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篆體

二篆體,指秦代字型大篆、小篆。

基本詞義

詞語注音

二篆體:èr zhuàn ㄦˋ ㄓㄨㄢˋ

詞語解釋

指秦代字型大篆小篆。《晉書·衛恆傳》:“ 李斯 ,號為二篆,諸山及銅人銘,皆 斯 書也。”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陳倉 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相關詞語
二胡 二張 二十八星 二離 二體 二禬子 二年生 二雅 二極 二掌柜 二傳手 二世 二十四品 二漳 二丙 二衛 二輪車 二龍  店二哥 有一無二 封二 吃一箝二看三 連一接二 十二指腸 十二牧 一推六二五 哼哈二將 第二審 七十二鑽 三十二相 並無二致 三占從二 巫山十二峯 連三接二 加二 衣無二彩 

大篆

簡介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裡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詳細介紹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雞)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型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型繁複,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分類

金文

金文《史頌鼎》拓片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採用的字型,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金文是銘刻在古代一切銅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字型有些區別,出土的各種銅器上銘刻的文字並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變化。

籀文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為顯示國威,於是將原本的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籀文,詳見《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推測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目前可見,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小篆

簡介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
。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型相當複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型,加以規範,就成一種新的字型—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型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制定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於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一,書體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另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型。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

由來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型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
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內容前為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為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現所見均為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秦詔版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布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