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塘

京津塘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連線北京、天津和塘沽的高速公路。全長142.69公里。按照行政區域的分別,其中北京段35公里,河北段6.84公里。

環渤海(京津唐) 概況

環渤海地區,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是我國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之後又一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環渤海經濟區有以下優勢。

京津塘京津塘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扼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繫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範圍廣大,幾乎包括半箇中國。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占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涂,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檔案機構、17%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京津冀地區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區, 而京津冀合作的核心則是京津唐地區,京津唐的區域合作對於京津冀乃至我國經濟整體協調發展都有著關鍵的作用。
今年,京津唐地區成為全國關注焦點:京津城市總體規劃相繼獲批,天津濱海新區被列入國家“十一 五”發展規劃,河北唐山曹妃甸成為國家“十一五”最大的項目集群。以京津唐城市群為代表的京津冀區域協作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黃金期”。如何抓住這個機遇,推進區域合作,構建京津唐“金三角”意義重大。
[編輯本段]京津冀合作關鍵在京津唐
在河北省唐山市,一位當地政府官員評價道:“現在推進京津冀合作,首要的是推進京津唐區域。”這是因為,無論是地緣優勢,還是產業對接,輻射帶動等方面都已具備成熟的條件。
從地理上看,北京市唐山市150公里,唐山市距天津市120公里,天津市到北京市137公里,處於“一小時經濟圈”。京津唐三市互有相鄰,覆蓋地域4萬餘平方公里。從歷史上看,三地淵源深厚。自古唐山地區就是北京防禦塞外遊牧民族進攻的重要屏障,而天津則因拱衛京師而設衛,成為海運、漕運重鎮。三地同屬燕趙大地,具有相同的文化認同感。
從經濟發展上看,有專家指出,目前,京津工業已經凸現以開發區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化趨勢,而唐山是發展環境和產業基礎距離承接京津產業鏈延伸或作為生產基地條件最好的城市。唐山經濟近幾年在河北省一直保持領先。2005年,該市地區生產總值2027億元,財政收入226億元。

比較優勢 各有所長

京津唐三地在經濟發展上各有所長,北京擁有知識經濟等優勢,天津擁有加工製造業和海運等優勢,唐山則擁有重化工業和資源以及港口等優勢,三方優勢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如果強化京津唐更深層次的合作,將更有利於三方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天津社科院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韓士元認為,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信息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天津是北方經濟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物流中心。京津兩市因發揮各自優勢,在產業結構上進行協調。如在製造業領域北京致力於研發,搞關鍵技術,而天津則進行製造和研發轉化。
從第三產業來看,北京有資金、管理方面的政策優勢,天津則有物流、倉儲、加工、分裝等長處,在組織物流上有優勢,因此可以把總部設在北京,但倉儲等則可設在天津。
唐山在河北省未來發展上肩負重任。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提出,把唐山建設成河北沿海經濟隆起帶的領頭羊。唐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許向斌介紹說,唐山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冶金業是唐山第一支柱產業,不僅成規模,而且技術在升級換代,為與京津的產業對接提供了基礎。目前,首鋼已在曹妃甸與唐鋼共同組建了京唐鋼鐵聯合有限公司。
[編輯本段]區域合作 體現輻射作用
目前,京津唐三地的合作趨勢已經顯現。記者在曹妃甸看到,天然深水良港曹妃甸正在緊張施工中,首鋼與唐鋼共同組建的京唐鋼鐵聯合有限公司也將落戶曹妃甸工業區。該項目結合首鋼搬遷和唐山地區鋼鐵工業調整,投資677億元,在河北曹妃甸新區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鋼鐵聯合企業。預計2010年達到年產鋼950萬噸、鋼材868萬噸生產水平。
京津之間,京津快速鐵路、京津第二條高速路等交通建設目前已大規模啟動。而京津塘科技新幹線的建設,也為兩市高科技產業對接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北京的一些高科技公司紛紛前往濱海新區尋找商機,進入企業孵化器,而一些大型貿易公司也將物流基地設在濱海新區。
在唐山,經曹妃甸到天津漢沽的沿海高速正在修建。與濱海新區海濱大道貫通後,由曹妃甸至天津港只有20餘分鐘車程,這將為兩市今後的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對於天津濱海新區而言,以其諸多優勢正在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的龍頭。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濱海新區不只是天津的新區,更是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新區。充分發揮好其龍頭作用,與京津冀緊密合作勢在必行,而構建京津唐“金三角”,則是濱海新區發揮帶動輻射作用的關鍵一步。
儘管京津唐三地之間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一些合作也已開展,但目前三地之間仍然存在著一些基礎性缺陷,如缺乏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區域認同感不強;城市間產業結構雷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性差等問題,成為區域協作發展的障礙。專家呼籲京津唐之間應通過政府推動、產業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資產整合等,推動城市間合作,從而為京津冀一體化起到帶動作用。

京津產業結構需合理分工

數據顯示,北京與天津製造業的產業結構極其相似,相似係數全部在0.9以上,最高達到0.96。這一狀況直接導致了資源難以在該地區範圍內合理流動,限制了市場機制下對周邊地區輻射效應的產生。
天津社科院專家韓士元認為,京津合作要在產業結構上進行協調。從北京市情況看,2005年,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60%,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真正達到產業結構高級階段的地區之一,消費型城市特點較明顯。但總體來說,實力不強,影響到北京對周邊地區的產業帶動。北京雖然已把首鋼遷走,但兩城還是存在太多相同的產業,要進一步融合、調整。北京不是完全不能發展工業,而是應探討京津兩城之間的優質資產如何融合,協調發展,以發揮更大效益。
比如汽車工業,北京年產達50萬輛,而天津也將達40萬輛左右,由於兩地的汽車工業都是與外資企業合作,受到外資牽制,因此兩地完全可以聯合起來,發展國產工業,北京致力於汽車研發,搞關鍵技術,而天津則進行製造。其他如電子、化工等產業也有這樣的問題。天津作為面向世界的工業基地,發展民族工業是重要目標。在製造業上北京可以發展設計、研究力量,搞成套的、高端的設備。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合理定位兩座城市,對兩城進行合理分工,從政府層面進行推動。

津唐資源整合需整體規劃

唐山和天津同為沿海城市,海洋資源豐富,但也存在產業重合度高的現象。在唐山曹妃甸,記者在展示規劃的沙盤上看到,除了建設大鋼鐵、大碼頭外,還預留了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的工程用地。專家指出,津唐兩市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分工,科學地整合資源,將來一體化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在唐山,除了曹妃甸港外,還有京唐港。目前,由於兩地均對港口建設十分重視,為避免重複建設,制定資源整合規劃尤為緊迫。專家建議雙方以資產為紐帶,兼顧各方的利益,參照國際大集團的模式,建立海運集團,通過參股、共管等方式,形成整體優勢,提高整體競爭實力,並帶動周邊其他港口,聯手打造出我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目前秦皇島港已在曹妃甸參股建設港口,曹妃甸方面人士也表示這種合作方式可以推廣到與其他港口的合作。
此外,津唐在利用港口優勢發展石化產業方面,也應合理布局、有序發展。石油化工是最典型的臨港型工業之一,由於以煉油、乙烯一體化為龍頭的大型石化項目投資巨大,接踵而至的是數十、數百個中小型項目,可以形成較長的產業鏈。曹妃甸工業區如建設百萬噸乙烯大型煉化一體化裝置,可與天津石化乙烯基地成組布局,並分別與北京燕山石化、天津渤化,以及唐山、滄州的其他化工企業實現全面配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進而形成渤海灣西岸石油儲備和石化產業帶,可有效緩解華北地區乙烯及其衍生產品的供求矛盾,進一步最佳化我國北方乙烯產品結構。
首要任務 建設交通網路
從今後京津唐合作的進程來看,將由政府推動型模式向市場與政府共同推動的模式轉變,例如首鋼搬遷至唐山。企業間的交流、民間的交流將是京津唐合作的重要基礎。目前來看,首要的任務是強化京津唐城市之間的交通網路,迅速完善大城市群之間的交通功能。同時,推動要素資源沿這些交通網路便利而有效地流動起來,形成“點線布局”大中小城鎮相結合的經濟帶。另外,以汽車為主的交通骨幹已經不可能支撐起高密度城市群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城鎮交通的建設納入到整個區域交通網路內。
目前,京津唐之間的交通網路建設已經開展,包括京津城際鐵路,津唐間沿海公路都在建設中,專家指出,京津唐間乃至京津冀要加快啟動區際間的高速路、快速路、城鐵等交通線路建設,選擇易於突破的領域開展合作,統合港口、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設施布局和建設,形成現代化區域交通體系,實行客貨分流,提高客流速度,以人流帶物流、資金流,促進一體化發展。
[編輯本段]天津唐山:共謀渤海戰略
從天津驅車前往唐山,不過一個小時。走在唐山街頭,心中自然感慨。30年前,唐山地震同樣也波及到天津,兩個城市都經歷了艱苦的震後重建,而如今兩個城市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焦點。天津的濱海新區、唐山的曹妃甸工業區,這兩個區域同處各自城市的沿海地帶,體現著城市向海洋發展的戰略。同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均是城市的希望所在。但兩個區域在功能定位上也有很多重疊的地方,未來的發展中如何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是記者到唐山採訪一直考慮的問題。

曹妃甸的建設熱潮

唐山市區至曹妃甸尚有近80公里,途中即可見到正在修建的遷曹(遷安北至曹妃甸)鐵路。記者到達曹妃甸時已是傍晚,港區的工地依舊人聲鼎沸。站在甸頭燈塔處,可見海潮拍岸,浪花朵朵。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熱情地介紹了曹妃甸的建設情況。
曹妃甸原本是唐山南部沿海的一條帶狀沙島。“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陸地有淺灘”,是渤海灣內惟一不需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30萬噸級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曹妃甸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及毗鄰京津冀城市群的區位優勢,為建設大型深水港口和臨港工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了優越條件,唐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許向斌告訴記者。
通過吹沙填海,在大片新造的土地上,已經崛起辦公樓和變電站,並能滿足25萬噸級礦石碼頭用地需求,明年將完成造地11.95平方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吹填工程。目前,首鋼京唐鋼鐵、華潤曹妃甸電廠、曹妃甸礦石碼頭、遷曹鐵路等重大項目,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展開。其中曹妃甸25萬噸級礦石碼頭開港通航以來,截至10月31日,累計靠泊大型貨輪75艘,接卸進口礦石943萬噸。
據工作人員介紹,根據規劃,2010年,曹妃甸港的吞吐量將超過1億噸,2030年達到5億噸。曹妃甸工業區的規劃占地面積將達到300餘平方公里,現在已預留百萬噸乙烯和千萬噸煉油的用地。“十一五”期間,曹妃甸的投資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
[編輯本段]競爭中的合作機會
今年,濱海新區與曹妃甸同是焦點,濱海新區納入國家戰略,成為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而曹妃甸工業區開建天然良港,被稱為“科學發展示範區”。
目前,唐山和天津的支柱產業還有重疊,濱海新區與曹妃甸的定位也有重合。唐山方面也在思考與天津錯位發展。唐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許向斌分析說:“天津確立北方經濟中心,唐山的定位也就清晰了。天津作為京津冀濱海帶的中點,有望帶動整個沿海地區的發展。對於曹妃甸來說,要利用好濱海新區的機遇,科學定位。尤其是港口間的關係,會進一步涉及到產業布局。這是曹妃甸與濱海新區,天津與唐山合作的關鍵。”
專家指出,共同開發天津濱海新區與曹妃甸工業區,這是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利用國際資源的緊迫需要。環渤海地區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至今還沒有形成戰略支配地位的深水港口群,與其經濟地位和職能分工極不適應。曹妃甸擁有建設我國北方國際性深水港口群的獨特天然條件,又緊鄰天津濱海新區,與天津濱海新區統籌規劃、成組布局後,可以促進我國北方重化工業的聚集和產業的集群化,保障國家經濟運行安全和戰略物資儲備需要,推動區域分工的合理化,實現京津冀都市圈生產力重心戰略東移,因此,共同開發建設兩區非常必要。

港口合作 當務之急

曹妃甸管委會辦公室的才立奎介紹說,曹妃甸港位於天津航道上游,航道也幾乎與天津港的航道重合,進渤海灣到天津港的船隻都要從這裡通過。在能源貨物的進出口上,曹妃甸與天津港會有競爭。但兩個港口長遠來看將會有很大合作空間。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的建立,正在加快天津港的轉型步伐。目前,天津港由傳統的散貨港到現代化貨櫃港轉型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目前唐山的沿海高速正在修建,開通後將與濱海新區的海濱大道相連,這樣從曹妃甸港到天津港只有40多分鐘的車程,將為兩個港口的合作提供有力的紐帶。
曹妃甸的管理人員普遍認為,從長遠看,天津港要擔當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重任,勢必聯合河北曹妃甸。同時曹妃甸要注重與天津聯合,加強合作,引入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發展經驗,實現借勢發展。
河北社科院的一位專家指出, 曹妃甸距離天津港只有38海里,為天津港的深水外港,與天津港在開發條件上有著極好的互補性,如果加強兩個港口之間的合作,天津、曹妃甸組合港完全可能成為東北亞的國際航運中心,從而實現兩個港口的雙贏。因此,應該從西太平洋、東北亞經濟布局著眼,積極推進與天津港的資源整合,通過參股、共管等方式,形成整體優勢,提高整體競爭實力。

概況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是指首都北京、中央直轄市天津和冀東重要城市唐山之間三角地帶的廣大地區。土地總面積4.2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0.4 %),人口2975.8萬人(占全國的2.4 %)。她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華北地區與東北地區間的結合部。北枕燕山,西倚太行山,東臨渤海灣,為華北全區從太平洋彼岸到歐亞內陸的主要通道和歐亞大陸橋的主要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以北京這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軸,是聚集競爭力最高、發展最快的都市經濟圈之一。她的輻射帶動作用將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方向,成為國內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龍頭。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地貌類型多樣,以平原、山地為主。主要河流分別屬於海河、灤河水系。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無霜期較長,氣候溫和,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這裡盛產玉米、小麥、水稻、花生、棉花、蔬菜、乾鮮果品等農副產品,素有“冀東糧倉”之稱的唐山市,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礦產資源以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為主,分布有開灤煤礦、京西煤礦、遷安鐵礦等全國聞名的礦產地。 海岸線總長349.8公里,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黃金海岸”有廣闊的海岸環境容量,中國四大鹽場之一的長蘆鹽場,大港油田、任丘油田,渤海灣的主要漁場均分布在這裡,為京津唐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旅遊資源豐富,尤以北京為代表。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這裡成為名勝古蹟的陳列館,成為中外觀光者競相遊覽的勝地。這裡有堪稱世界古代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有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北京故宮,有集歷代皇家園林之大成、薈萃南北私家園林之精華的頤和園,有古人類文化聖地北京猿人遺址,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天壇,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清東陵,素有“薊北鎖鑰”之稱的薊縣黃崖關長城等,還有那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北京四合院、天津小吃三絕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京津唐都市經濟圈以首都北京為核心,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也是潛力最大的區域,近年來各項經濟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改革開放以來京津唐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10.1%,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33.3億元,是1979年的20.4倍;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914.1元, 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2000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36.8億元,比上年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2225.4億元,比上年增長11.5%;第三產業增加值2471.0億元, 比上年增長10.9%。一、二、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依次為6.7、44.2、49.1。
京津唐是中國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已初步建成棋盤路、環形路和放射形幹道為骨架的城市道路交通網。首都機場是中國航空交通樞紐和周轉中心,已開通國際航線69條,通往36個國家和地區的56個大城市。新建成的北京西站是亞洲最大的現代化鐵路客運中心。天津港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海港。同時這裡還是中國與世界各國郵電通訊的主要樞紐,通訊能力達到國內領先,基本上能與國際接軌。為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美化人民生活,京津唐加緊城市供水、供暖工程建設,生態環境質量也有了很大改善。京津唐都市經濟圈擁有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汽車、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實力雄厚,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逐漸成為了帶動工業發展的龍頭。200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921.5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61.5億元,創利稅599.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4.1%和44.2%。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成為了吸引外商投資最多的區域。2000年,外貿進出口總值419.4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215.0億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60.6億美元,占全國的10.2%。經濟圈內共建有國家級開發區10個,為外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擁有全國最高的科技文化水平,是國內一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和開放式的教育中心。科教優勢,已成為該經濟圈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源。2000年統計,該區域的中等教育人數達1362.4萬人,高等教育人數(北京、天津) 達318.7萬人。擁有科技活動人員約28萬人, 占全國的比例為8.8%, 發明專利批准量約占全國發明專利批准量的五分之一。
隨著北京成功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權,京津唐都市經濟圈的發展更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不遠的將來這裡將成為中國與世界經濟技術與科學文化的合作和交流視窗,成為更具吸引力的一塊寶地!

參考資料: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07691.html

2.http://www.city700.com/city700/jjw/jjq/jjt/index.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