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

五寨

五寨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黃土高原丘陵區,管涔山北麓。縣域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總面積1391.3平方公里。全縣設3個鎮即硯城、三岔、小河頭,9個鄉即前所、韓家樓、東秀莊、杏嶺子、孫家坪、胡會、新寨、李家坪、梁家坪,257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寨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黃土高原丘陵區,管涔山北麓。東接神池縣,西連岢嵐縣,南臨寧武縣,西北與偏關縣、河曲縣接壤。縣域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總面積1391.3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10.87萬,其中農業人口9.1萬。

全縣設3個鎮即硯城、三岔、小河頭,9個鄉即前所、韓家樓、東秀莊、杏嶺子、孫家坪、胡會、新寨、李家坪、梁家坪,257個行政村。

五寨縣地處晉西北中心,交通便利,尤其是三岔鎮,是晉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五寨境內的鐵路有寧(武)岢(嵐)線、神(池)河(曲)線;店(店兒上)臨(縣)、忻(州)保(德)、崞(陽)水(泉)、韓(家樓)河(曲)4條公路幹線橫穿東西,縱貫南北,與4條縣鄉公路連網。目前,全縣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機動車。

全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部荷葉坪山海拔2783米,蘆芽山海拔2739米,西北部韓家樓村海拔1300米。東、西、北部為黃土丘陵區,南部為石山區,中部由南向北是64平方公里。

五寨五寨

土地面積

全縣土地總面積208.7萬畝,其中可耕地面積60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28.7%;宜林地面積74.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6%;宜牧地面積50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24%;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萬畝,交通用地8.3萬畝,水域1.5萬畝,暫難利用地10.2萬畝。全縣人均土地22畝,人均耕地6.4畝。

氣候

五寨屬亞寒帶大陸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無酷暑,常年風沙大,雨雪少。年平均氣溫4.9℃,平均降水478.5毫米。平均日照2872小時,無霜期110——130天。主要河流有朱家川河、縣川河、嵐漪河、清漣河、鹿角河,是晉西北的富水縣之一。較大的水庫有南峰水庫、白草莊水庫、郭家河水庫。

礦物質

本縣石灰石、花崗岩、粘土分布廣,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

糧食作物

本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有馬鈴薯、莜麥、玉米、糜谷、豆類等小雜糧;主要經濟作物有葵花、胡麻、藥材、蘿蔔、蔥頭等。

動植物

動物和植物品種繁多,野生動物100多種,其中有世界珍禽褐馬雞;野生植物600多種。

古建築

五寨現存的古建築有周代修建的大窳古邊牆;有明代修建的五寨城堡三岔堡;有始建於北魏,擴建於唐、金代的南禪寺遺址;建於唐代的雪山瑞雲寺遺址;有建於明代的五佛寺遺址等;有武王城武州古城、方城古城等古城遺址;有常玉春墓等;有兌堡、峰台梁、武王城、方城新石器遺址及兌堡古戰場遺址。

蘆芽山是縣內名勝古蹟遊覽區,自然風景優美。荷葉坪山海拔2783米,峰頂有天然草場,視野廣闊,溪流淙淙,是避暑休閒的好去處。同時,還有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二O師358旅進抵五寨城時,師部所在地娘娘廟舊址。1973年8月,為抗戰烈士高永祥、梁學岸、黃增武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眾位烈士修建了烈士陵園。

革命傳統

五寨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民國初年,何喜旺、呂起賓組織的農民抗稅暴動曾轟動一時;1925年共產黨員趙成璧、李在唐等創辦《夜光學社》、《五代學社》,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1935年共產黨員范若愚、畢子玉等在三岔鎮開辦樹人補習學校,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共產黨員梁學岸受山西省委派遣以犧盟會特派員身份來五寨縣開展工作;1938年1月建立中共五寨縣委,1940年1月成立五寨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為晉綏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抗日戰爭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配合八路軍英勇抗日,給日本侵略軍多次打擊,於1945年4月五寨獲得解放;解放戰爭中,140餘名幹部西進、北上、南下支援新解放區,數千名民工、千餘車輛支援前線,參加解放戰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2000多名青壯年參軍,有510人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五寨人民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經濟產業

五寨縣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馬鈴薯、胡麻、黃牛、花菇、藥材葵花、玉米及其炒貨業。

馬鈴薯每年全縣的種植面積均穩定在20萬畝以上,占到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成為山西省馬鈴薯種植大縣,並基本形成優種繁育、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格局。山西雪龍馬鈴薯開發公司成為全省較大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其主導產品精澱粉和粉皮的質量和銷量較好,1998年公司被定為省級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科技體制

近年來,先後制定和實施了改革科技體制、加速科技進步、激勵科技人員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實用技術的推廣套用方面,全縣共取得國家、省部級和地區的科技成果35項,其中秸桿高蛋白飼料和菌體蛋白研究試驗分別獲得國家“星火計畫”洽談會金獎和銀獎,並在全國18個省區推廣。瘦肉型豬的試驗研究與推廣、山區養牛商品技術開發、絨山羊開發分別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高寒地區果樹栽培試驗獲區級科技推廣獎,脫毒山藥高產攻關試驗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生產總值

2004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3221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588萬元,實現財政收入40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042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