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心理學

人和人的做事效率相差很大。即使智力相同,也會因為做事的效率不同,而取得迥異的成就。如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合理地調整和改變自己,就可以提高效率。 應該怎樣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呢?本書就是從人的心理特點入手,講述有助於我們提升效率的各種心理規律。指導我們通過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情緒狀態或思考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狀態,從而提高自己的效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認真能改變自己,執著會改變命運。

同事不同人,效率差萬分,一本解讀行為心理學的書。

一個人能力的強弱,取決於心理素質的高低;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後天的培養。

你是否感到工作量日漸加大,力不從心?你是否感到雖然特別努力,但是工作績效卻沒有明顯的提高?

譬如你的效率低下,也許不是由於工作方法不好,或者工作經驗不夠豐富,而是由於你的內心裡積壓了一些不良的情緒。這種情緒使你狀態萎靡,缺乏活力,結果效率低下。這時你要改善的不是工作方法,而是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正常的狀態。

靈感只有在人不疲勞、比較輕鬆和愉快的時候,才更容易產生。

人和人的做事效率相差很大。即使智力相同,也會因為做事的效率不同,而取得迥異的成就。如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合理地調整和改變自己,就可以提高效率。

應該怎樣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呢?本書就是從人的心理特點入手,講述有助於我們提升效率的各種心理規律。指導我們通過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情緒狀態或思考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狀態,從而提高自己的效率。

目錄

第一章 方法篇

1.可見目標定律——制定夠得著的目標

2.最後通牒效應——規定完成任務的期限

3.注意的穩定性(一)——專注,效率才高

4.注意的穩定性(二)——換個事做,可擺脫厭倦

5.記憶系統性定律——把知識系統化再記憶

6.過度學習理論——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7.短時記憶容量——把記憶的內容分成7個單位

8.反饋效應——及時總結反饋,才能不偏離航向

9.思維外化——把想法描述出來

10.大腦的訓練——左右腦同時開動

11.“熱身”法則——用簡單工作來“熱身”

12.記憶自我參照效應——學習和自己有關的知識

第二章 觀念篇

13.手錶定理——做人處事只能選擇最高原則

14.格式塔定律——從整體考察事物

15.注意選擇性定律——別關注太多領域

16.迪斯尼法——用三種角色進行思考

17.布里丹毛驢效應——優柔寡斷會錯過機會

18.時間成本原則——你的時間值多少錢

19.定勢思維——思維不能僵化

20.滿意原則——不必完美,滿意即可

21.不值得定律——你做的事值得嗎?

22.選擇適度原則——選擇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23.功能固著心理——發現物品的新用途

24.定位效應——你的定位正確嗎?

25.優勢效應——向你的優勢方面發展

26.權威效應——別讓權威絆住了你的腳步

第三章 情緒篇

27.成就動機——“動機”是你的“發動機”

28.態度的重要性——端正做事的態度

29.德西效應——興趣比報酬更重要

30.靈感的醞釀——當思維卡殼時,先放一放

31.心理疲勞——情緒好,就不容易疲勞

32.應激心理——保持適度的緊張

33.霍桑效應——不良的情緒要宣洩出去

34.延遲滿足——放長線釣大魚

35.自我暗示——告訴自己“我真棒!”

36.普雷馬克原理——做完了給自己一個獎賞

37.沉沒成本——別因為已經付出,就要付出更多

38.下坡容易定律——沒有約束,就會放縱自己

39.自我意象——你怎樣看待自己

40.歸因理論一怎樣解釋你的失敗

第四章 生理篇

41.身體狀態的重要一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42.生物鐘原理——不同時間做不同的事

43.感官協同效應——多使用感官,學得會更好

44.神奇的直覺——直覺可能直達目標

45.“安德那林高度興奮綜合症”——強刺激之後的放鬆

46.運動的活力——運動可以刺激大腦

第五章 環境篇

47.環境的影響——營造有利於效率的環境

48.感覺剝奪定律——生活豐富多彩,思維會更加活躍

49.對比效應——不比不知道

50.投射效應一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

51.模仿的作用——找一個學習的榜樣

52.觀眾效應——單獨做事還是和別人一起做事

53.競爭的刺激——在競爭中刺激自己的能力

54.異性效應——和異性搭配幹活更出色

媒體評論

提升自己的要訣是切勿停留在原地不動,而欲達到此目的,首先要有不滿現狀的心理。但是僅僅不滿足是不夠的,你必須決定下一步往何處去?千萬不要做個只會成天抱怨的懶人。 ——麥爾頓

真正迅速的人,並非事情僅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培根

效率是做好工作的靈魂。 ——切斯特菲爾德

書摘

第一章 方法篇

1.可見目標定律——制定夠得著的目標

心理法則

人有這樣一種心理特點,就是:對於眼前的工作,如果不知道什麼時候完成,就容易失去繼續工作的欲望;相反,如果能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完成,做事的信心就會增強,做事的效率也會提高。

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了這個規律。心理學家把一些從未割過麥子的學生分為兩組,從麥地的邊緣開始割麥子,並在麥地的中央插上紅旗,作為目的地,看哪個組能先到達。在其中一組的麥地里,每隔三米就有一面綠旗,而在另一組的麥地里則沒有。比賽結果正如心理學家所預料的:前一組獲得了勝利。

這是為什麼呢?前一組的目標被分成了若干個階段,也就是分成了可望又可及的的小目標,這樣,每個小目標的完成,就是一個小小的成功,會逐漸增加人的自信,從而提高他的效率。

也就是說,看得見、夠得著的目標,使人更願意去完成它。相反,渺渺無期的一個目標,可能無法使人調動起實現它的動力。就像籃球架的高度:如果太高,誰也投不進去,就不會有人愛玩;如果太低,誰都能投進去,也一樣沒人愛玩。正是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高度,才吸引了許多人去玩它。

因此,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制訂目標既不能太低——低了起不到促進自己行動的作用,也不能太高——高了會讓我們感覺實現的希望太渺茫,會降低信心,並降低效率。而只有不高不低的、適度的目標,才能對我們的工作起到最好的促進作用。

效率啟示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松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用智慧取勝似乎有點牽強。

兩年後,義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獲得了世界冠軍。因此記者又請他談談經驗。山田本一性情木訥,不善言談,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對此作了如下解答:“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這樣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開始時,我不懂得這個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長距離的路程,被他在心理上分成了若干個比較短的路程,這樣,心理壓力就減輕了。每時每刻,心裡想的只是怎樣實現眼前的小目標。這樣跑起來就更有信心,也跑得更快了。

古語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萬丈高樓平地起”,因為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大事情一下子做起來比較難,但是把它分成小事情一件一件去做,就會容易些。

有一個中學生每天喜歡睡懶覺,在6:30起床。爸爸強迫他每天早晨5:30起床,6:00起讀英語。一下子提前了1小時,他感到很難。媽媽就出面調停,允許他6:15起床,他就輕鬆答應了。半個月後,媽媽又讓他提前15分鐘起床,他又同意了。這樣到了兩個月,他終於能在5:30起床了。

美國著名作家賽瓦里德曾說:“當我放棄我的工作而打算寫一本25萬字的書時,我從不讓自己過多地考慮整個寫作計畫涉及的繁重勞動和巨大犧牲。我想的只是下一段,而不是下一頁、更不是下一章如何去寫。整整6個月,我除了一段一段地開始外,我沒想過其他方法。結果書自然就寫成了。”

一個接一個地實現若干個小目標,要比一口吃出個大胖子更容易。著名銷售員喬·坎多爾弗曾說過:“作為一名銷售員,你必須為自己建立能夠達到的實際目標。當你達到了這些目標,就把目標再提升一點,然後再努力去達到。如果你僅僅建立了長期目標,而沒有建立相應的中、短期目標,那么長期目標就會變得遙遙無期,甚至難以達到,它會使你泄氣,甚至撒手作罷。”

譬如,你是一個銷售員,決定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20萬元,平均每個月的銷售應該達到10萬元。那么,為了達到這個業績,你應該採取怎么樣的行動呢?根據你以往的業績,平均一家的銷售額是5000元;如果要達到目標的話,就必須銷售20家。再調查過去的資料,你發現,拜訪5家才有1家成功的幾率。這樣一來,你每個月必須拜訪100家顧客,平均每周25家,每天4家。但是,為了獲得4家商談的機會,應該把被拒絕的幾率也計算進去,因此,你每天必須拜訪8家以上的顧客。這樣,每天訪問8家顧客,便成為你每天行動的目標。

但有時在工作中,並不那么容易確認工作完成的程度,因為工作閼完成程度不只包含“量”,也包含“質”的方面,有時很難單純地統計。比如,為了一個研究花了幾十個小時還看不到成果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工作完成的進度不能用數字圖表表示,我們可以用容易顯現的方式來計算它。比如考會計師的時候,根據完成的程度,可以作一份“紅色進度表”,把成果視覺化。就是用一張B4紙,在上面劃方格,橫隔為8個等份,然後在每個等份的左邊一一列出考試的各個科目,最後一格為合計;再在每個科目右邊的方格列出重要章節,詳細記錄其中內容;最後,再根據完成程度,用紅色簽字筆把讀完的科目劃掉。根據這份進度表,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知道自己做了多少。這會加強完成目標的欲望,從而提高我們的效率。

小貼士:為自己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標

目標就像是強勁的引力,可以將努力的人提升到高一點的層次。如果把目標定在低層次上,則原先可以向上的,也無法提高層次;但是,目標如果高到不可能實現也是不行。人是現實的動物,努力的成果浮現在眼前,人就會更加努力;如果一直沒有成果,努力就難以繼續。可見,我們應該給自己制定適度的目標。

2.最後通牒效應——規定完成任務的期限

心理法則

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特點: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去努力完成。這種習慣反映了人類的拖拉傾向,即:在從事一些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不允許繼續準備或已到了規定的時間,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務。這種情況叫做“最後通牒效應”。

曾有教育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小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規定時間,結果用了8分鐘全班才完成。第二次,規定5分鐘必須讀完,結果全班同學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都讀完了。這個實驗反映了“最後通牒”對人們的促進作用。

根據“最後通牒效應”,為了避免拖拉的傾向,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就應該制定負荷合理的目標和計畫,對可支配的時間進行管理,強迫自己在約定的時間分階段地完成任務。也就是說,給自己一個“最後通牒”,才不至於使自己到了最後關頭拚命地趕,結果完不成或者影響做事的質量。

效率啟示

1998~1999賽季,美國NBA球隊的老闆和球員圍繞著新契約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衝突。這場勞資糾紛致使NBA一度停辦,球員和老闆們談判了將近6個月,彼此都損失了大筆的美元。最終,資方下了最後通牒,才解決了衝突,促使雙方達成協定。

如果沒有最後通牒的作用,這件事還不知要拖到猴年馬月。

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在學校里,如果老師在星期一給學生布置了作業,要求星期五前交上來,同時強調最好儘快完成,那么星期二到星期四能夠收到的作業總是寥寥無幾,而星期五才是交作業的高峰,並且在星期五放學前基本上可以收齊。可是如果布置作業時要求星期三之前交上來,即使不強調儘快完成,學生大多也能夠在星期三放學前交齊作業。就是說,如果設定期限,學生們往往會趕在期限之前完成作業。

在工作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劉小姐是一位市場活動主管,單獨負責公司的促銷活動。她做工作總是有這樣的特點:如果有五天時間來籌備活動,前四天她總是心不在焉;而到了第五天,“大限逼近”,她才像瘋了一樣聯絡商場、備貨、急聘促銷員,往往到了最後一秒鐘,她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讓懸著的心放下。

這些都體現了“最後通牒效應”對人們的影響。那么人們做事情為什麼總是能拖就拖呢?

許多拖拉者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在重壓之下,會表現得更出色。許多人說:“我總是故意把事情推遲到最後一分鐘,因為我喜歡在壓力下工作。只有當截止日期臨近的時候,我才能夠達到最高的效率,那樣我就會花費更少時間,並產生更好的創意。我不會因為拖拉而受損失,它反而會讓我更加高效!”

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心理專家指出:在壓力下,人們的表現只會更蒡,而不會更好。著名作家金庸就曾表示:對自己在交稿壓力下創作的作品感到不滿,因為覺得那些作品沒有發揮出他應有的水平。

試想,如果你面臨的是重要的大型項目,而你指望在期限到來之前再把任務完成,可是如果在最後期限到來時生病了怎么辦?或者突然接到了新的任務怎么辦?或者,你突然發現該項目所需要的時間比你預期得要長,又該怎么辦?情況往往是這樣:當你一直拖延一個項目,直到最後截止日期的時候,你會發現時間不夠,結果只能錯過截止日期,或者敷衍了事。

比如你是一名大學生,把論文拖到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趕著完成,你很可能因為時間不夠,無法寫出高質量的論文。因為寫論文前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時間不夠的話,你可能就要省略這些工作;而且你無法斟酌自己的一些想法,也無法確保資料的準確性,也沒有時間對論文進行潤色。

一味拖延,往往使人們不得不為一個任務投入更多時間。超負荷工作會使你身心俱疲,思維模糊不清,結果一件事本來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解決,卻可能占用你幾小時的時間。

拖延還可能給我們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曾講到自己這樣一個經歷:“幾年前我曾經買過一項物質資產——電動割草機。我經常使用,卻從不保養。前兩季還沒有問題,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這時我才著手維修,可是已經太遲了,引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馬力,可以說成了一堆廢鐵。如果我及早開始保養這項資產,那么現在還能享受它的產出——修剪平整的草皮。如今我必須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來更換一部新機器,顯然這不符合效能原則。”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其實很多。有時候,我們的牙齒出了一個洞,我們懶得去看,或者藉口工作太忙。可是時間長了,等你終於有時間去看,卻發現這顆牙的牙根已壞了,只能拔掉了。但是如果當初你及時地去看,這顆牙本是可以保住的。

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對於要做的事情,一定要給自己規定一個“最後期限”。同時,要讓自己很清楚如果突破這個期限,產生的不良後果是什麼。

人們做事情都是為了追求快樂,躲避痛苦。為了避免拖延,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超過期限,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後果?我們是否能承擔起這個後果?比如,收入上會遭到怎樣的損失,在健康、人際關係上會付出怎樣的代價?相反,如果及時地完成任務,我們將獲得多少快樂,能多賺多少錢,少承受多少壓力等等。這樣想,就是給自己下一個最後通牒,促使自己趕在期限前把事情做完。

小測驗:你計畫與控制的能力如何?

1.計畫的能力

(1)在工作上和非工作上,你會從事長遠規劃的設計嗎?

(2)對於工作,你是否至少在一個星期以前就籌劃完善,知道做什麼和如何做嗎?

(3)你熟悉計畫的技巧和計畫的評核術嗎?

(4)當你被指定從事某一專門工作時,在開始動手之前,你能詳盡地規劃你的工作方法嗎?

(5)你常常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嗎?

2.控制的能力

(1)你現在的工作是否符合工作部門的時程表與計畫?

(2)你知道本部門的報告系統如何遵行嗎?

(3)你知道整個單位的報告制度是如何運行的嗎?

(4)你會將自己的工作劃分為幾個部分,並為每一部分建立標準嗎?

(5)你是否定期檢查工作成績?

(6)你知道資料處理如何進行以及它在你的工作部門所占的地位嗎?

(7)你有提醒自己在一定時間完成工作的制度嗎?

上面的問題,回答“是”越多,越表明你具有計畫與控制的能力。

3.注意的穩定性(一)——專注,效率才高

心理法則

心理學上,注意的穩定性,是指人的注意長時間地穩定在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上。如上課時專心聽講,注意就會穩定在老師的講課上,醫生給病人做手術,注意就穩定在手術的過程上。

注意穩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就是由無關刺激的干擾或由單調刺激的長期作用而引起的“分心”、“走神”現象。

一般來說,注意越穩定,做事的效率就越高;注意越分散,做事的效率就越低。注意的穩定性對於學習和工作的高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效率啟示

大家都知道,太陽光的溫度再高,也不能將地球表面上的物體點燃。然而,用放大鏡就可做到把所有的光線聚於一點,紙就會燃燒起來,做事情也是同樣道理。如果你不能把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一點上,集中在一個事情上,即使你本來有很多精力,那也無法產生成效。

孟子講過一個“學奕”的故事:有甲乙兩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學棋,其中甲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而乙則心不在焉,只想著怎樣彎弓搭箭去射下飛來的天鵝。最後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卻一事無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