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臟的發生

mesocardium),將心管懸連於心包腔的背側壁。 cordis)、心室和心房。 arteriosus)。

心臟發生於生心區。生心區是指胚盤前緣脊索前板(口咽膜)前面的中胚層,此區前方的中胚層為原始橫隔
(一)原始心臟的形成
人胚第18~19天,生心區的中胚層內出現圍心腔(pericardiac coelom),圍心腔腹側的中胚層(即髒層)細胞密集,形成前後縱行、左右並例的一對長索,稱生心板(cardiogenic plate),板的中央變空,逐漸形成一對心管(cadiac tube)。由於出現頭褶,胚體頭端向腹側卷屈,原來位於口咽膜頭側的心管和圍心腔便轉到咽的腹側,原來在圍心腔腹側的心管則轉至它的背側(圖24-4)。當胚體發生側褶時,一對並列的心管逐漸向中線靠攏,並從頭端向尾端融合為一條。與此同時,心管與周圍的間充質一起在心包腔(即圍心腔)的背側漸漸陷入,於是在心管的背側出現了心背系膜(dorsal mesocardium),將心管懸連於心包腔的背側壁。心背系膜的中部很快退化消失,形成一個左右交通的孔道,即心包橫竇(圖24-5)。心背系膜僅在心管的頭、尾端存留。當心管融合和陷入心包腔時,其周圍的間充質逐漸密集,形成一層厚的心肌外套層(myoepicardial mantle),將來分化成為心肌膜和心外膜。內皮和心肌外套層之間的組織為較疏鬆的膠樣結締組織,稱心膠質(cardiac jelly),將來參與組成心內膜。
(二)心臟外形的建立
心管的頭端與動脈連線,尾端與靜脈相連,兩端連線固定在心包上。心管各段因生長速度不同,首先出現三個膨大,由頭端向尾端依次稱心球(bulbus cordis)、心室和心房。以後在心房的尾端又出現一個膨大,稱靜脈竇(sinus venosus)。心房和靜脈竇早期位於原始橫隔內。靜脈竇分為左、右兩角。左、右總主靜脈、臍靜脈和卵黃靜脈分別通入兩角(圖24-6)。心球的遠側份較細長,稱動脈乾(truncus arteriosus)。動脈乾前端連線動脈囊(aorticsac),動脈囊為弓動脈的起始部。
在心管發生過程中,由於其兩端固定在心包上,而游離部(即心球和心室部)的生長速度度又遠較心包腔擴展的速度快,因而心球和心室形成“U”形彎曲,稱球室襻(bulboventricular loop),凸面向右、前和尾側(圖24-6)。不久,心房漸漸離開原始橫隔,位置逐漸移至心室頭端背側,並稍偏左。相繼靜脈竇也從原始橫隔內游離出來,位於心房的背面尾側,以竇房孔與心房通連。此時的心臟外形呈“S”形彎曲,而心房受前面的心球和後面的食管限制,故向左、右方向擴展,結果便膨出於動脈乾的兩側(圖24-6)。心房擴大,房室溝加深,房室之間遂形成狹窄的房室管(atrioventricular canal )。心球則可分為三段:遠側段細長,為動脈乾;中段較膨大,為心動脈球(bulbus arteriosus cordis);近側段被心室吸收,成為原始右心室。原來的心室成為原始左心室,左、右心室之間的表面出現室間溝。至此,心臟已初具成體心臟的外形,但內部仍未完全分隔。
(三)心臟內部的分隔
胚胎髮育到第5周初,心臟外形的建立雖已基本完成,但內部的左右分隔仍不完全,並繼續進行,約在第5周末才告完成。心臟各部的分隔是同時進行的。
1.房室管的分隔 心房與心室之間原是以狹窄的房室管通連的。此後,房室管背側壁和腹側壁的心內膜下組織增生,各形成一個隆起,分別稱為背、腹心內膜墊(endocardiac cushion)。兩個心內膜墊彼此對向生長,互相融合,便將房室管分隔左、右房室孔(圖24-7)。圍繞房室孔的間充質局部增生並向腔內隆起,逐漸形成房室瓣,右側為三尖瓣,左側為二尖瓣。
2.原始心房的分隔 胚胎髮育至第4周末,在原始心房頂部背側壁的中央出現一個薄的半月形矢狀隔,稱原發隔(septum primum)或第1房間隔。此隔沿心房背側及腹側壁漸向心內膜墊方向生長,在其游離緣和心內膜墊之間暫留的通道,稱原發孔(foramen primum)或第Ⅰ房間孔。此孔逐漸變小,最後由心內膜墊組織向上凸起,並與原發隔游離緣融合而封閉。在原發孔閉合之前,原發隔上部的中央變薄而穿孔,若干個小孔融合成一個大孔,稱繼發孔(foramen secundum)或第Ⅱ房間孔。原始心房被分成左、右兩部分,但兩者之間仍有繼發孔交通(圖24-7)。
第5周末,在原發隔的右側,從心房頂端腹側壁再長出一個弓形或半月形的隔,稱繼發隔(septum secundum)或第Ⅱ房間隔。此隔較厚,漸向心內膜墊生長,下緣呈弧形,當其前、後緣與心內膜墊接觸時,下方留有一個卵圓形的孔,稱卵圓孔(foramen OVALE)。卵圓孔的位置比原發隔上的繼發孔稍低,兩孔呈交錯重疊。原發隔很薄,上部貼於左心房頂的部分逐漸消失,其餘部分在繼發隔的左側蓋於卵圓孔,稱卵圓孔瓣(valve of foramen ovale)。出生前,由於卵圓孔瓣的存在,當心房舒張時,只允許右心房的血液流入左心房,反之則不能。出生後,肺循環開始,左心房壓力增大,致使兩個隔緊貼並逐漸癒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隔,卵圓孔關閉,左、右心房完全分隔。
3.靜脈竇的演變和永久性左、右心房的形成靜脈竇位於原始心房尾端的背面,分為左、右兩個角,各與左、右總主靜脈、臍靜脈和卵黃靜脈通連。原來的兩個角是對稱的,以後由於匯入左、右角的血管演變不同,大量血液流入右角,右角遂逐漸變大,竇房孔也漸漸移向右側;而左角則漸萎縮變小,其遠側段成為左房斜靜脈的根部,近側段成為冠狀竇。
匯入靜脈竇血管的變化如下(圖24-8):左、右卵黃靜脈的尾段分支吻合,發育形成門靜脈,左卵黃靜脈頭段消失,右卵黃靜脈頭段則形成下腔靜脈頭段。右臍靜脈以及肝和靜脈竇之間的左臍靜脈退化消失,從臍至肝的一段左臍靜脈則一直保留至出生,並與臍帶內的臍靜脈通連,將從胎盤迴流的血液經肝內形成的靜脈導管直接導入下腔靜脈,繼而流入靜脈竇右角。在左、右前主靜脈之間形成一吻合支,它從左至右呈斜行走向,左前主靜脈血液經此吻合支流入右前主靜脈。吻合支成為左頭臂靜脈,右前主靜脈的近側段和右總主靜脈成為上腔靜脈。因此,體循環的血液均匯流入靜脈竇右角。
胚胎髮育第7~8周,原始心房擴展很快,以致靜脈竇右角被吸收併入右心房,成為房久性右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右心房則成為右心耳。原始左心房最初只有單獨一條肺靜脈在原發隔的左側通入,此靜脈分出左、右屬支,各支再分為兩支。當原始心房擴展時,肺靜脈根部及其左、右屬支逐漸被吸收併入左心房,結果有4條肺靜脈直接開口於左心房。由肺靜脈參與形成的部分為永久性左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左心房則成為左心耳。
4.原始心室的分隔 心室壁組織向上凸起形成一個較厚的半月形肌性嵴,稱室間隔肌部(muscular part of interventricular septum)(圖24-7)。此隔不斷向心內膜墊方向伸展,上緣凹陷,它與心內墊之間留有一孔,稱室間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使左、右心室相通。胚胎髮育第7周末,由於心動脈球內部形成左、右球嵴,對向生長融合,同時向下延伸,分別與肌性隔的前緣和後緣融合,如此關閉了室間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間孔其餘部分則由心內膜墊的組織所封閉(圖24-9)。這們便形成了室間隔的膜部。室間孔封閉後,肺動脈乾與右心室相通,主動脈與左心室相通。
5.動脈乾與心動脈球的分隔 胚胎髮育第5周,心球遠段的動脈乾和心動脈球內膜下組織局部增厚,形成一對向下延伸的螺鏇狀縱嵴,稱左、右球嵴(bulbar ridge)。以後左、右球嵴在中線融合,便形成螺鏇狀走行的隔,稱主肺動脈隔(aortico-pulmonary septum),將動脈乾和心動脈球分隔成肺動脈乾和升主動脈(圖24-10)。因為主肺動脈隔呈螺鏇狀,故肺動脈乾成扭曲狀圍繞升主動脈。當主動脈和肺動脈分隔完成時,主動脈通連第4對弓動脈,肺動脈乾通連第6對弓動脈。
主動脈和肺動脈起始處的內膜下組織增厚,各形成三個隆起,並逐漸改變形狀成為薄的半月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