
0.068
4.192
0.090
長平*親近
0.024*
P
0.627
分析結果顯示:關係親疏因素主效應極其顯著(F(1,86)=29.787,p<0.001),這說明與關係親密的人發生衝突與關係疏遠的人相比,個體表現出更高的中庸行動。
關係長平因素主效應不顯著。關係疏遠與關係長平之間存在顯著的互動作用(F(1,86)=5.290,p<0.05)。在關係親密的情況下,個體與長輩或是平輩發生衝突時所採用的中庸行動沒有顯著差別;在關係疏遠的情況下,個體與平輩發生衝突時所採用的中庸行動高於與長輩衝突的情況,二者差異有接近顯著的趨勢(t=1.831,p=0.071)。
3.2分量表結果分析
3.2.1圓滑性
中庸的圓滑性主要指個體儘量尋找自己與他人,人情與事理,正確與滿意之間的平衡。對四種情境下被試在圓滑性得分(平均數)進行差異性統計分析,分析結果(見圖1)發現被試得分平均數都在4.0以上,這表明在四種衝突情境中,個體都表現出較高的圓滑性。其中關係親疏主效應極其顯著(F(1,86)=14.181,p<0.001),關係平長因素主效應不顯著,關係親疏與關係平長互動作用有接近顯著的趨勢(F(1,86)=3.808,p=0.054)。該結果說明當衝突對象是關係比較親密的人時,與關係疏遠的人相比,個體行動會表現出更高的圓滑性。從圖上看,疏遠長輩情況下,個體的圓滑性得分最低,它與親密長輩(t=4.173,p<0.001),與疏遠平輩(t=2.530,p<0.05)的差異都達到顯著性水平。可見在疏遠長輩關係里,個體對關係和諧的重視是最低的,也最少調動認知去靈活考慮人情事理,尋求合情合理的行動。
3.2.2克己性
中庸的克己性主要考察個體在解決衝突時是否能體察對方,注意到自己的行動對全局或他人造成的影響,從而能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對四種情境下被試在克己性上得分進行差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圖2)發現:四種情境下被試的克己性得分較高,平均數都在4.0以上。其中關係親疏因素主效應極其顯著(F(1,86)=12.327,P<0.001),關係長平因素主效應不顯著,關係親疏和關係長平存在顯著的互動作用(F(1,86)=5.064,P<0.05),這突出表現在當衝突對象是親密的長輩時,個體表現出最高的克己性,它與疏遠長輩(t=3.647,p<0.001),與親密平輩(t=2.1,p<0.05)皆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與親密長輩發生衝突時,個體表現出最大的自我克制性,個體能夠更好地體察對方的利益,節制自我利益,做出自我約束的行動。
3.2.3自我性
中庸的自我性主要指個體以自己的利益和觀點為依歸,不考慮對方是否滿意,採取不合作的方式行動。被試在自我性上得分的統計分析結果(見圖3)顯示關係親疏主效應極其顯著(F(1,86)=32.185,p<0.001);關係長平主效應不明顯;二者互動作用不顯著。該結果說明,只要是與關係疏遠的人發生衝突,個體就會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性,即在衝突發生時更多考慮自己的利益,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較少考慮到他人的利益和立場。無論在親密還是疏遠的關係中,平輩與長輩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這是與圓滑性,克己性上表現不同之處。
4.3.3後測問卷
對後測問卷的結果分析表明,被試的性別,年齡和生源地因素都對被試所採用的中庸行動沒有顯著影響。後測問卷中要求被試在7點量尺上對各部分指導語的理解程度進行評定,被試的平均評分為5.59(SD=1.18);被試對在回憶和評定過程中的認真程度進行評定,平均評分為5.10(SD=1.13)和5.34(SD=1.04),這表明本研究的實驗操作相當成功,被試能較好理解和執行實驗要求的任務。
4討論
4.1關係親密與疏遠
Sternberg的研究[15]發現被試在處理近期與父母,老師,同學,室友和戀人的衝突時,處理方式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相互討論,妥協和觀望,接受等處理方式都是比較常用的,相比之下,人們普遍不喜歡放棄迴避,或是用武力來解決問題。Sternberg在不同關係的衝突中之所以沒有發現被試採用的處理方式的不同,其原因應該是沒有控制各種關係與個體的親密程度。
Weitzman調查了美國青年婦女在解決工作關係,私人朋友以及陌生人關係的衝突中採用的處理方式,發現當衝突對象對個人關係越親密則採用越多的人際協商策略[16]。
本研究的結果也表明,與親密關係的人發生衝突個體會採用更高的中庸行動去解決衝突。在被試報告的衝突事件中,與父母,密友更多的是情感,認知和價值觀方面的衝突,如果衝突不解決就會非常難受,個體通常會主動採取行動去解決衝突,而且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對之處;同時,在這些衝突中個體自我納入較深,衝突處理的好壞也傾向與自我評價聯繫起來,如果不能化解衝突,獲得一致或認同,個體會陷入情緒困擾之中。所以為了這些情感上的滿足,個體傾向於在自己和他人之間進行整全考慮,能夠自我節制,選擇合情合理的行為。另外,被試報告與疏遠平輩主要是利益上的衝突事件,如電費分配,社團活活動分工,任務完成等。工作完成不了並不造成對自我的否定評價,個人也較少有負面情感體驗,“溝通是兩個人的事,他執意如此,我也沒有辦法”;而且當存在認知上不一致時,個體會“求同存異,各自保留自我觀點”或“堅持己見”。而疏遠的長輩,與之沒有什麼特定的交往目的,一般是不得已與之交往,如為完成任務不得不打交道,或是通過父母朋友進行間接交往,衝突發生時,一般通過第三者溝通協調來解決衝突,或多採用一種“尊重長輩,但堅持己見,屢教不改”的做法。所以與疏遠長輩發生衝突對個體的情感以及目標完成影響不大,個體表現出最自我的行為。
4.4.2平輩與長輩關係
再看長輩與平輩間的情況。在中庸總表現上,平輩衝突與長輩衝突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中庸下面圓滑性,克己性和自我性三個維度上有不同表現:
與親密長輩的衝突中,個體表現出最高的克己性,這說明自我克制在維持與親密長輩的關係中非常重要,為了維護關係親密與和諧個體更願意做出一些自我克制的行為。而這一點在與親密平輩的衝突中並不如此重要。
前面我們討論過中國傳統思想中差序人倫的思想。傳統有五倫,而“父子”一倫實為五倫之重心。父子倫的理想關係是“父慈子孝”。孝是順承父母的顏色,這是對父母的情感的一種尊重。但是當自己的意見和父母的意見發生衝突的時候怎么辦呢?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孝的要求最終是“不違”。可見這一點在我們現代大學生身上仍有影響。
圓滑性方面,各種關係下都表現較高。但是疏遠長輩下相比其他關係圓滑性表現最低。似乎疏遠長輩這種關係在四種人際關係中在人際距離上是最遠的。調查的118個被試中有31未完成全部測量,主要原因是他們回答不出與疏遠長輩衝突的事件,他們說沒有發生這種衝突,或是“既然關係疏遠就沒什麼印象”等,但沒有缺少與同樣關係疏遠的平輩的衝突資料。測驗後一個被試報告說,他感覺疏遠長輩是這四種關係中最疏遠的關係。親密的長輩、平輩,甚至是疏遠的平輩,比如一般同事,朋友,都可能成為“自己人”,但疏遠的長輩就是在“自己人”圈子之外了。所以個體圓滑性表現最低,個體似乎對與之的關係和諧,尋求自己與對方的平衡,獲得雙方需求的滿足沒有那么在意。
在本實驗實施過程中,有部分被試無法報告與疏遠長輩之間的衝突。這部分被試是在生活中沒有經歷過這方面的衝突,還是他們非常害怕生活中發生衝突而故意迴避,試圖忘記這些衝突引起的不愉快?如果把這部分的被試排除在調查之外,就會遺失了部分具有某些特定特徵的群體,從而影響到研究的外部效度。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採用現在流行的內隱社會認知的方法來研究與疏遠長輩之間的衝突問題,可能有新的發現。
5結論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在與親密平輩,疏遠平輩,親密長輩,疏遠長輩為對象的四種衝突解決中,當衝突對象是親密關係時,與疏遠關係相比,被試表現出更高的中庸行動。同時,個體的圓滑性在與疏遠長輩的衝突表現最低,個體的克己性在與親密長輩的衝突中表現最明顯,自我性在疏遠關係中表現顯著低於親密關係。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814.
[2]龐朴.中庸與三分.文史哲,2000,(4):21-27.
[3]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子思子”.哲學研究,1998,(7).
[4]田廣清.中庸——實現社會和諧的正確思想方法.孔子研究,2000,(3):15-22.
[5]李景林.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4):1-8.
[6]陳科華.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7]黃麗莉.中國人的和諧觀/衝突觀:和諧化辯證觀之研究取徑.本土心理學研究,1996,5:47-71.
[8]Peng,K.,&Nisbett,R.Culture,dialectics,andreasoningaboutcontradiction.AmericanPsychologist,1999,(54):741-754.
[9]趙志裕.中庸思維的測量.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18:33-55.
[10]楊中芳.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庸實踐思維初探.如何理解中國人.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269-286.
[11]張德勝等.論中庸理性: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溝通理性之外.社會學研究,2001,(2):33-48.
[12]吳佳輝,林以正,黃金蘭.中庸思維量表的編制.本土心理學研究(以接受).
[13].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14]楊宜音.試析人際關係及其分類——兼與黃光國先生商榷.社會學研究,1995,5:18-23.
[15]RobertJ.Sternberg,DianeM.Dobson.ResovingInterpersonalConflicts:AnAnalysisofstylisticConsistenc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7,(52):794-812.
[16]PatriciaFlynnWeitzman.BriefReport:YoungAdultWomenResolvingInterpersonalConflicts.JournalofAdultDevelopment,2001,(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