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萬物的尺度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這個觀點與另一個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是完全對立的。巴門尼德的看法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人是萬物的尺度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這個觀點與另一個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是完全對立的。巴門尼德的看法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近代愛爾蘭的一位哲學家和普洛泰戈拉的觀點比較相似,他的名字叫做貝克萊。貝克萊的著名命題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由於這一命題在某些國家的某一時期里“臭名昭著”。因為他的觀點與馬克思是截然對立的,於是這位出生於馬克思之前的反馬克思主義者受到了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哲學研究者的“特別關照”,批判貝克萊成為一件普遍而時髦的事情。

正文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的著名哲學命題。最早見於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意思是說,事物的存在是相對於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怎樣;對同一事物的感覺,因人因時而異,這些不同的感覺並無真假是非之分。這種觀點曾受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批評。亞里士多德在《形上學》第4卷第5章中批評他說:照普羅泰戈拉的說法,如果沒有動物即感覺的主體,也就沒有存在的世界了。後來皮浪把普羅泰戈拉的觀點推向極端的懷疑論。19世紀前,大多數思想家將普羅泰戈拉的這個命題看作是詭辯論,直到G.W.F.黑格爾,才從認識史發展的角度,肯定這個命題體現了思維的能動性。這個命題集中代表了普羅泰戈拉的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錯誤觀點,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素,但是它觸及到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問題,表明了人類認識的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