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為學

人之為學

一個人做學問求進取,若不能前進則必然後退。要重視實踐,要博學審問,要經常與同行切磋,這些為學之道,至今都是值得提倡的

原文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① ,獨學無友,則孤陋②而難成;久處一方③,則習染④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⑤,無車馬之資⑥,猶當⑦博學審問⑧,古人與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11)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12),終無濟於天下。

注釋

選自《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

孤陋:學問和見識淺薄。

方;地方。

習染:沾染上某種習氣。習:這裡指不好的習慣。 染:沾染

窮僻之域:貧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

資:費用。

猶當:還應當。

審問:詳細考究。

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稽:相合。

庶(shù)幾:差不多。

面牆:對著牆壁,即一無所見的意思。

子羔、原憲之賢: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子羔,即高柴,春秋衛人;原憲,字子思,春秋魯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有賢名)。

濟:對……有用

勉:勤勉;努力

譯文

一個人做學問求進取,若不能每天前進則必然每天后退。孤獨地學習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啟發),就必然學識淺薄難以成功;長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不知不覺地沾染上某種習氣。不幸住在窮鄉僻壤,而又沒有(雇用)車馬的盤纏,還應當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考究,與古人相合,來探求學習裡邊哪是對的哪是不對的,這樣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穫)。

如果既不出門(拜師友),又不讀書,那就是不學無術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終究不能對社會有好處。

練習題

1.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A.猶當博學 審問(詢問,盤查) B.無車馬之 資(錢財,費用)

C.則 孤陋而難成(學識淺薄,見識不廣) D. 蔗幾可得十之五六(差不多)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一個人做學問求進取,若不能每天前進則必然每天后退。

3.作者強調“人之為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體會到:一個人如果不和別人交流,限於個人的小天地里,就會孤陋寡聞或學習效果不佳;反之,我們的思維會因在交流中受到啟發而變得越發靈活,學習效果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