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綠茶

乳山綠茶

乳山綠茶,山東省乳山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乳山有著50多年的種茶歷史,優越的自然條件與人文環境為發展茶葉種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於處於丘陵地區加上緯度高、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休眠期長,故茶葉鮮葉中多酚類、胺基酸、微量元素等物質含量較高,這種鮮葉所制綠茶葉片肥厚、香氣高爽、滋味濃郁、耐沖泡,並帶有典型的板栗香。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乳山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信息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乳山綠茶 乳山綠茶

乳山茶區緯度高、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鮮葉中葉綠素、蛋白質含量高,多酚類物質含量較低,乾茶色澤、湯色和葉底均綠亮、品質好。因此,乳山茶類主要為綠茶,葉片肥厚、茶葉香氣高、滋味濃郁、耐沖泡、湯色嫩綠明亮、並帶有獨特的板栗香,質量顯著高於南方地區同類茶產品,在北方茶葉市場享有盛譽。

外在感官

乳山綠茶葉片肥厚,色澤翠綠,所制綠茶其乾茶色澤、湯色和葉底均綠亮。高檔春茶沖泡後形似蘭花,芽葉完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捲曲形茶條索捲曲、緊結、勻整;不同級別茶葉色澤從翠綠到墨綠,湯色從嫩綠明亮到黃綠明亮,不渾濁,滋味濃醇,葉底從嫩綠明亮到黃綠明亮。扁形茶光扁平直,不同級別茶葉從光滑到扁平,色澤從嫩綠到黃綠,勻整潔淨,栗香濃郁,滋味醇厚,湯色從嫩綠明亮到黃綠明亮,葉底從嫩綠明亮到黃亮。針形茶扁平挺直,綠潤勻齊,栗香高而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鮮醇爽扣,葉底嫩綠明亮均勻。

內在品質

乳山綠茶香氣高、滋味濃郁、耐沖泡、湯色嫩綠明亮、並帶有獨特的板栗香,回味甘醇,且具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乳山綠茶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各項檢測指標均在規定值以上,含量明顯高於南方茶。水浸出物≥34.0%、茶多酚為≥20.0%、咖啡鹼≥3.2%,胺基酸總和≥25.0%,各項檢測指標明顯優於其他綠茶,對人體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解毒消炎、清熱降火、提神醒腦等各種保健功能。對人體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解毒消炎、清熱降火、提神醒腦等各種保健功能。

藥用價值

1 、防曬

美國有一項研究指出,綠茶中的兒茶素有很強的抗氧化功能,將含有綠茶成分的護膚品塗抹在皮膚上後,即使被烈日照射,可讓導致皮膚曬傷、鬆弛和粗糙的過氧化物減少約1/3。這就證明綠茶中的成分具有防曬功用。

2 、防輻射

每天上午喝2—3杯綠茶,吃一個橘子可抵禦電腦輻射。因為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被人體吸收後能迅速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能合成視紫紅質,使眼睛在暗光下看東西更清楚。因此,綠茶不僅能消除電腦輻射,還能保護和提高視力。

3 、降脂

飲茶能夠降低血液中的血脂及膽固醇,令身體變得輕盈。這是因為茶里的酚類衍生物、芳香類物質、胺基酸類物質、維生素類物質綜合協調的結果,特別是茶多酚與茶素和維生素C的綜合作用,能夠促進脂肪氧化,幫助消化、降脂減肥。

4 、防口臭

綠茶含氟,其中兒茶素可以抑制生齲菌作用,減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發生。茶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殺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細菌,故能有效防止口臭。

5 、抗衰老

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老化。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過氧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會使細胞受傷。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清除過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綠茶中的兒茶素能顯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6 、抗菌

研究顯示,綠茶中兒茶素對引起人體致病的部分細菌有抑制效果,同時又不致傷害腸內有益菌的繁衍,因此綠茶具備整腸的功能。有研究表明茶多酚能清除機體內過多的有害自由基,能夠再生人體內的α-VE、VC、GSH、SOD等高效抗氧化物質,從而保護和修復抗氧化系統,對增強機體免疫、對防癌、防衰老都有一定效果。

7 、防胃病

多喝綠茶能夠預防慢性胃炎和胃癌。研究發現,喝綠茶時間越久的人患慢性胃炎和胃癌的比率就越低,愛喝綠茶的人患胃癌的比率比不喜歡喝茶的人低48%。

8 、防癌

綠茶對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於推論階段。對防癌症的發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勵作用。

9 、促進消化

近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綠茶能夠幫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比如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瀉,可喝一點綠茶減輕病況。

特別提醒:品茶不是越新鮮越好。營養學角度來講最新鮮的茶葉其營養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所謂新茶是指採摘下來不足一個月的茶葉,這些茶葉因為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有些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的物質,如多酚類物質、醇類物質、醛類物質,還沒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長時間喝新茶,有可能出現腹瀉、腹脹等不舒服的反應。

等級分類

乳山綠茶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乾茶主要從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五個方面來評價分級,即嫩度好,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勻整,淨度好的為上等。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山東省乳山市屬膠東低山丘陵區,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東、西兩側和北部多低山,間有山地、丘陵、平原三類地貌,地勢呈簸箕狀由北向南台階式下降。境內山地平均海拔300米以上,占總面積的22.4%;丘陵海拔100—300米,占50.3%;平原占27.3%。土壤類型多樣,有棕壤土、潮土、褐土、鹽土4個土類、8個亞類、15個屬類、153個土種。其中棕壤土分布最廣,可利用面積180萬畝。土壤有機質含量5—15克/千克之間,pH值平均5.2,土體深厚,質地較好,保供性能好,富含鋅、鐵、硼、鈣、鎂、鉬等微量元素。

水文情況

乳山市域內河網較發達,中小河流眾多,共有大小河流393條,河流分屬乳山河、黃壘河兩大水系和南部沿海直接入海河流。乳山河為境內第一大河,全長65千米,流域面積954.3平方千米。大型水庫龍角山水庫總庫容1.11億立方米,為乳山最大淡水水源。常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05億立方米,地表水徑流量4.64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1.49億立方米。地表水的水質大部分在1—3級內,呈中性或弱鹼性(pH值7—8),硬度為4.2—8.4德國度之間。地下水化學性主要為重碳酸鹽類水,礦化度均小於1克/升,屬淡水。水質達到國家Ⅱ類標準,適合飲用和農田灌溉。

氣候情況

乳山綠茶 乳山綠茶

乳山市地處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明顯,具有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全市年平均降水量813毫米,年平均氣溫11.6℃,年平均相對濕度7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35.5小時,年無霜期206天,空氣品質呈“良好”水平,人均綠化面積18平方米。乳山地理位置優越,依山傍海,空氣潔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除個別年份需要注意茶樹越冬問題,其他氣候條件均有利於茶樹的生長。

歷史淵源

乳山茶文化歷史的發展變遷,與整個山東地區一脈相承緊密相連。早在3000多年前,先民們就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歷史上山東地區就有飲茶的習俗,也有種茶的記載。

《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據竺可楨研究和有關考古資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濕熱,所以關於上古時期這一地區有茶的傳說是有可能的。

唐代,楊曄在《膳夫錄》中記載:“茗系鹽鐵,管榷存焉。今江夏以東,淮、海之南皆有之”。“海”,舊指海州,唐屬河南道,又稱東海郡,包括山東半島一帶”。

乳山史志記載,唐、明時乳山已成為與外埠進行物資交流的重要口岸,繅絲、製鹽、釀造、茶葉等工農業已較發達。

另據地方志記載山東在元、明時期,崑嵛山區曾設有管理茶葉生產的機構“茶場提舉”,主管茶務。崑嵛山位於乳山東北40千米。由此可見,乳山栽培利用茶葉的歷史淵源可究。

至清末,夏村、乳山口等地已成為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的商貿之地。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茶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茶葉供用十分緊缺。

20世紀50年代開始,山東有組織地進行“南茶北引”。乳山做為山東半島首批“南茶北引”試種茶樹示範區,經過不斷的生產技術改進和品種改良,逐步形成了耐嚴寒、病蟲害較少、宜管理的特點,成為“南茶北引”最成功的示範區域之一,結束了“山東無茶”的歷史。在後來實踐過程中,茶樹繼續北移,但都以失敗告終。茶樹種植越不過北緯38度線,已成為人們所共識。乳山地處北緯36°41′至37°08′,是“南茶北引”北方成功種植緯度最高的區域,而被譽為“極北茶”。乳山白沙灘鎮稗子劉家、乳山寨鎮小管村仍生長著大片古老茶樹,枝繁葉茂,已有50年歷史了,是乳山現存最古老的茶樹。

2010年,乳山市茶葉協會申請了“乳山綠茶”農產品地理標誌。

2013年,乳山市果茶蠶工作站成功申請“膠東紅”公用商標。“乳山綠茶”和“膠東紅”兩個公用品牌的申請成功,對於整合乳山茶葉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產情況

2010年,乳山市有茶園面積1萬畝,年產茶葉500噸,茶葉均為名優茶。有茶葉加工企業10餘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4家,有機認證1家。

2012年,乳山市有茶園1.5萬畝,其中有機茶認證茶園面積280畝,綠色食品茶認證面積1200畝,無公害認證面積4300畝;茶葉品種主要為鳩坑、福鼎大白茶、黃山種、平陽早香、龍井系列等,主要分布於乳山市的白沙灘、乳山寨、徐家、大孤山等鎮,育黎、午極、海陽所、諸往等鎮也有一定分布。共有茶葉加工企業20家,有1家企業獲得了有機茶認證,有5家企業獲得了綠色食品茶認證, 11家企業獲得了無公害茶葉認證。年產茶葉370噸,其中綠茶220噸,紅茶150噸;春茶產量74噸,夏秋茶產量296噸,均為名優茶,產值超過3億元。

乳山綠茶 乳山綠茶

2017年,乳山市共有茶園面積1.7萬餘畝。已成立茶葉協會1個,茶葉企業28家,茶葉合作社24個,山東省級標準化茶葉示範基地7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茶葉品種主要為鳩坑、平陽早香、龍井43、福鼎大白茶等,主要分布於白沙灘、乳山寨、徐家、大孤山、海陽所、乳山口等鎮。乳山30多家茶企中,威茗、乳葉青、正華3家企業獲得了有機認證,5家企業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20餘家企業通過QS認證。

產品榮譽

20世紀70年代,在山東省舉辦的全省茶葉評比中,“乳山綠茶”在眾多茶葉品牌中脫穎而出,綜合品質排名第一。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乳山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乳山地處山東半島東南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21°11′00″—121°51′00″,北緯36°41′00″—37°08′00″。東鄰文登市,西毗海陽市,北接煙臺市牟平區,南瀕黃海。南北縱長48千米、東西橫寬60千米,總面積1668平方千米,耕地總資源85.6萬畝。乳山綠茶產自乳山市白沙灘、大孤山、徐家、南黃、馮家、下初、午極、崖子、諸往、乳山寨、乳山口、夏村、海陽所、育黎、城區辦事處等。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乳山綠茶產地環境應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NY/T391—2000)的要求,產地選擇背風向陽,南低北高,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弱酸性土壤,pH值介於4.5—6.5之間,坡度低於25度緩坡地,土壤土體深厚,質地較好,富含鋅、鐵、硼、鈣、鎂等中微量元素。茶園遠離居民點、城市、工廠、公路主幹道等,周圍無“三廢”污染源。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乳山綠茶要選擇抗寒性、抗病蟲害強,適宜密植,矮壯法栽培的品種,符合《乳山綠茶生產技術規程》的要求。栽培主要品種有鳩坑、黃山種、福鼎大白茶、平陽特早、龍井系列等。

(3)生產過程管理:

①茶樹種植綠茶種植方式主要以茶籽直播為主,茶苗移栽為輔。種植規格大行距150—165厘米,小行距35—40厘米,株距16厘米,每穴4—5粒茶籽,穴深8—10厘米,畝需用茶籽20千克。茶苗移栽畝需栽植5500株。種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機肥和礦物源肥料為主,底肥深度在30—40厘米。

乳山綠茶 乳山綠茶

②茶園耕作茶園生長季節,一般在春茶前、後和夏茶後各淺耕1次,深度2—5厘米,避免大量損傷茶樹吸收根,破除表土板結,改善土壤通氣狀況和清除雜草。茶季結束後的9—10月間,結合施肥,冬季管理,進行深耕一次,深度20—30厘米,有利於茶樹根系迅速恢復生長。茶園除草與茶園的淺耕和深耕結合進行,雜草旺盛生長季節應單獨進行人工消除。

③茶園施肥施肥原則:重施有機肥、重施基肥、營養元素平衡、安全施肥、因地制宜。每年春季,按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生物有機肥50千克。施肥沿樹冠滴水處開溝深10—20厘米施入,並及時覆蓋。宜多施有機肥料,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應配合使用,避免單純使用化學肥料,宜施用茶樹專用肥。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施用前應經無害化處理。基肥每年或隔年施1次,也可進行隔行施,同時配施磷、鉀肥,於秋茶結束後施入。

④茶園灌溉灌溉適期應根據天氣、土壤、茶樹等因子綜合考慮來確定,較為準確的是測定茶園土壤的含水量,一般認為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70—80%範圍內,對茶樹生長最為有利,低於70%時要進行灌溉。茶園灌溉方法,目前常見的有澆灌、漫灌、噴灌和滴灌,其中噴灌用水量較省,水的利用效率較高,在高溫季節噴灌可以降低土溫和葉溫,有利於茶樹生長。

⑤茶樹修剪根據茶樹的品種、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採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新種植茶樹一般要經過3次定型修剪,培養樹冠,復壯樹勢。輕修剪是茶樹修剪制度中最常用、最廣泛的一種修剪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刺激芽葉萌發,解除頂芽對側芽的抑制作用,使樹冠冠面整齊,發芽粗壯有力,便於採摘和管理,提高產量和質量。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茶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厘米左右的間隙,以利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修剪枝葉應留在茶園內,以利於培肥土壤,病蟲枝條和粗乾枝應清除出園。

⑥茶樹病蟲害防治茶園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於茶樹病、蟲、草等有害生物滋生而有利於各類有益生物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具體防治方法包括:

農業防治:選育種植對病蟲害抗性強的茶樹品種;加強茶園科學管理,增強樹勢,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抗性;採用相應農藝措施直接殺滅病蟲。

生物防治:茶園應加強對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敵保護,以蟲治蟲;利用有益的細菌、真菌、放線菌及其代謝產物防治病蟲害;利用病毒治蟲。病毒具有專一性、持效性長、效果好,對環境安全。

物理防治:利用各種物理因子(光、熱等)人工或器具防治病蟲害,如人工捕殺、燈光誘殺等;採用人工捕殺,減輕害蟲危害;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或異性誘殺。

化學防治:化學防治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3—2000),禁止使用國家明令取消和限制使用農藥,嚴格使用安全間隔期,嚴格按指定的防治指標,掌握防治適期施藥。宜一藥多治或農藥的合理混用。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茶葉的採摘和加工應符合國家相關生產加工規程和標準要求。茶葉採摘按不同加工方法,不同等級要求,有不同的嫩度標準。採摘時兼顧茶葉收穫與茶樹生長,堅持採樣結合,數量和質量兼顧,堅持因地、因樹和病蟲發生情況採摘,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茶葉加工設備不能使用鉛及鉛銻合金、鉛青銅、錳黃銅等材料製造直接接觸茶葉,加工人員在上崗前應經過技術培訓,增強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茶葉的生產茶廠應選擇在沒有現實和潛在污染源的地方。

(5)生產記錄要求: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業生產檔案,農事記錄,農業投入品使用記錄,病蟲害防治記錄,收穫銷售記錄等,建立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對生產過程進行跟蹤審查,明確生產的責任。生產檔案必須準確、清晰、工整、完全,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乳山綠茶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