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文化

井文化

在長順縣威遠鎮有一口神奇的泉水,出露在一座藤木蔥蘢、四季常青的山嶺下,當地人叫它潮井。井神奇之處在於,井水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每日不定時漲潮,多的時候每日漲潮七至八次,少的時候二三次。漲潮時,水從井壁噴發而出,如銀花怒放,似珍珠滾動,嘩嘩有聲,間有小魚舞動,妙趣橫生。一漲一落持續5—10分鐘,最大流量100升/秒以上。此井無論天晴下雨自涌不斷,並不因為久旱無雨而斷漲,也不因為大雨滂沱而多漲或者變得渾濁,一副四季清澈晶瑩,寵辱不驚,我行我素的君子風度與豁達。

長順威遠潮井

國際著名風景學家孫筱祥來貴州考察峰林與井文化時評價說:“貴州最完善、最美麗、最神奇的井文化,是貴州旅遊業中一大特色。”這些奇泉怪井的存在與萬畝田原,村落交相暉映,組成一幅奇特、秀麗、開闊視野的自然畫卷。這些奇泉怪井,有的會唱音樂、有的一日三退三潮,有的會冒條條大魚,有的因振盪而冒水灌溉農田,有的成為靈驗的氣象台。對於這些神奇現象,目前科學上還沒有揭開它神秘面紗,我們對它統稱為“井文化”吧。

朝與夕,晴與雨,明與霧不同,這些奇泉怪井的風光也不同,晴日看井,巍峨粗獷;雨天看井,似靜中有動;霧中看井,飄逸隱約;夜間看井,浩月連天;落日看井,萬道金光灑奇泉。有些井,互相交流,天然默契,似若夫妻,相依相襯,親密無間。品嘗這些井水,質純清潔,細嫩可口,清洌甘甜,利人健康,健胃舒體,清心明目,延年益壽。用這些井水烤酒、做豆腐要比一般井水產量多,故人們對它極為重視,逢年過節都要祭井,視井水猶如母親般善良慈祥。若你來長順觀看這些奇泉怪井,除了它優美的景觀外,更可領略它獨特的井文化。有詩為證頌道:
奇泉怪井古來稀,一日三潮確神奇。
石砸振盪湧泉水,跪井取水必下跪。
格篩龍潭奏音樂,碧波井底會冒魚。
我非愚人說夢話,歡迎長順來觀奇。
會漲會縮的潮井

潮起潮落

馳名中外的威遠潮井,它一日三漲三退的景觀,吸引中外遊人,它水聲潺潺,姿態萬千,水色碧波透徹,被譽為“立體之畫、無聲的詩”,它除了噴珠吐玉之外,井水甘甜可口健身,走近潮井只見水氰氰、山隆隆、霧冉冉、雲重重,瀑布從山崖上化成幾匹絹垂掛,銀花濺珠,晶球擲彈,千斛萬瓢下來,吻山■泉,蒸林薰樹,遊人來到這裡,就好象在透明的畫屏里,涼風從翠峰林里吹過,涼氣從翠谷岫襲來,在這白雲、碧浪、壘岩、芳草、翠竹林中,你會從井旁吸上沁人肺腑的氣息,使你樂不勝樂。

該井神奇之處是:時而猛漲潮水暢流溝渠,時而咕嚕嚕退回井中滴水全無,如此循環往返,漲潮時,好似鎖吶、鑼鼓聲,時大時小,幾分鐘後潮水由井中一塊酷似牛頭大小石鼻孔中冒出,牛頭石下還漂出許多長須,隨水上下漂浮,水面上還時時冒出串串銀珠,隨著綠浪上下翻滾,有人稱這一現象“地脈龍神打滾”,也有的人稱為是“犀牛噴水”,若遇陽光下,它還能一日三變:凌晨青色、中午蘭色、傍晚綠色,能見到漲潮的人,是很幸運的人,能見到水變色的人,是有福之人。山的奇,水的秀,林的美,竹的翠,雲的臨近,氣的清新,奇特的漲退奇觀給人留下美的享受。縣長沙先貴來此看後,曾在碑上題有一幅“漲潮”對聯,由大書法家蘇同老先生題詞留念,明清年代曾有詩人張雲書詩云:
傾緣潑塵一小溪,穿磊溢孔漏玉粒。
一日三潮呈奇觀,西南地區數第一。
遊客至此心神往,柳陰半遮看游魚。
奇泉怪井世稀少,吸引遊人看稀奇。
如今該潮井,已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游區加以開發擴建,建立亭閣、牌坊,雕刻龍鳳,草書字畫,飯莊,讓廣大遊客來此休閒、觀賞,品嘗農家飯,領略當地民族風情,欣賞獨特的奇泉怪井風光。

石砸木椎振盪泉

沿公路往上走約三公里,便是一個風情濃郁的布依寨,名為冗雷村,就在距學校幾百米處,有一口大約2.5米的水井,當地布依話稱之為“汪埂”,老百姓卻叫它“砸龍洞”,一天,我們與縣政協的領導去察看,當地老師陳其忠為我們帶路並表演全過程,他先用鋤頭砸石壁幾下,亮晶晶的清泉水象青龍吐水冒上來,不大一會功夫便漲有公把尺高,十分有趣,約半小時,水又慢慢退下去。據有人介紹,此泉在無人動的情況下,早上八點、下午四點,晚上九點會自動漲水,一年四季天天如此,經新聞媒介報導後,引起省里的水文專家前來考察,經考察他們稱之為“振盪泉”,因地面受到振動而漲水。據一布依老人介紹說:早在100多年前,這裡叫“砸龍洞”,因天旱不下雨,人們正在急時,突然從山頂滾下幾面銅鼓,其中一個便滾進井中,婦女見後,便急忙搬來石頭填洞口,誰知石頭的振動聲卻把井水引起漲潮來,這婦女便跑了,事後,若誰家的田水乾,便搬來石頭砸該洞,洞中便冒出井水來灌田,如今也是這樣,振盪泉的名聲便傳開了。再沿著公路乘車兩小時,來到旅遊勝地白雲山,這山上有一口神奇之井名為“跪井”,據《黔遊記》上記載,“白雲山上有一奇泉,清徹透亮,井水甘甜,清人肺俯,凡要飲此井水,必跪方能取之”……

清代嘉慶年間文人張濤曾把白雲山跪井與天下奇泉相比,他著書說道:“霍山廟敲鼓泉,奇在聲斷泉止,江乘的湯泉,半冷半溫,如湯一樣香甜,多喜冊山的雌雄泉,春夏左邊乾枯,而秋冬右邊的那水盈滿;安豐的咄泉,大叫大涌,小叫小涌,長順的白雲山跪井,妙在取水必跪,方能取之,其妙不可言也。”
大旅行家徐霞客遊了白雲山跪井後,寫道:“噴若玉竇,泄為瑤池,浮若醒湖,瑩成琉璃。”
關於“跪井”的來歷,傳說中講道,自建文帝到白雲山修行後,和尚們每天都要到山下幾里遠的地方去挑水,十分不便,一天建文帝來到一山岩下外,突然發現有水源,便急忙去取水,但無論如何未取到水,後來只好跪下去才取到水,後來他告訴眾和尚搬磚徹石圍成一井,每逢取水,便要跪而取之,建文帝揮筆寫下跪井二字立碑於此,如今這一奇觀以被縣文物部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經十年洗劫,許多廟宇被破壞,但此井倖存保留下來,如今成為人們旅遊觀賞的一大熱點。

碧波鱗閃冒魚泉

從長順縣城再走幾公里,便來到猛秋中心校,這裡四面群山環抱,松林蒼翠欲滴,就在學校後面,有一口奇特的水井名為“冒魚泉”,清代曾有秀才詩云:
冒魚井泉世所稀,古松崖前有新奇。
流水清清似玉帶,井中自然冒鯉魚。
該泉流水潺潺,終年不斷,冬暖夏涼,每當清晨,井中會隨水流冒出數百條小魚,人們洗菜,用撮箕往下撮,少者十條,多者幾十條,該魚煮湯,清甜可口,味道深長,大人小孩們常常在清晨到該井去捕魚,十分有趣。

音樂悅耳奏樂泉

從長順坐兩小時的車,便來到睦化鄉簡南村擺拱組,這裡有一口井,長年累月不會幹枯,看似不怎么顯眼,可卻真神奇呢,只要天快要下大雨,井底便發出嗩吶聲、鑼鼓聲、月琴聲的合奏曲,有時聲音奇特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當地人愛叫這個潭為“格篩龍潭”。由於這口井並不很大很奇,故平時很少有人注意它,加之要大雨之前才會奏樂,一般卻平平常常不引人注意。故知道它的神奇現象的人較少。

每逢盛夏,天若要下大雨之前,只見烏雲密布、雷聲交加時,該井先是冒出一股紫色氣,隨後井底初潮時,發出一陣轟隆聲,隨後便隱隱約約聽到嗩吶聲、木魚聲、鑼鼓聲、月琴聲,好似那家死老人民間藝人們在合奏音樂,在旁邊耕地的老百姓一聽聲響,馬上解開牛奔跑回家,以免遭受大暴雨的襲擊。
這個龍潭,每年最低響一坎,多者三五次,不知道的遠方人,總以為是那家死了老人,人們吹奏的音樂,待一走近聽後,嚇得毛骨悚然掩頭奔跑,故此,有人稱它為“山鄉報警氣象台”,又有人稱之為“龍王報信”,這個神奇的井一時傳得紛紛揚揚,加上山鄉迷信色彩,就認為是山鬼作崇,故一般很少有人去看。
這裡還有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家人死了母親,為了祭奠老人,便請一夥民間藝人吹奏樂器,財主知道後,認為是吵他的睡覺,叫家丁把這夥人趕到一山凹處,結果,悲壯的樂曲聲驚動了上天,老天爺發怒便下了場暴雨,財主被洪水淹死了,待水退潮後,這裡便成今天這個凹坑。從此,每逢要下暴雨,這個龍潭便會提前奏出音樂報信,老百姓聽到嗩吶聲後便作好暴雨後的準備工作。
如今,儘管有些地質專家來看過,這個“格篩龍潭”會奏樂之迷還是沒有揭開。

噴珠吐玉犀牛泉

距長古公路41公里的白岩寨打槽村路坎下,有一個奇特的犀牛洞,洞中有口水井,方圓四五米,該井有時滴水全無,有時又溝翻渠滿,人們管叫他“犀牛井”。

貴州勘測設計院的水文工程師曾到此處考察過,他們認為,該洞的井水取決於補給流時的差值,這類泉,有時也會自生自滅,白岩村的犀牛泉,早在1983年,當地民眾重視下,修了水渠渡槽,引該水灌溉了農田,如今這一奇泉,除了是個天然景觀外,更重要的是它灌溉了幾百畝農田,使該地奪得糧食豐收。
難怪省里一位文人觀後作了首詩云:
白岩奇泉傳古今,犀牛滾水自淺深。
源源不斷漲潮水,恐思龍王暗作精。
涓涓細浪騰方治,滴滴日漸別有情。
犀牛滾水果有趣,自古流傳到如今。
在長順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奇泉怪井果然多,還有“一碗井、克瑪井、雙龍井、姊妹井、馬跑井、母豬井、牛王井”等等,這裡就不再舉例,朋友們,為了揭開自然的神奇之迷,歡迎你到長順來觀賞奇泉怪井,它濃郁的風情,奇特景觀定會叫你留連忘返,神往陶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