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三寶

乾州三寶

乾州三大寶--鍋盔、掛麵、豆腐腦。這是流傳在關中西部民間的一句俗語。乾州是乾縣的舊稱,因唐朝時,曾在這裡設立州府的建制而得名。在《易經》八卦里,西北方稱之為"乾",而乾縣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為"乾縣"。這裡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是關中地區盛產小麥的縣份。因而,這裡的民眾多以小麥為主要糧食,並能做出各種花樣的麵食,尤以鍋盔、掛麵而馳名。

乾州三寶
乾州三大寶--鍋盔掛麵豆腐腦",這是流傳在關中西部民間的一句俗語。

乾州是乾縣的舊稱,因朝時,曾在這裡設立州府的建制而得名。在《易經》八卦里,西北方稱之為"乾",而乾縣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為"乾縣"。這裡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是關中地區盛產小麥的縣份。因而,這裡的民眾多以小麥為主要糧食,並能做出各種花樣的麵食,尤以鍋盔掛麵而馳名。

乾州鍋盔

乾州鍋盔 向來以著香、著酥、出門攜帶方便,家裡久存不壞而遠近聞名。它既是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又能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

乾州三寶乾州三寶

乾州鍋盔歷史悠久。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為高宗李治和發皇武則天修築乾陵時,往往因為成千上萬的工匠軍卒的飯食不能按時做成,而影響了工程進度。無奈之際,有一名軍士將面壓在頭盔里,放在火上烤,結果竟烙成了一個香酥可口的餅子。這種餅子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異常,吃了耐飢,久存又不餿,受到了廣大民工和士卒的歡迎和讚賞。因其形狀像一個頭盔,故名叫"鍋盔"。乾陵修成竣工了,鍋盔卻以它所具有的許多獨特的優點而世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製作鍋盔,是將麵粉(5000克),用(2000克),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上用木槓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到,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夏季350克、春秋季500克、冬季750克)和鹼水(用鹼35克)再壓,視面的軟硬程度,可適當再加些乾麵粉再壓,直至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用濕布蓋嚴盤性。

再把面塊分成每塊重約600克的面劑,推擀成直徑約7寸,厚約8分的圓形餅,上鏊勤翻勤轉,俗稱"三翻二轉",用麥秸火慢慢地烘烤,烙到火色均勻,皮面微鼓時即熟。

乾州掛麵

看著細而白、吃著筋而光,並且耐存、耐煮,便於攜帶。不僅在乾縣境內,現已成為關中地區民眾日常食用和饋贈親友的一種佳品。

乾州三寶乾州三寶

製作乾州掛麵,首先要選用苜蓿地里生長的小麥,這種小麥皮薄面飽,有筋性,謂之“筋麥”。用這種小麥磨出上白麵粉,作為製作掛麵的基本原料。經配料和面揉面醒面切條、掛制等幾道工序製成掛麵。

有一位祖籍乾縣,又在乾縣任教多年的老師告訴我說,乾州的掛麵具有“”等特點。“酸、辣”,自然是指掛麵的口味了。“光、筋”指的是乾州的掛麵吃起來,既光滑可口,又有嚼頭。而“旺”和“香”,當然是說調掛麵的湯,油旺旺的,香氣撲鼻,非常好吃了。

乾州豆腐腦
豆腐腦豆腐是同一家族,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即豆腐是凝固體,豆腐腦是半凝固的流汁。豆腐腦的製作工藝

乾州三寶乾州三寶
是,先將淨黃豆磨成豆瓣,去皮後放入清水中浸泡4個小時左右,到豆瓣膨漲成發白時撈出,倒入磨漿機或石磨中磨成細豆漿,用布將細豆漿過濾,將取過豆渣的漿汁倒入鐵鍋里,用旺火燒開後,倒入專用桶內,再將熟石膏用清水化開,放入瓦缸內,將桶里豆漿趁熱倒入,約5分鐘,即成豆腐腦。

食用時,用勺舀起盛入碗內,澆上適量的調和湯,再撒上黃豆香菜榨菜末辣椒油等佐料,紅白相間,風味特異,吃起來鹹辣清香,爽滑利口。所以,對於乾州豆腐腦,有僅國內旅遊者喜愛,就連外國人也常常圍坐在小攤上吃的津津有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