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門

介紹

京門:經穴名。出《脈經》。別名氣府、氣俞。屬足少陽膽經。腎之募穴。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第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
京門京門
方。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和第十一肋間動、靜脈。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泄瀉,腰痛,及腎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位置:

在側腰部,當第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布著第十一肋間神經。

主治:

腹脹,腸鳴,泄瀉,腰脅痛。現多用於肋間神經痛,腎炎,高血壓等。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可灸。

配伍:

配腎俞、三陰交,有補腎壯腰的作用,主治腎虛腰痛。
配天樞,中脘,支溝,有寬腸通腑氣的作用,主治腹脹。

文獻摘要:

《甲乙經》

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門及行間主之。

《千金方》

京門、照海,主尿黃,水道不通。

《大成》

主腸鳴,小腹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

《圖翼》

腸鳴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熱脹,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俛仰久立。

研究進展:

對腎臟泌尿功能的影響 針刺京門穴有抑制腎臟的泌尿作用,針後3小時的排尿量較正常組減少14.1%~14.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