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鬥雞

亳州鬥雞

亳州鬥雞屬觀賞型、肉用型雞種,主產於安徽亳州。亳州鬥雞體型較大,體格結實、緊湊,羽毛薄,腿高而粗壯,頸粗而長,胸部寬厚,肌肉豐滿,喙寬而長,呈白色、黃色或黑色等。該品種具有適應性強、耐寒耐熱、抗病力強、耐粗飼、耗料少等特性。

產區分布

亳州鬥雞主產於安徽亳州,分布於安徽省北部的亳州市譙城區、渦陽縣、利辛縣和阜陽市太和、界首、阜南等縣及鳳陽等地。

產地環境

地理條件

亳州全境跨東經115°53′~116°49′、北緯32°51′~35°05′,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長約150公里,寬約90公里。轄境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僅東部有龍山、石弓山、齊山、狼山、雙鎖山等10餘處石灰岩殘丘分布; 整個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西北部譙城區詹樓地勢最高,海拔42.5米;東南以利辛縣展溝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對落差20.5米。由於受河流蜿蜒切割變遷和黃河歷次南泛的影響,形成平原中崗、坡、碟形窪地相間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

氣候條件

處在暖溫帶南緣,屬於暖溫帶半溫潤氣候區,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乾。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年際降水變化大 ,全市歷年平均氣溫14.7℃,平均日照2320小時,平均無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

水源及土質

轄區內河流屬淮河水系。主要幹流河道有渦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類,並有少量石灰土在渦、蒙兩縣的山丘周圍分布。

飼料作物情況

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紅芋,高粱為主。亳州是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盛產小麥、大豆、玉米、棉花、菸葉等糧經作物,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生產基地。

品種來源

鬥雞是中國古老的雞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鬥雞走狗”的記載。安徽省飼養鬥雞始於何時,有待進一步查考,但從我國鬥雞的分布看,安徽省亳州鬥雞從中原輸入的可能性很大。我國鬥雞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吐魯番盆地、哈密地區,陝西的寶雞、西安河南的洛陽、鄭州、周口、開封、南邱,以及安徽省皖北部地區。南方鬥雞很少,皖北似是我國鬥雞從中原向南流動的邊緣地區。過去,中原一帶的商品有一部分先經旱路到毫縣,通過渦河、淮河經運河入長江航道,可抵江浙一帶。毫縣由於處在水旱交通連線的位置上,形成了魯、豫、皖交界處的商品集散地。發達的商業流通,促進了文化娛樂交流。作為娛樂的斗禽—鬥雞也從中原先傳到亳縣,並在皖北地區逐步繁衍發展起來。其中尤以鳳陽鬥雞大骨雞更為出名。這可能與朱元彰在此建都有關。皖北地區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紅芋、高粱為主。由於有充足的飼料飼養鬥雞,並在鬥雞愛好者的長期精心飼養和選擇下形成了具有獨特性能的皖北鬥雞,具有頑強的斗性和較高的鬥技,體型也比河南鬥雞偏大。亳州城內半截樓茶館、北門外吊橋茶館、北門外德仁街茶館,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會對打鬥。圍觀者如堵,看到精彩處無不手舞足蹈,嘖嘖稱讚。亳州人自稱這類活動是民間高尚娛樂,故至今流傳不衰。

體形外貌

亳州鬥雞公雞毛色有黑色、金黃、蘆花和白色等,母雞羽色有黑、淡黃、蘆花和白色等。

喙寬而長,呈白色、黃色或黑色等。公雞調教前皮膚白色,調教後紅色,母雞皮膚白色。脛黃色,高而粗,無脛羽。

亳州鬥雞體型較大,體格結實、緊湊,羽毛薄,腿高而粗壯,頸粗而長,胸部寬厚,肌肉豐滿。通常可分為4個類型:粗糙疏鬆型、細緻緊湊型、緊湊型和細緻型。以緊湊型最好,細緻緊湊型次之。

亳州鬥雞頭半菱形或鱗頭, 頭小, 頭皮薄而緊, 臉坡長, 細毛。冠型有平冠、鵝冠、玫瑰冠和核桃冠;冠、肉髯、耳葉紅色。臉色鮮紅有光澤, 近似無毛有細毛。鼻高而不下凹, 鼻孔大而呈橢圓型。眼大, 眼窩探, 瞳孔黑色界線清晰分明, 眼珠有水白眼、白沙眼、菊花眼、綠豆眼、金黃眼、紅眼等, 紅眼為次等眼。耳孔呈圓型, 由扇毛復蓋, 耳垂小呈橢圓型。

斗性強的公雞通常具有“五短三粗”的特點,即脛短、頸短、身短、臉短、尾短,喙粗、頸粗、身粗,或“五長一厚”的特點,即喙長、身長、脛長、尾長,胸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