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董源瀟湘圖卷

五代董源瀟湘圖卷

董源是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在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深遠。他的存世真跡極少,目前國內僅有三件,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這件受損的《瀟湘圖卷》是故宮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跡,屬於一級甲等文物,極為珍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五代董源瀟湘圖卷

五代董源瀟湘圖卷 五代董源瀟湘圖卷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故宮博物院

《五代董源瀟湘圖卷》是董源的代表作品。作者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為題材,取平遠之景,江上有一輕舟飄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著幾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生機盎然。全卷以點線交織而成,汀渚的橫向線條顯得舒展自如,披麻皴和點子皴構成了山巒的橫脈和蓬鬆起伏的峰巒,墨點由濃化淡,以淡點代染,在晴嵐間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煙雲,潮濕溫潤的江南氣候油然而出。點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紅諸色,凸出絹面,明朗而和諧。

簡介

絹本,設色,縱:50cm,橫:141.4cm。
董源(?—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五代南唐傑出畫家。曾出仕南唐,擅畫山水,多作江南景色,平淡天真,開創了江南山水畫的新風貌。本幅無款印。引首有董其昌行書題記,後隔水有王鐸跋,後幅有董其昌跋二則及袁樞跋。鈐有明“典禮紀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譽、安岐、嘉慶、宣統內府等鑑藏印記。
此圖經明代董其昌鑑定,認為是董源的真跡。作者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為題材,取平遠之景,江上有一輕舟飄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著幾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生機盎然。
全卷以點線交織而成,汀渚的橫向線條顯得舒展自如,披麻皴和點子皴構成了山巒的橫脈和蓬鬆起伏的峰巒,墨點由濃化淡,以淡點代染,在晴嵐間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煙雲,潮濕溫潤的江南氣候油然而出。點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紅諸色,凸出絹面,明朗而和諧。
《瀟湘圖》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綿, 雲霧暗晦, 山水樹石都籠罩於空靈朦朧之中, 顯得平淡而幽深, 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 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隻。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 清淡濕潤, 山石用筆點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顯得渾厚滋潤,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鬱鬱蔥蔥俱得以表現。
董源的山水畫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 董源畫法“水墨類王維, 著色如李思訓”,對其評價很高。
董源,仕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稱“董北苑”。當時南唐的幾位君主都雅好文藝,專門設定了翰林圖畫院,集中了一批知名的畫家進行創作,董源正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長於人物、龍水、牛虎,尤以山水畫的成就最為傑出。所作多寫江南的秀麗風光,沒有雄席險峻的山,也沒有淺顯刻露的石,而是平緩連綿的山巒,映帶無盡,山坡上點綴著蒼鬱蔥蘢的叢樹雜草,林麓洲渚,江村漁舍,風雨溪谷,煙雲晦明,所渭“平淡天真,一片江南”。其所用畫法,亦不作奇峭,而是山骨隱觀,林梢出沒,以印象為主,所以“宜遠觀,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這一畫風,後來為他的學生巨然所繼承,畫史上並稱“董巨”,被公認為是江南畫派的開創者。後來的文人山水畫,幾乎都是從這一路發展過來的,從宋代的二米、元代的四大家,到明代的董其昌及清代的“四王”,推波助瀾,大暢其源,論者或以為:“畫之有董巨,猶吾儒之有孔顏也。”
傳世《瀟湘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瀟湘圖》明末經董其昌遞入河南袁樞收藏。崇禎壬午(1642年),袁樞的家鄉睢州城遭闖變,袁可立(袁樞父)尚書府第藏書樓內數萬冊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往返千里為袁樞隨身攜帶至江蘇滸墅免遭兵火之災,實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王鐸曾為此事作跋於畫端。該畫清代入藏於內府,溥儀出宮時帶到了長春,抗日戰爭後流散於民間。1952年經一代大師張大千捐賣給中國政府,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有“袁樞私印”(重一)、“袁樞之印”(重一)、“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明“袁樞鑑賞”書畫之章、“袁樞印信”、“伯應”等印記。這是一幅描寫人事活動的山水畫,沙磧平坡,蘆葦荒疏,江南水澤汀岸,有人物若干,佇立吹奏,迎接船上來客;背景水面空闊,山色郁蔥,有漁艇往來。關於此圖的主題命意,目前還沒有考證出確切的結論,但從畫法和意境來分析,確屬“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典範。山勢自卷首而起,以花青運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點子皴,為了表現透視的深度,山巒上的小土丘自近至遠由大漸小、由疏漸密,墨點也有疏密濃淡的變化,顯出密密雜雜的遠樹勢態。山凹處留出雲靄霧氣,造成迷濛淡遠之感。近處的樹木,同樣用點子來表現,但點子形勢所賦予的形象卻變全樹為茂葉,林木成排而列,遠近高下參差,林中隱約露出漁村茅舍。蘆葦畫得稍纖巧,但仍不脫印象的意味。整個描繪,遠看近樹、遠山歷歷分明,近看則全是點子,令人眼花繚亂。水面計白當黑,但通過坡岸、山坳的盤折穿插、濃淡變化,使它的形態和色相產生深沉、清淺的變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藝術魅力。
 

損壞

2008年5月,正在故宮武英殿書畫館進行的“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突然閉館一天,對外宣稱是因為內部裝修,而真實原因卻是因為其中展出的一件國寶級文物——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卷》原跡,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濕,致使受損處裱紙開粘。受損部位正好在畫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
昨天,記者就部落格中提到的問題諮詢故宮博物院,一名工作人員說,《瀟湘圖卷》確實在展覽時,因為滴水的原因受損,但此事已經處理,滴水系加濕器產生,目前該加濕器已經關閉,但具體情況不方便透露。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副研究館員劉衛東說,像《瀟湘圖卷》所遇情況,通過技術手段不難修復。
董源是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在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深遠。他的存世真跡極少,目前國內僅有三件,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這件受損的《瀟湘圖卷》是故宮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跡,屬於一級甲等文物,極為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