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台

五龍台

五龍台。位於四川省萬源草壩鎮與大沙、石窩三鄉交界處,最高海拔1263米。由秦嶺山脈逶邐綿延至湧泉寺向南奔涌而來,背依寶鼎寨。山上有五個平台組成,主寨稱五龍寨(大寨),小寨為犀牛包寨。其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地理位置

五龍台五龍台

五龍台,位於四川省萬源草壩鎮與大沙、石窩三鄉交界處,最高海拔1263米。離萬源城區里程約110千米,由秦嶺山脈逶邐綿延至湧泉寺向南奔涌而來,背依寶鼎寨。山下往東有波光蕩漾的紅星水庫,往南至大沙高鼻寨、土龍場,西南有小尖山相伴,往西5千米至古社坪大寨、小寨及石窩鄉蘇家岩紫雲坪茗靈園石刻(這是最早種茶的宋時植物園茗石刻碑記),往北至草壩雙碑埡方向,上至羅家寨。山下省道魏羅公路飄過其間,交通便利。

五龍台上,石寨聳立,山上有五個平台組成,主寨稱五龍寨(大寨),小寨為犀牛包寨。最為神奇的是四圍高懸而寨上一年四季有泉水,能供多人飲用。過去不同方向有五道寨門高築。大寨最早是當地人為躲避戰亂而修築的。戰亂時,能保護臨近周邊村民,利於躲避盜匪和兵災。山上犀牛寨下原有新廟七間,寺鐘高懸;二台有老廟——文昌廟,前後兩進。前塑文昌爺,後有老君像,腳著龜蛇二神仙,周圍有18羅漢像。那一層有寺廟僧侶用房十多間。老廟又叫春樹寺院。要到新廟,需經文昌廟長長的迴廊,經危岩很陡石梯到祈雨台。台上有一大石,石上有許多僧侶過去練功時留下的凹凸腳印痕跡。1949年解放時有一楊姓和尚仍在此地住,後返俗居黑池坪中坪而歸養天年。

四周危崖高懸,易守難攻,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歷史上多次發生戰爭,特別是在1932年至1935年間,其中最大的一次為萬源保衛戰中著名五龍台戰役,俘敵2600多人。五龍台,登高一望,視野開闊,景色盡收眼底。這裡景色迷人,登高遠眺,令人心曠神怡

五龍台五龍台

歷史簡介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五龍台戰役為萬源保衛戰中一個重要戰役,其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五龍台上有五道石寨門,如今只兩道存在,其他為遺蹟,上有大寨小寨,如今僅犀牛包寨完整如初。1933年至1934年紅軍在這裡打仗,吃住和後勤保障全依賴這幾間寺廟為之遮風擋雨,據說徐向前指揮萬源保衛戰多次從草壩經這裡至大中坪再到黃鐘的牛毛坪到萬源的。五龍台與附近東北的寶鼎寨、西北邊的古社坪大寨和小寨及南邊的高鼻寨(高鼻寨下的得勝堡有張必祿的七道神道碑,當地人又稱得勝譜)形成掎角之勢,與草壩的銅鼓寨、魏家的中山寨、通江的龍鳳寨,整個就是一個烽火台傳遞線路。各個山頭連在一起就是一條天然的軍事屏障,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據傳說,萬源魏家草壩石窩1822年被劃歸太平縣,是因為張必祿回老家需經巴中太遠的原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過去黃鐘草壩魏家等均屬巴州的通江縣管轄(其中一段為保寧府管轄)。1822年後才劃歸太平縣管理,太平縣就是這時才建立的。但其張武侯家在大中坪,他修了許多寶塔,如銅佛寺(不久前已因年久倒塌,有遺蹟在),包括如今萬源的古白塔,過去叫文昌塔。

註:太平建縣時間,明末至今史志均記載為正德十年(1515)割東鄉縣(治今宣漢)太平里置,據史料記載,太平縣系明正德九年分東鄉縣太平、勸化二里設縣,治太平壩(今太平鎮),因名太平縣,分置為3里。三鄉撥歸太平縣時間,《清實錄》記載是道光元年十一月(或者道光二年,即1822年)。

二月二時香火鼎盛

五龍台山新廟和老廟原有多處。縣誌上有記載。最後修葺時間是民國六年,有殘碑為證。當地人回憶,在1952年被拆毀,用於修建當時草壩鄉政府和學校。新廟有七間廟房,塑像有求子觀音等七尊菩薩,(我是2007年實地考察的),現有原高九尺的文昌字型檔(燒紙用的)仍在,其上端兩側有“文昌”二字,我小時候看見過,但當地人挖寶(可能83後)將之損毀,其塔上端石葫蘆已不見蹤跡,下端也風化損壞,很是可惜。其字型檔上(見下圖)有對聯:字化煙雲驚鳳起,書藏庫府待龍飛。五龍台山下原有福興場。原清朝時期市場五里一鋪十里一場,一般沿要道處設場,便於當地人買賣交換土特產品,萬源原是茶葉生產和蠶繭生產之地,柳黃還是白蠟生產大宗之處,特別是柳黃人張建成大量引入蠶桑樹後,當地大量種植,經濟逐漸好起來。

五龍台犀牛包下新廟殘存的字型檔風貌景象(當時還盡力恢復才這樣子喲)

據當地人六、七十歲的老人回憶, 每年農曆二月二,三鄉五嶽的當地人齊聚五龍台趕廟會燒拜香,最多時有二千多人。有來自巴中、達縣等地燒香拜佛,其香火每年燒香還願者絡繹不絕,其香火達房子一樣高,盛況空前。“燒拜香”者,就是為了表示虔誠,從離家起至拜佛燒香的目的地沿路邊拜邊祈禱,隨身攜帶一個小板凳,累了可以歇息一會兒。二月二時,山下的福興場熱鬧非凡,賣香蛀蠟品,火炮和各種貨品很多。其小孩子一般要有人帶領,否則容易丟失。

據說,新廟有一口比人高的大鐵鐘(寺鐘),上面有銘文。在1949年解放前夕,被人偷回家破壞了,用於農鏵鑄造但無用,後這一整個院子被燒。老廟在解放時有一個楊和尚居住其間,後按當時政策還俗到黑池坪村中坪慶過餘生。

老廟有前後兩進,前塑像為文昌爺,後為祖師爺,腳踏龜蛇二仙,旁有木製長廊上山陡壁直上有一50多步的直上山頂的龍王爺祈雨台,再到新廟。下圖是老廟旁信士民國三年植樹碑刻如下:

歷史淵源流長

據說五龍台相傳建於唐代或宋代,因皇帝見當地地理風水好,要出一個朱天子,而挖斷如今佛埡口的龍脈,並建了一座寺院於五龍台。(有時間再寫其傳說……)在老廟旁還有唐代悟空和尚修身悟道的禪洞,洞中有兩幅對聯,現已脫落嚴重,個別字跡模糊。據說這是他悟道的地方。三年悟道吃白樹果,只因其弟子早開三個月,鬍鬚全白但沒有成仙,後只好在禪洞下方的架起柴樓焚化飛升成仙。五龍台寺院遠比如今的煙霞山早,據說其悟空和尚的木盂落到煙霞山方向,其盂頭落到了距此十公里的魏家量州壩大田中。

這是古禪洞,據說是唐代悟空和尚參禪成仙之處五龍台上的寨門犀牛包寨石圍牆,因山上有犀牛石而得名。石窩的黃岩院節孝坊(距五龍台約五千米 )

相關戰役

五龍台戰役是發生在1933年川陝蘇區一次著名的戰役。是由徐向前親自指揮並取得勝利的戰役。在川陝蘇區時,五龍台戰役是發生1933至1934年間萬源保衛戰中一次著名的戰役,是由徐向前親自指揮並取得勝利的戰役。1934年時,摘自《紅四方面軍戰史資料卷二》如下:

萬源方面:(1934年)六月十五日,五旅旅長劉光瑜指揮一、四、五旅及汪鑄龍部之劉、周兩旅向當面紅軍陣地進攻,並有飛機助戰。一、五兩旅進占鷂子寨、馬鹿埡、紅梓山(孔家山附近)、老鴉寨、麻姑石、耳山及香爐山山腹(以上地點在清花溪右前方地區)。紅軍入夜後大舉反攻,敵一旅葉、周兩團傷亡四百餘人。四旅進占柳家堡、大羅山、珠寶寨、金條鋪(石馬河附近)。紅軍退守邱家梁、筍子梁之線。汪鑄龍部周旅及五旅之楊團進占青龍觀(在萬源西南,約七十里罐壩場正南、清花溪正北)、石埡子、八廟埡、牛背梁、大面山。 紅軍退後坪附近之玄祖殿(在萬源南六十里清花溪正前方本道上)。

六月二十二日,汪鑄龍部劉旅協同五旅楊團向玄祖殿進犯,激戰一日,未取得進展。六路廖震師進占高鼻樑,後即協同二十一軍九旅張邦本部進犯 石窩場。六月二十五日,廖師陳岳旅於晨間推進至連蓋坪;陶旅午前占領石 窩場。紅軍向草壩場、朱家坪退去。廖師隨即進駐大沙壩。

二十七日該師進 占垇家坪及摩天岩的一部分,紅軍退守五龍台,新店子、湧泉寺(在海音寺、 黃中堡之間,在萬源西南,距城二百二十里)。該師賡即協同九旅張邦本部向五龍台進犯。

二十一軍邊防一路副司令吳錦堂部在六月二十五日占領寶頂寨後,又進占羅頂寨。二十九日再進占羅家寨、苦竹坪、貓跳岩(梁)。紅軍以一部扼守小寨 子,大部退新店子。

六月二十八日,廖震師向五龍台推進,紅軍向草壩場撤退。其後唐式遵以該帥急需整補,即令移駐石窩場、雙龍場、大沙壩一帶地區作總預備隊, 五龍台防務則交由邊防一路司令陳蘭亭部接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