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清音

九江清音

傳統曲目整本分回的有《玉堂春》、《宋江》、《武松傳》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等。 還有一部分作簡單化妝的曲目,為《尼姑下山》、《打花鼓》等,頗具特色。 傳統曲目有《天官賜福》、《湘子化齋》、《春香鬧學》等。

九江清音九江清音
九江清音俗稱"九江曲子",發源於鄂贛邊境的蔡山、閔坼列蔣家營桂家壩一帶湖泊地區。當時長江沿線以說唱謀生的藝人,多順水隨舟流動,登岸靠港,隨意作場,客觀上促成了民間音樂的互補與融合。九江清音的主要曲調文詞即起源於荊州;南詞則起源於浙江,又受江蘇灘簧的影響衍變而成;加之鄰近省份的民歌小調與本地小調的摻和,逐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表演者一人,多為女性,早期為坐唱,後發展為站唱,左手執夾板,右手握竹製鼓扦敲擊扁鼓,如曲目中人物過多,伴奏者也參加演出。傳統曲目整本分回的有《玉堂春》、《宋江》、《武松傳》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等。還有一部分作簡單化妝的曲目,為《尼姑下山》、《打花鼓》等,頗具特色。贛州南北詞,似亦歸屬清音一類,於清道光中葉,分別由南昌和江浙傳入。流行於南康、大余、興國、瑞金等贛南地區和廣東北部、福建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大多在婚娶壽誕及節日時演出,演唱者七至十三人,身著長衫,圍桌而坐,全為男性。雖曲調有男、女腔之別,但女腔由男性以小嗓演唱。自奏自唱,以唱為主,說為輔。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二胡笛子鼓板等。傳統曲目有《天官賜福》、《湘子化齋》、《春香鬧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