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重五詩

乙卯重五詩

《乙卯重五詩》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作品原文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注釋譯文

注釋

①乙卯:指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節。因這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又因這天少女須佩靈符,替榴花,還稱“女兒節”

②棕包分兩髻:粽子有兩個尖尖的角。古時又稱角黍。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製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餡,中間夾棗、豆、杏之類。

③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據說艾葉氣,熟芬芳,能通九竅,去疾病,故載於帽子上。危冠:高冠。這是屈原流放江南時所戴的一種帽子,屈原《涉江》一詩云:“帶長鐵之陸離分,冠切雲之崔鬼。”

④儲藥:古人把五月視為惡日。

譯文

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詩人吃了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創作背景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作品鑑賞

賞析1

這首詩開篇點題,將時間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將地點定格為“山村”。此時此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有的只是節日的氣氛,有的只是淳樸的民風。更何況,石榴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盛開了呢!此情此景,怎一個“好”字了得!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詩人,今天終於暫時放下了滿腹的憂憤,融入了節日的歡快氣氛之中。瞧,他先吃了兩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著艾枝。然後又按照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忙完這些事情,含著微笑喝起酒來了。

從作者對端午這一天的生活的具體描寫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至少從南宋開始,端午就有了紀念屈原和衛生保健的雙重內涵。

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陸游,由於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實現,只能像辛棄疾那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在歡樂中暗藏著多少傷感,在閒適中流露出多少無奈啊!

這首詩語言質樸,融寫景、敘事、抒情於一體,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風光,那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那字裡行間的閒適愜意,浮現在我們眼前,感受在我們胸間。沒有裝飾,所以詩美;沒有做作,所以情真。這,就是詩人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寫作境界。

賞析2

錢鍾書先生在其《宋詩選注》中說:“陸游的作品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閒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當前景物的曲折情狀。”我們見慣了“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等表現亡國難收、雪恥不得、悲憤沉鬱、一片赤誠的陸詩,這首閒適細膩的生活詩確實讓我們倍感慰借。這首詩具體描寫了當時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平淡的閒言瑣事在詩人的筆下變得瑰奇純粹。詩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寫中,仔細閱讀,方有所悟。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游,南宋詩人。有“小李白”之稱。陸游出身於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陸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時太傅陸軫,祖父陸佃,父親陸宰。當時正值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進犯。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於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因受社會及家庭環境影響,自幼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名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陸游的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使他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1158年(紹興二十八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誌》卷三《宦績》中記載:“陸游,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游塑像。浙江紹興的鑑湖村內也有陸游塑像。曾任鎮江隆興通判。1170年(幹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幹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徵稅事宜復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示兒》、《游山西村》、《臨安春雨初霽》、《冬夜讀書示子聿》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釵頭鳳》等,都很真摯動人。還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訴衷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