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房孔

竇房孔

位於靜脈竇前方,二者間有一孔相通,該孔叫竇房孔,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位於靜脈竇前方,二者間有一孔相通,該孔叫竇房孔,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靜脈竇位於心臟後面,呈三角形,薄壁囊狀,前邊兩角分別與左、右前腔靜脈相連,後邊一角與後腔靜脈相連,以竇房孔與右心房相通。心房位於圍心腔前方,壁薄,肌肉質。心房由房間隔分隔為左、右兩部分。右心房以竇房孔與靜脈竇相通,孔前後各有一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左心房背壁有一孔與肺靜脈相通。左、右心房由一共同的房室孔與心室相通,孔周圍有房室瓣阻止血液倒流。有尾兩棲類和無足類房間隔不完全,有孔使左右心房相通。

部位

在心管發生過程中,由於其兩端固定在心包上,而游離部(即心球和心室部)的生長速度度又遠較心包腔擴展的速度快,因而心球和心室形成“u”形彎曲,稱球室襻(bulboventricularloop),凸面向右、前和尾側(圖24-6)。不久,心房漸漸離開原始橫隔,位置逐漸移至心室頭端背側,並稍偏左。相繼靜脈竇也從原始橫隔內游離出來,位於心房的背面尾側,以竇房孔與心房通連。此時的心臟外形呈“s”形彎曲,而心房受前面的心球和後面的食管限制,故向左、右方向擴展,結果便膨出於動脈乾的兩側。心房擴大,房室溝加深,房室之間遂形成狹窄的房室管(atrioventricularcanal)。心球則可分為三段:遠側段細長,為動脈乾;中段較膨大,為心動脈球(bulbusarteriosuscordis);近側段被心室吸收,成為原始右心室。原來的心室成為原始左心室,左、右心室之間的表面出現室間溝。至此,心臟已初具成體心臟的外形,但內部仍未完全分隔。

移動方位

靜脈竇的演變和永久性左、右心房的形成靜脈竇位於原始心房尾端的背面,分為左、右兩個角,各與左、右總主靜脈、臍靜脈和卵黃靜脈通連。原來的兩個角是對稱的,以後由於匯入左、右角的血管演變不同,大量血液流入右角,右角遂逐漸變大,竇房孔也漸漸移向右側;而左角則漸萎縮變小,其遠側段成為左房斜靜脈的根部,近側段成為冠狀竇。

匯入靜脈竇血管的變化:左、右卵黃靜脈的尾段分支吻合,發育形成門靜脈,左卵黃靜脈頭段消失,右卵黃靜脈頭段則形成下腔靜脈頭段。右臍靜脈以及肝和靜脈竇之間的左臍靜脈退化消失,從臍至肝的一段左臍靜脈則一直保留至出生,並與臍帶內的臍靜脈通連,將從胎盤迴流的血液經肝內形成的靜脈導管直接導入下腔靜脈,繼而流入靜脈竇右角。在左、右前主靜脈之間形成一吻合支,它從左至右呈斜行走向,左前主靜脈血液經此吻合支流入右前主靜脈。吻合支成為左頭臂靜脈,右前主靜脈的近側段和右總主靜脈成為上腔靜脈。因此,體循環的血液均匯流入靜脈竇右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