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腫瘤症

乳腺腫瘤症

在我國乳腺癌發病率為11.61/10萬人口,其發病率比較高。值得慶幸的是乳腺癌的發病率偏前,而死亡率偏後,這說明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在惡性腫瘤中是比較好的。

乳腺腫瘤症多為良性,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祖國醫學對乳腺癌有較詳細的論述.如:“乳核”、“乳發”、“妒乳”,等皆與乳癌有相似之處。並認為由於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或沖任失調,氣血不暢等所致氣滯血瘀.蘊結乳中而成。在我國乳腺癌發病率為11.61/10萬人口,其發病率比較高。值得慶幸的是乳腺癌的發病率偏前,而死亡率偏後,這說明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在惡性腫瘤中是比較好的。
其病因與內分泌失調、乳腺發育、遺傳、慢性刺激、病毒、飲食、精神等因素有關。乳腺癌病理分為非浸潤性和浸潤性。非浸潤性分為小葉原位癌與導管內癌兩種。浸潤性癌分為小葉浸潤性癌、乳頭狀癌、髓樣癌、高分化腺樣癌、腺樣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樣癌、鱗狀細胞癌、乳頭派傑氏病等九種。
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乳房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隱痛,少數為針刺樣痛,常呈間歇性且局限於病變處,疼痛不隨月經周期而變化。至晚期癌腫侵犯神經時則疼痛較劇烈,可放射到同側肩、臂部。
乳房腫塊常是促使患者就診的主要症狀。80%以上為患者自己偶然發現,只有一小部分是查體時被醫生髮現。

乳腺腫瘤症的體徵:

1.部位 腫塊絕大多數位於乳房外上象限,其次為內上象限、上方及中央區,其他部位較少。
2.數目一般單側乳房的單發腫塊較常見,偶見2~3個。
3.大小 腫塊大小不一。以往因就診較晚,腫塊多較大。此外,乳腺局限性腺體增厚也是常見但不被重視的重要休徵,有報導一組觸不到腫塊的To乳癌中以此為主要表現者占40%。
4.腫塊形態、表面及邊界 腫塊形狀多樣,一般為不規則形,亦可見圓形、卵圓形等。肥胖者或腫塊位於乳房後方部位較深者,腫塊常呈扁片狀或局限性腺體增厚,表面不光滑或呈顆粒感,邊界不清楚。但應注意的是,腫塊越小(小於1.0cm),上述特徵越不明顯。此外,有些特殊癌,因浸潤較輕,即使較大的腫塊,也可表現為邊界較清楚及活動度較好,如髓樣癌、粘液癌、高分化腺癌等。
5.腫塊質地 其質地並不完全相同,大多為實性,較硬,甚至為石樣硬。但富含細胞的髓樣癌及小葉癌常較軟,粘液癌質地韌,囊性乳頭狀癌則量狀有波動感。少數發生在脂肪型乳房(多見於老年)的小型癌,因被脂肪包繞,觸診時給人以表面柔軟的感覺。
6.活動度 與良性腫塊相比,其活動度較差。如侵犯胸大肌筋膜,在雙手用力叉腰使胸大肌收縮時,活動度更小,如累及胸肌,則活動性消失,晚期腫瘤累及胸壁(肋間肌)時,則完全固定。但腫塊較小時,活動度較大,腫塊常與周圍軟組織一起活動是其特點。腫塊越小上述特徵越不明顯,有時很難與良性腫塊相鑑別。

乳腺腫瘤症診斷和鑑別診斷:

為確定腫塊的性質,應對腫塊發生的時間,生長速度、生長部位、腫塊大小、質地、活動度、單發或多發、與周圍組織關係、是否伴有區域淋巴結腫大等情況作全面的檢查,給合病人的年齡、全身情況及有關病史才能作出乳腺癌(腫瘤)比較正確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1)乳頭溢液
(2)乳頭和乳暈改變
(3)局部皮膚改變
(4)乳房輪廓改變
(5)腋窩及鎖骨上窩淋巴結

乳腺癌(腫瘤)的分期:

分期是決定治療方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通用的分期方法是
Ⅰ期 指原發腫瘤原發腫瘤小於2cm 淋巴結無轉移
Ⅱ期 原發腫瘤大於2cm 有腋淋巴結轉移,淋巴結活動
Ⅲ期 原發腫瘤大於5cm 有腋淋巴結轉移,淋巴結固定
Ⅳ指原發腫瘤期任何大小 鎖骨上或鎖骨下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
乳腺癌(腫瘤)常規治療:
乳腺癌(腫瘤)Ⅰ期以手術為主,配合中醫藥、內分泌療法、免疫療法及放化療等療法的綜合治療措施,是目前治療乳腺癌高效低毒的最佳化方案。臨床上應根據其臨床分期、及患者的個體情況,合理地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乳腺惡性腫瘤症

惡性腫瘤症是由正常組織發生基因突變而來,起源於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被稱為乳腺癌;起源於乳腺非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乳腺肉瘤。常見的肉瘤有: (1)乳腺分葉狀囊肉瘤:1982年,WHO提出本病的組織學分類為良性、臨界病變、惡性三種類型。普遍認為腫瘤可能是由纖維腺瘤變化而來,發病原因可能與雌激素刺激有關。 腫瘤一般直徑較大,生長迅速。惡性者多呈分葉狀。良性者可行腫物切除;臨界狀態和低惡度者行擴大的腫瘤切除,也可以行單純乳腺切除術、象限切除術、半乳切除術;惡性者,應考慮行乳腺腫瘤根治術。放療、化療對於惡性葉狀囊肉瘤效果不肯定。 (2)乳腺纖維肉瘤:腫物生長緩慢,多為單發,可呈巨大型,表面光滑、質地硬韌,可活動。常需與葉狀囊肉瘤相鑑別。治療以乳腺單純切除術為主,手術後可綜合使用放療、化療。 (3)乳腺脂肪肉瘤:極為少見,腫物多為單發,質地堅硬,邊界清楚,可活動,生長迅速。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可以行單純乳腺切除術,分化差的,容易發生淋巴結轉移,應當行根治術。 (4)乳腺惡性淋巴瘤:可以是全身性惡性淋巴瘤的乳腺局部表現,也可以是乳腺原發的惡性淋巴瘤。全身惡性淋巴瘤的乳腺表現,除局部腫塊外,應當有全身多部位(如腋窩、鎖骨上窩、腹股溝、窩等)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伴全身發熱,和腫塊局部疼痛。發病迅速,腫物增長快。乳腺原發淋巴肉瘤,常可伴有全身淋巴結腫大表現。病理組織活檢是鑑別診斷的關鍵。 無論全身淋巴肉瘤的乳腺表現還是乳腺原發淋巴瘤,都是全身性疾患,很容易早期發生廣泛轉移。因此,治療應當首選全身化療。對原發性乳腺惡性淋巴瘤可以在控制病情後,行乳腺單純切除術或放療。 (5)乳腺癌肉瘤:是起源於上皮的癌和起源於其他組織的肉瘤的混合病變。極為少見。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應輔助放療

乳腺腫瘤症的症狀

乳腺癌的症狀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乳腺腫塊,乳腺疼痛,乳頭溢液、糜爛或皮膚凹陷,腋窩淋巴結腫大等。雖然這些症狀不一定具有特異性,但是了解這些症狀,認識這些表現,將有助於我們對乳腺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當然某些症狀的出現表明病變已非早期,故全面地,較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症狀可使我們既不會因錯過治療時機而痛心不已,又無需過分擔心而影響正常生活。
一、乳腺腫塊
乳腺腫塊是乳腺癌最常見的症狀,約90%的患者是以該症狀前來就診的。隨著腫瘤知識的普及,防癌普查的開展,這一比例或許還會增加。若乳腺出現腫塊,應對以下幾個方面加以了解。
1、部位:乳腺以乳頭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將乳腺分為內上,外上,內下,外下及中央(乳暈部)5個區。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見,其次是內上。內下、外下較少見。
2、數目:乳腺癌以單側乳腺的單發腫塊為多見,單側多發腫塊及原發雙側乳腺癌臨床上並不多見。但隨著腫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一側乳腺癌術後,對側乳腺發生第二個原發癌腫的機會將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腫塊一般較小,有時與小葉增生或一些良性病變不易區分。但即使很小的腫塊有時也會累及乳腺懸韌帶,而引起局部皮膚的凹陷或乳頭回縮等症狀,較易早期發現。以往因醫療保健水平較差,來就診時,腫塊往往較大。現今,隨著乳腺自我檢查的普及和普查工作的開展,臨床上早期乳腺癌有所增多。
4、形態和邊界:乳腺癌絕大多數呈浸潤性生長,邊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狀,表面不光滑,有結節感。但需注意的是,腫塊越小,上述症狀越不明顯,而且少數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潤較輕,呈膨脹性生長,表現為光滑、活動、邊界清楚,與良性腫瘤不易區別。
5、硬度:乳腺癌腫塊質地較硬,但富於細胞的髓樣癌可稍軟,個別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頭狀癌。少數腫塊周圍,有較多脂肪組織包裹觸診時有柔韌感。
6、活動度:腫塊較小時,活動度較大,但這種活動是腫塊與其周圍組織一起活動,與纖維腺瘤活動度不同。若腫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則活動度減弱;腫瘤進一部累及胸大肌,則活動消失。讓患者雙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縮,可見兩側乳腺明顯不對稱。晚期乳腺癌可侵及胸壁,則完全固定,腫瘤周圍淋巴結受侵,皮膚水腫可以呈橘皮狀,稱“橘皮征”,腫瘤周圍皮下出現結節稱“衛星結節”。
在乳腺良性腫瘤中,表現為乳腺腫塊的也不少見,其中最常見的是乳腺纖維腺瘤。該病以年輕女性多見,40歲以上發病率低。腫瘤常為實性、質韌、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觸摸有滑動感,一般無皮膚粘連,亦不引起乳頭回縮。導管內乳頭狀瘤,腫塊常很小,不易捫及。稍大者可在乳暈周圍捫及小結節,臨床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症狀。乳腺小葉增生很少形成清晰的腫塊,而以局部乳腺組織增厚為主,質地較韌,無包膜感,在月經來潮前常有脹痛。
有些僅表現為乳腺局部腺體增厚並無明顯腫塊,無清楚邊界,大多數被診斷為“乳腺增生”。但仔細檢查增厚區較局限,同時伴有少許皮膚粘連時應引起注意,可以作乳房攝片。
二、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雖可見於多種乳腺疾病,但疼痛並不是乳腺腫瘤的常見症狀,不論良性或惡性乳腺腫瘤通常總是無痛的。在早期乳腺癌中,偶有以疼痛為唯一症狀的,可為鈍痛或牽拉感,側臥時尤甚。有研究顯示,絕經後女性出現乳腺疼痛並伴有腺體增厚者,乳腺癌檢出率將增高。當然,腫瘤伴有炎症時可以有脹痛或壓痛。晚期腫瘤若侵及神經或腋淋巴結腫大壓迫或侵犯臂叢神經時可有肩部脹痛。
三、乳頭溢液
乳頭溢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乳頭溢液主要見於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病理性乳頭溢液是指非生理狀態下的乳腺導管泌液。通常所說的即指後者。乳頭溢液可因多種乳腺疾病而引起,也較易為患者注意,是臨床上約10%的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種乳腺疾病的症狀中,其發生率僅次於乳腺腫塊和乳腺疼痛。
1、乳頭溢液按其物理性狀可分為:血性、血清樣、漿液性、水樣、膿性、乳汁樣等。其中漿液性、水樣和乳汁樣溢液較為常見,血性溢液只占溢液病例的10%。病變位於大導管時,溢液多呈血性;位於較小導管時,可為淡血性或漿液性;如血液在導管內停留過久,可呈暗褐色;導管內有炎症合併感染時,可混有膿汁,液化壞死組織可呈水樣、乳汁樣或棕色液;乳腺導管擴張症液體常為漿液性。血性溢液大多由良性病變引起,有少數乳腺癌亦可呈血性。生理性乳頭溢液多為雙側性,其溢液常呈乳汁樣或水樣。
2、乳頭溢液的病因主要分為:乳外因素和乳內因素。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頭溢液,但以乳頭溢液為唯一症狀僅1%。溢液常為單管性,性狀可以多種多樣,如血性,漿液性,水樣或無色。乳腺癌原發於大導管者或形態屬導管內癌者合併乳頭溢液較多見,如導管內乳頭狀瘤惡變,乳頭濕疹樣癌等均可以有乳頭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多數人認為乳腺癌甚少伴髮乳頭溢液,而且即使出現溢液都幾乎在出現腫塊之後或同時出現,不伴腫塊者甚少考慮為癌。但近來研究表明,乳頭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別是導管內癌較早期的臨床表現,而且在未形成明顯腫塊之前即可單獨存在。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較多發生乳頭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頭溢液病變的首位,其中又以乳暈區導管內乳頭狀瘤多見,可單發或多發,年齡分布在18~80歲不等,主要30~50歲多見。腫瘤直徑0.3~3.0cm不等,平均1.0cm,大於3.0cm常為惡性可能。溢液性質多為血性或漿液性,其他少見。一般認為發生於大導管的乳頭狀瘤多為單發,甚少癌變,而中小導管者則常為多發,可見癌變。兩者為同類病變,只是發生部位、生長過程不同而已。
囊性增生病雖非腫瘤,但是乳腺組織最常見的良性病變,多見於40歲左右,絕經後少見。其中,囊腫、乳管上皮增生、乳頭狀瘤病三種病理改變是其溢液的基礎。性質多為漿液性,本病合併溢液只占5%。
四、乳頭改變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頭異常改變,通常表現為乳頭糜爛或乳頭回縮。
1、乳頭糜爛:有一種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現,常伴瘙癢,約2/3患者可伴有乳暈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腫塊。起始,只有乳頭脫屑或乳頭小裂隙。乳頭脫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並結痂,揭去痂皮可見鮮紅糜爛面,經久不愈。當整個乳頭受累後,可進一部侵及周圍組織,隨著病變的進展,乳頭可因之而整個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現乳腺腫塊,爾後出現乳頭病變。
2、乳頭回縮:當腫瘤侵及乳頭或乳暈下區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系統可因此而縮短,牽拉乳頭,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縮入乳暈後方。此時,患側乳頭常較健側高。可能出現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時也是晚期體徵,主要取決於腫瘤的生長部位。當腫瘤在乳頭下或附近時,早期即可出現;若腫瘤位於乳腺深部組織中,距乳頭較遠時,出現這一體徵通常已是晚期。當然,乳頭回縮,凹陷並非均是惡性病變,部分可因先天發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時,乳頭可用手指牽出,非固定。
五、皮膚改變
乳腺腫瘤引起皮膚的改變,與腫瘤的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1、皮膚粘連:乳腺位於深淺兩筋膜之間,淺筋膜的淺層與皮膚相連,深層附於胸大肌淺面。淺筋膜在乳腺組織內形成小葉間隔,即乳房懸韌帶。當腫瘤侵及這些韌帶時,可使之收縮,變短,牽拉皮膚形成凹陷,狀如酒窩,故稱“酒窩征”。當腫瘤較小時,可引起極輕微的皮膚粘連,不易察覺。此時,需在較好的採光條件下,輕托患乳,使其表面張力增大,在移動乳房時多可見腫瘤表麵皮膚有輕微牽拉、凹陷等現象。如有此症狀者應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腫瘤很少有此症狀。
2、皮膚淺表靜脈曲張:腫瘤體積較大或生長較快時,可使其表麵皮膚變得菲薄,其下淺表血管,靜脈常可曲張。在液晶熱圖和紅外線掃描時更為清晰,常見於乳腺巨纖維腺瘤和分葉狀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腫瘤也常有淺表靜脈曲張。
3、皮膚發紅:急、慢性乳腺炎時,乳腺皮膚可有紅腫。但在乳腺癌中,主要見於炎性乳腺癌。由於其皮下淋巴管全為癌栓所占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此時皮膚顏色淡紅到深紅,開始比較局限,不久擴展至大部分乳房皮膚,同時伴皮膚水腫、增厚、皮膚溫度升高等。
4、皮膚水腫:由於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腫瘤細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區被腫瘤細胞浸潤,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內淋巴液積聚,皮膚變厚,毛囊口擴大、深陷而顯示“橘皮樣改變”。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見其外下方有輕度皮膚水腫,如雙側對稱,乃因局部循環障礙所致;如為單側,則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膚引起潰瘍,若合併細菌感染,氣味難聞。癌細胞若浸潤到皮內並生長,可在主病灶的周圍皮膚形成散在的硬質結節,即“皮膚衛星結節”。
六、腋窩淋巴結腫大
乳腺癌逐步發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區轉移。其中,最常見的淋巴轉移部位是同側腋窩淋巴結。淋巴結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結數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腫大的淋巴結可以推動,最後相互融合,固定。腫大的淋巴結如果侵犯、壓迫腋靜脈常可使同側上肢水腫;如侵及臂叢神經時引起肩部酸痛。檢查腋窩淋巴結時,應使患側上肢儘量放鬆,這樣才可捫及腋頂。若能觸及腫大淋巴結尚需注意淋巴結的數目、大小、質地、活動度及其表面情況,以和炎症、結核相鑑別。
如果乳房內未及腫塊,而以腋窩淋巴結腫大為第一症狀而來就診的比較少,當腋窩淋巴結腫大,病理證實是轉移癌時,除仔細檢查其淋巴引流區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腫瘤。若病理提示是轉移性腺癌,要注意“隱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時,多未能發現乳房病灶,鉬靶攝片或許有助於診斷。淋巴結行激素受體測定,若陽性,即使各項檢查都未能發現乳房內病灶,仍然要考慮乳腺來源的腫瘤。
乳腺癌可向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還可通過前胸壁和內乳淋巴網的相互交通,向對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約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甚至對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以上只是對乳腺腫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基本症狀作一簡單描述,只要廣大女性能有較強的防癌意識,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認真地做好自我檢查,隨著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絕不是不治之症。

預防乳腺癌症的五個簡便方法

經常運動:最近,美國國家癌症協會會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運動可 以使更年期前後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減少60%。挪威一研究機構對25624名 婦女進行調查後發現,那些每周至少運動4小時的婦女其患乳腺癌的幾率降低了3 7%。
控制體重:運動可以預防乳腺癌,其根本原因是它可以控制人體發胖。哈佛大 學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18歲以後體重迅速增加的婦女,與那些長期保持標準體 重的婦女相比,其更年期後患乳腺癌的危險率幾乎高一倍。
不要飲酒:美國專家認為,如果你每天喝一次酒,那你患乳腺癌症的危險性就 增加11%;每天喝兩次,其危險性就是24%;如果每天喝兩次以上,那么其危 險性就增至40%。所以,奉勸喜好飲酒的女士們,最好是每周飲酒不超過3次, 而且量要適可而止。
服用維生素D: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維生素D有預防乳腺癌的功效。研究發現 ,每天服用200個國際單位(大約食用兩小勺含維生素D奶粉即可)維生素D的 婦女,其患乳腺癌的危險率大約降低30%。醫生因而建議:50歲及其以下的婦 女每天至少服用200個國際單位維生素D;而50歲以上的婦女,最好每天服用 400到600國際單位維生素D。
多曬太陽:與服用維生素D相關的是,多曬太陽也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 因為皮膚只有在陽光下才能合成維生素D。美國專家說,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曬 10到15分鐘太陽就夠了,這足以使人們保持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不過,也有 專家提出,皮膚過多地暴露在陽光下,患皮膚癌的危險將會增加,因此,曬太陽也 要適可而止。

注意事項

1.生活方式合理,戒除菸酒,多吃黃綠色蔬菜、瓜果、食用菌、大豆製品;持之以恆地參加運動鍛鍊和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以強健心身;提倡晚婚和計畫生育,結婚不超過28歲,生孩子不宜超過30歲,防止多次流產,生孩子後要母乳餵養。
2.和諧有規律的性生活,不僅可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樂趣和愉悅,增進夫妻感情,而且有助於減少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癌的發生。
3、如果發現乳房或腋窩腫塊、乳頭溢液、乳頭凹陷、乳暈濕疹,以及皮膚破潰等,及時到醫院就診。所有成年女性每月進行一次自我檢查。30歲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進行一次乳腺超聲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進行一次乳腺X線檢查和臨床體檢。
4.保持心理平衡。女性要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理智地對待人際關係、家庭、婚姻等方面出現的感情糾紛及情感危機。只有精神舒暢,才有利於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
5.控制身體肥胖。孕產期、絕經期後更應預防肥胖,保持適宜體重,可減少患癌的風險。

擴大閱讀渠道

乳腺腫瘤症專題:http://women.gzra.cn/disease/rfzb_rxlxzl.asp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