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傳說

屈原(公元前340-278年),戰國時代楚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一生憂國憂民,不屈服惡勢力。當看到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被昏庸的楚懷王所接受,而強大的秦軍又終於打敗楚國時,他滿懷悲憤地於汨羅江投河自盡,終年六十二歲。
照面井
在屈原的老家秭歸香爐坪的正對面,有座三星岩,三星岩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井水清亮清亮,象一面菱花鏡子。井邊有塊古碑,刻著“照面井”三個大字。屈原家鄉的人民愛護這口井,世世代代傳誦著屈原少年時代的一個故事。
相傳屈原從小就養成愛好潔淨的習慣。每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姐姐跟前,請她給自已梳頭、洗臉、整容。姐姐總是一面給弟弟梳洗,一面給弟弟講那些保持高尚美德的故事。年長月久,小屈原漸漸懂得了,不僅要講究外形的整潔,還要永遠保持心靈的純正。屈原漸漸長大了,他不再耽誤姐姐的時間了,自己每天早起後就來到香爐坪坎下的響鼓溪畔,對著清清的溪水照面、洗臉、梳頭、整容。
有一天,小屈原在溪邊梳洗完畢,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一口井,象姐姐說的那樣,既能照出臉上的污垢,又能照出心上的灰塵,該多好啊!想到這裡,他就回家去,扛來一把小鋤頭,爬到三星岩邊挖起井來。屈原年紀小,氣力也小,挖著挖著,呼哧呼哧地喘氣了,挖著挖著,唰唰唰地流汗了。一連挖了兩天,才只挖了銅鑼大的一塊地面,深不到一尺。他的行動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爺爺看到了,山神爺爺就變成一個白眉白須的老樵夫,挑著柴走下岩邊,問道:
“小屈原,挖水井嗎?”
“是的,老爺爺,我想挖一口又能解渴、又能澆田、又能照面、又能照心的水井。”
“有志氣呀,孩子!可挖這井,你沒選準位置呵,你聽著:
三星岩,三星岩,對準三星引泉來。
折斷龍骨泉眼開、照面照心滌塵埃。”
說罷,眨眨眼睛,捋捋鬍鬚,挑著柴擔子走了。
小屈原心眼機靈,一下就明白了老爺爺的意思。夜裡,他站在香爐坪,對準三星,選好了井位,第二天一早,就在選好的位置上挖起來了。挖著挖著,手打泡了;挖著挖著,臂震酸了。一連挖了兩天,才挖出銅鑼大的一塊地面,深不到一尺。
姐姐原以為弟弟每天爬上三星岩是去采山花玩。這一天她悄悄地跟在屈原後面,爬上三星岩一看,弟弟是在挖井。便連忙上前幫忙。姐弟倆又挖了兩天,井面還不過簸箕大,深不到兩尺。
這情形,又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爺爺看到了,他又變成老樵夫下山來了。
“小屈原,鋤頭磨鈍了吧?我借給你一把小鎬!”
小屈原接過一看,嗨!明晃晃,金閃閃,原來是一把金鎬。
老爺爺笑著說道:
“金鎬一點石岩開,碰到龍骨我再來;
心誠感得天地動,定有明鏡鑲山崖!”
說罷,打著哈哈,飄然而去。
屈原姐弟倆高高興興地幹起來,小屈原在井裡挖土,姐姐在井邊提土;姐姐在井下創石,小屈原在井上拉繩。那金鎬真怪,舉起來,四兩輕;落下地,千鈞重。他倆挖呀挖呀,只挖了七天,那水井就有九尺九寸深,周圍就有三丈三尺長。誰知就在這時,屈原猛力一鎬掘下去,只聽得叮噹一聲響,火星直冒;再一敲,石頭蹦蹦直響,紋絲不動。小屈原急了,姐姐也急了。
這時,一曲山歌忽然從三星岩的雲霧中飄下來,姐弟倆順著聲音一望,那位童顏鶴髮的老樵夫又下山了。
“哈哈,遇上龍骨石了吧?小屈原!這山里伏著一條千年老龍化成了青石,壓住了地脈,把泉眼封死了,讓老爺爺給你砸開吧!”
說罷接過鎬,輕輕一舉,“轟——”,第一鎬下去,老龍骨酥筋麻,塊塊龍骨石都飛出了井口。山神再叫小屈原用鋤頭輕輕一點,泉眼開了,泉水汨汨地直往上翻花,那水又清又涼,又甜又香,真跟瓊漿玉液一般。
小屈原和姐姐正要向老爺爺道謝呢,可山神爺爺唿地一聲,便駕著青雲,往三星高照的空中飛去了。
鄉親們聞訊趕來,紛紛向屈原姐弟倆祝賀。石匠把龍骨石鑿成半月扇面,鑲作井沿。小孩子們從向王寨山采來芝蘭,小伙子們從北風埡(方言,兩山之間的狹窄地方)移來常青柞樹,栽在井邊,這眼照面井,就這樣嵌在屈鄉,照著香爐坪的天,照著香爐坪的山。
從第二天起中,小屈原每天清早就來到井邊,用清清的泉水沖洗散開的長髮,濯洗鮮紅的帽纓。長發、帽纓浸在水裡,泉水就打起漩渦,跳起來為他洗臉。每次梳洗完畢,他就對著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心地里有沒有私心邪念,行為上有什麼不夠檢點,省察自己對楚國忠不忠,對百姓愛不愛,從此,這照面井就象一面明鏡,朝朝暮暮照著他那幼小的心靈,把心兒照得鮮紅透亮,跟珍珠水晶一般。
這井水也怪,好人喝它,清爽津甜,不生疔瘡;壞人喝它,五內俱焚,腹如刀絞。好人愈照愈美,壞人愈照愈醜,最後現出醜惡的原型。有一回,從郢都(當時楚國的京城,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有一回,來了一幫貪官,游山逛景,逛到香爐坪,聽說三星岩有一眼寶井,一個個跑來盜寶。他們趴到井邊朝水裡一望,井底立刻現出一群牛頭馬面、白粉骷髏,一個個嚇得口白沫,眼珠子直翻,抬回去,都病得掉光了頭髮、脫了層皮。所以古人留下有“照面井寒奸侫膽”的詩句。
千百年來,屈鄉的人民出坡下田,收工路過,都要繞到井邊照一照,洗淨眼裡的灰塵,滌去臉上的髒污。在明月當空之夜,姑娘們常常相約,來到井邊對月繡花。有時失手,花針落地,不用費神,借著井裡的月光,很快就可以揀起來再繡。所說在這裡繡出來的花卉,格外鮮,格外美,蝴蝶飛來也不願離開。老人們還說;當三星高照的時候,你伏在井台邊等巧了,興許還能從井底看到屈大夫那憂國憂民的容顏哩!
“我哥回”
秭歸縣的蒼山翠林中,西陵峽的雲崖霧嶺間,有一種嘴巴殷紅、羽毛金綠的鳥兒,一到五月端陽節,就跳上枝頭,從黎明到黃昏不停地叫喚:“我哥回!我哥回!……”
人們說:“我哥回”這種鳥雀兒,就是屈原的堂妹麼姑變的。
相傳,屈原有一個叔伯妹妹叫屈麼姑。這個姑娘,是喝三峽水長大的貧苦漁家女,風姿俊俏,心靈手巧,性格剛強。村里人都曉得,麼姑飛針會繡花,飛叉能刺魚,爬岩會砍柴,扒壁能採藥。那清脆悅耳的山歌, 唱過一坡又一坡,直唱得林中百鳥來應合。她曾駕著漁船,盪著雙槳,迎著西陵峽里的風浪,送屈原四處走訪;他曾陪送屈原,翻過一架又一架陡峭的山峰,穿過一片又一片翠綠的柑桔林,聽民歌,采楚風(即採錄楚國的民歌),幫助屈原在故鄉桔林里寫下了《桔頌》詩篇。有一回,屈原從郢都回到家鄉,擂鼓募兵,抗擊入侵的秦國軍隊。屈麼姑聽到這震動山河的擂鼓聲,馬上帶領峽江上的漁民船夫,最先打起抗秦保楚的旗幟,向屈原請戰。這陣勢,威震歸州(即今秭歸縣)內外,叫秦兵聞風喪膽……。就這樣,屈原無論是在青少年時代,還是入朝做官以後,都把屈麼姑看作是自己的親妹妹,情同手足,骨肉騅分。
萬萬沒有想到呵,就在頃襄王二十一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屈麼姑正在撒網打魚,忽見雲中飄下一條帶子。她站在船頭,接起一看,心裡一怔,這不就是屈原哥的腰帶嗎!
她立刻跳下船頭,打起飛步,爬上九畹溪旁的仙女峰,遙望東南方,眼含淚水,默默念著:“屈原哥哥!你該沒有出什麼兇險事吧!你千萬不能離開我們呵!快回來吧!歸州的百姓想念著你,你的么妹想念著你呀!”
這時,屈麼姑一邊默念著,一邊撫摸著屈原的腰帶,心如針扎,難過極了。她茶不飲,飯不吃,久久地坐在仙女峰頂,遙望東南方,聲聲呼喚:“我哥——快??滴淚,山風嗚咽,猿鳥吞聲,連仙女峰千年松也躲在雲霧裡偷偷地擦淚。
第七天早晨,屈麼姑又爬上仙女峰,撥開雲霧,強撐著起哭腫的眼皮,向東南方的峽江望去,只見一條金光四射的大神魚,馱著屈原的屍首,飛灘逐浪,向歸州游來了。屈麼姑看見屈原哥屍首,象晴天一聲霹雷在腦門上炸開。她心碎了,肝膽要炸裂了,一邊呼天搶地痛哭,一邊向山下河邊飛跑。跑呀跑呀,石尖劃破了雙腳,她不覺得疼;棘叢抓破了她的衣衫,她沒理會。她喊一聲“我哥――快回喲!眾鄉親就呼喚一聲:“屈死的三閭大夫安息吧!安息吧!”
金色的神魚聽到一片哭聲,不忍讓屈麼姑和百姓過分悲傷,便閃身一躍,將屈原的屍首馱到了太空,留下了屈原的一堆衣寇放在一座魚形山脊上。剎時,鄉親們一齊擁來,有的忙著挖土,有的忙著打石條,有的忙著做紅色的楠木棺槨,有的忙著打吊棺的鐵鏈。沒用多久的時間,便為屈大夫建造了一座高大的農冠塚。
屈麼姑來到衣冠塚前,撫摸著哥哥的衣衫,越哭越傷心。她頓著腳,捶著胸,又悲痛又憤怒地說:“朝廷昏庸,奸臣得勢,把個好端端的楚國弄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害得我哥哥和多少忠臣含冤而死,這……這叫人怎么活得下去呵!”
哭聲剛停,屈麼始一頭撞在衣冠塚上,“轟”地一聲,頓時昏死過去。鄉親們正慌忙來搶救,卻見屈麼姑的身上忽然紅光四射,借著一股青雲,騰空而去了。這時,眾鄉親仰望西陵峽的上空,只見屈麼姑的身影在彩霞中一閃,竟化作一隻嘴巴殷紅、羽毛金綠的鳥兒,穿過金色的陽光,飛進了叢林。她還在聲聲呼喚著:
“我哥回!我哥回!……”
從此,每年端午時節,這種鳥兒就在秭歸的崇山峻岭中四處叫喚,一聲聲,一聲聲,從黎明到黃昏,叫得聲嘶力竭,嘴滿鮮血,還不止聲。老人們說,那殷紅的嘴,是屈麼姑嘔出的心血染紅的,那全綠的羽毛,是故鄉的青山綠水披在她身上;“我哥回”這種鳥兒,是屈麼姑那顆赤誠的心變的。“我哥回”一啼叫,人們都知道屈麼姑又回故鄉看望他的哥哥了!
從此,每年端午節,歸州屈原沱都舉行龍舟競渡,機智的艄公和勇猛的橈手(劃漿的人),都在鼓聲中高喊號子:“我哥——回喲!我哥——回喲!”老人們說,“我哥回”是一種吉祥鳥。聽到它的啼叫,就會大災化小,小災化無;長夜縮短,百病俱消。種田人一聽到它啼叫,就知道是栽秧割麥的緊張時節了,都起在黎明前,收工在黃昏後,抓緊農時,不誤收種;三峽的船夫漁民一聽到它啼叫,大風大浪腳下踩,凶灘惡礁忙躲開,過灘船如飛,打魚網網多;孩子們一聽到它的啼叫,讀書就更加專心致志了。
千百年來,屈鄉人民十分珍愛“我哥回”,不準任何人動它一根羽毛。打獵的青年見了它,自動掉轉槍口;川江的艄公見到它,立即吹哨致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