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鯉舞

九鯉舞

九鯉舞俗稱弄九鯉舞,流傳於福建省莆田市黃石鎮一帶,原是一種帶有祈福驅邪色彩的傳統民俗表演活動,而後逐漸演變,至今成為寓意吉祥的傳統節日歡慶舞蹈。九鯉舞增添節日氣氛,同時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舞蹈簡介

作為一種九鯉舞以九種精緻的魚燈為道具作舞而得名。所謂九鯉,並非九條鯉魚,而是一蛟八魚九種水族:蛟、鰲、鱖、鱸、鰭、鯉,花魚、金魚。舞蹈表現“鯉魚跳龍門”的民間傳說。九魚之中,以蛟為首,象徵吉祥。

按當地習俗,逢龍年時才於元宵節舞一次九鯉舞。即每隔十二年才舉行一次活動。但如發生嚴重災情或瘟疫時,也可破例舉行。此時活動的目的在於求雨、驅邪、祈求豐收等。

九鯉舞 九鯉舞

舞九鯉有著固定的儀式,表演場所,一般選擇在斜坡的開闊地,舞隊由低向高處舞動,具有立體視覺,很為別致。表演者均為男性。

九鯉舞的淵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九鯉舞出於隋朝,也有傳說,此舞在唐末藩鎮割據,百姓南遷入閩時傳入福建莆田的。還有的說,此舞乃河南禹門縣百姓為紀念大禹為民治水之功,編之以慶賀,後逐漸傳至各地。

發展歷程

在解放前《九鯉燈舞》一般是十二年中的“龍”年才舉行一次的。若不是龍年,則不會舉行這一活動。除非某鄉某村突然發生重大旱情、瘟疫或有特殊的慶典事項時,才可破例舉行。古代的地方民俗,舉行“九鯉舞”的目的,不外是求雨、驅邪以及各寺宮、社、廟的慶典、游神等活動。但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舉行,都要遵循一定的儀式:

一、制燈:請藝人制扎九鯉燈後,置村莊宮廟中,再請道士作道場,隨後“點眼”(以紅朱點魚燈之眼)即成。

二、試舞:九鯉燈點眼之後,認為即有神力仙氣,即可舉行試舞,先在村社廟廣場上燃放鞭炮、點明魚燈。然後九鯉出門,繞場一周起舞,舞畢,放回宮廟中香火奉祀。

三、請駕:即分當地請駕與外地請駕。當地請駕由鄉佬捧香引路,點明魚燈(據傳說,如不點明魚燈進村,魚燈可化為烏龍飛進應邀村莊的房屋,會造成災難),沿途燃放鞭炮,進村起舞驅邪或典慶。外地請駕,即由請駕鄉村的民眾,到東道主迎請“九鯉”,其儀式按試舞舉行後,“九鯉燈”方可上車上船,然後直達邀請目的地。這時,邀請舞隊的村莊,亦要按“試舞”儀式,即後舉行求雨或驅邪等。

四、回宮:結束了原村或外村的活動後,,“九鯉燈”即可回宮。這時,為首舉蛟燈者,一定要把燈頭對準自家宮廟之門。到達後,休息片刻再入宮廟之中起舞,舞后再把燈架起,待元宵節過後燒化。

五、化龍:即把製作的九鯉燈燒掉。舉行這一儀式時,要演戲兩天,還要辦宴慶賀,請道士作道場。然後置廣場燒毀,待十二年後的龍年重新紮制。

過去,在舉行九鯉舞活動時,民間還有“割須求子”習俗。一些未生男育女的婦女,事先把銅錢用紅紙包好,待九鯉行舞時,用剪刀剪掉蛟燈上的龍鬚,然後掛上紅包。因為“龍”為貴,“燈”與“丁”諧音,以此討個“貴丁”的吉利。

解放後,《九鯉舞》的部分舊規被改革,首先破除了《九鯉燈》舞后元宵“焚燈”和十二年一輪的“龍”年舉辦“九鯉舞”的硬性舊規。改為舞后“魚燈”進宮廟並常年奉藏及每年舉辦“九鯉舞”的新俗。原有的《九鯉舞》局限在元宵節,驅邪求雨,慶典活動。現套用在各個節日喜慶,商務活動,項目開工,文藝賽事調演等各項活動。

組成部分

《九鯉舞》套用場地需要較廣闊的場地,但以有平坦的緩坡路面為佳,夜晚點“魚燈”比白天舞燈效果更好,也可在舞台的台上台下結合舞燈,更具特色。

九鯉舞 九鯉舞

傳統的《九鯉》燈舞隊伍,一般為35人左右,其中3-5人是輪換舞技人員。前為魚燈隊13人,後為打擊樂隊7人,持火把5人,扛龍門4人。

《九鯉》燈舞可行進表演,也可平地定點及舞台上下結合表演。近期以參於各項節日喜慶、祭祀、文藝賽事、調演為多。

前期《九鯉舞》的舞技演員為男性,因商情行業需要,現在《九鯉舞》的演員一般改換為中年女性。

魚燈道具及打擊樂類別

《九鯉舞》的道具分為魚燈、器物、打擊樂三類。

一、魚燈類:

以蛟燈為首,蛟為龍屬,能率眾魚飛。其次為鰲燈、鱖燈、鱸燈、鱺燈、鯉燈、鯽魚燈、花魚燈、金魚燈。其中金魚燈列為末位,動作表現遲緩、呆笨,橫衝直撞,逗人生樂。

二、器物類:

長柄龍珠燈一對:以導引九鯉飛躍龍門。彩畫龍門壹座,傳說中的凡仙之界門。

三、打擊樂類:

特大鼓一面,聲高音昂,指揮《九鯉》燈舞的程式及陣法變化全過程。大鐘鑼二面,音色雄厚,間接配合大鼓指揮。大鑼二面、大鈸二付,運載大鼓的雙輪彩車一部。

黃石溝邊《九鯉舞》因循歷史舊規,將《魚燈》舞后於元宵節焚化,所以現無法以古實物展現。其打擊樂也屬易損品,加上文革動亂,古代遺傳的打擊樂器也損壞及失落蕩然無存。

只有《九鯉舞》的魚燈名稱,形狀、製作技術用料加工、舞技的程式、技巧、陣法、身步法,打擊樂的口訣及《九鯉舞》特定規法通過家族的口授身傳保存下來。

魚燈的製作材料及流程

除大鐘鑼、大鑼、大鈸、包鼓和大堂鼓外,《九鯉舞》的魚燈及其他道具一律自製,其製作及流程如下:

魚燈的製法分為竹片條制(古製法)、鋼條制兩種。現只採用鋼條製法。因竹片條製法工序繁雜,且又易損壞,現棄之不用。

一、備料

細鋼條、三厘鋼條、塑膠線、紗布、顏料、海花、木棍、小號礦燈。

二、製作程式

1、按多種魚燈的規格的長寬度。用三厘的4條鋼條作橫線焊成骨架雛形。再以細鋼條按頭、項、腰、身的圓周扎圓圈,用塑膠帶扎牢。結頭用火燒粘連。形成各種魚燈的空架,魚肚下設一空門,作裝卸小礦燈用。

2、用紗布將各種魚燈縫製粘合好,安裝上預製的魚翅和尾巴,並刷上海花塗料,陰乾。

3、用紅、黃、黑、白、蘭、紫、綠等各種顏料、配調成12種顏色,按魚的各種色澤,花紋畫成色彩多樣的魚燈。肚腹下安裝上1米長硬木把,用鐵板片縲牢而成。

文化遺產

據史家考證,九鯉燈舞最初源於唐代“百戲”,脫胎於莆田民間元宵節舞燈,成形於宋元,興盛於明清。九鯉燈舞能留存至今,還得歸功其嚴格傳承方式———一代又一代家族言傳身授。如今的荔城區黃石鎮溝邊村,就較完整保存傳承這一莆仙民間藝術瑰寶。

九鯉燈舞因九種魚燈組成而得名,主要表現水族們搶龍珠、躍龍門情景。然而,這九種魚燈實際上是九種水族燈,鯉魚只是其中一種,還包括蛟龍、鱉鰲、鱸魚、鱺魚、鯉魚、鯽魚、金魚和花魚。魚燈肚底裝有木柄,供舞者舞動,魚燈內點燃燭火,燦爛絢麗,魚燈用料、造型、裝飾、製作均按古制。

九鯉舞 九鯉舞

九鯉燈舞整套舞蹈亦有特定身步、技巧、陣法和程式;配樂則以打擊樂為主。舞隊以手持魚燈的九人為主,並配有五人手持火把,四人肩扛龍門。這些舞者身穿古代服飾,足裸各系兩隻小銅鈴。整套舞蹈分五段表演:嬉遊,覓珠,圍珠,搶珠,躍龍門。舞者隨著打擊樂節奏舞動,模仿不同水族遊動姿式,時而嬉戲,時而爭搶,時而跳躍,不斷變換動作和陣形,粗獷而不失細膩,明快又兼有舒緩,既有打擊樂之熱烈奔放,又有足鈴聲之輕快悅耳。而閃耀的魚燈還間以鞭炮火把,場面紅火,情趣盎然,生動展現莆仙古老民間藝術魅力。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政府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有關部門加強九鯉燈舞藝術挖掘、整理和保護,專門建立資料檔案。同時,將溝邊村民間老藝人陳金龍、陳文水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積極鼓勵、支持他們開展各種活動,傳授後學,讓這一莆仙民間舞蹈奇苑重煥青春,代代傳承。

主要特徵

莆田歌舞源於唐、盛於明清,延續至近代。已有千餘年歷史、形成了如下一些特徵:

1、伴隨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徵。

2、在長期的民俗活動中,形成了根據活動進行不同階段的內容表演,並定形了成套的舞技,因而形成了參與各項活動的程式性特徵。

3、既有對唐代宮廷歌舞的繼承,也有對“散樂”民間歌舞、南戲的藝術、民間武術的引進。因而具有舞技的形成多源性特徵。

4、《九鯉舞》的道具製作,舞技的表現形式、鑼鼓的曲牌在莆仙地區獨有,具有全國稀有特徵。

5、《九鯉舞》的舞蹈動作想像魚類的生態,生活的客觀規律,採用似形、達狀、描態、傳事等方法,而構成相應的多種舞技,具有舞技中構成摹似性特徵。

5、《九鯉舞》以九種不同的魚類的姿式,以似柔、似猛的舞姿,快慢結合的動作,變化莫測的陣法,靈活多變的身步法,古樸而動人心弦的鼓樂,具有娛樂性特徵。

九鯉燈舞

在莆仙古老民間藝術中,九鯉燈舞可稱莆仙戲近親,均被譽為“南戲活化石”遺存。近年來,它以特有古風鄉韻獨步全國民間藝壇,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家考證,九鯉燈舞最初源於唐代“百戲”,脫胎於莆田民間元宵節舞燈,成形於宋元,興盛於明清。九鯉燈舞能留存至今,還得歸功其嚴格傳承方式———一代又一代家族言傳身授。如今的荔城區黃石鎮溝邊村,就較完整保存傳承這一莆仙民間藝術瑰寶。

九鯉燈舞因九種魚燈組成而得名,主要表現水族們搶龍珠、躍龍門情景。然而,這九種魚燈實際上是九種水族燈,鯉魚只是其中一種,還包括蛟龍、鱉鰲、鱸魚、鱺魚、鯉魚、鯽魚、金魚和花魚。魚燈肚底裝有木柄,供舞者舞動,魚燈內點燃燭火,燦爛絢麗,魚燈用料、造型、裝飾、製作均按古制。

九鯉舞 九鯉舞

九鯉燈舞整套舞蹈亦有特定身步、技巧、陣法和程式;配樂則以打擊樂為主。舞隊以手持魚燈的九人為主,並配有五人手持火把,四人肩扛龍門。這些舞者身穿古代服飾,足裸各系兩隻小銅鈴。整套舞蹈分五段表演:嬉遊,覓珠,圍珠,搶珠,躍龍門。舞者隨著打擊樂節奏舞動,模仿不同水族遊動姿式,時而嬉戲,時而爭搶,時而跳躍,不斷變換動作和陣形,粗獷而不失細膩,明快又兼有舒緩,既有打擊樂之熱烈奔放,又有足鈴聲之輕快悅耳。而閃耀的魚燈還間以鞭炮火把,場面紅火,情趣盎然,生動展現莆仙古老民間藝術魅力。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政府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有關部門加強九鯉燈舞藝術挖掘、整理和保護,專門建立資料檔案。同時,將溝邊村民間老藝人陳金龍、陳文水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積極鼓勵、支持他們開展各種活動,傳授後學,讓這一莆仙民間舞蹈奇苑重煥青春,代代傳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