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鎮

丹鳳鎮

丹鳳鎮是2006年3月由原丹鳳鎮和大同鎮撤併組成的新鎮,黨政機關駐地位於師宗縣城東南10公里處,東南與五龍、龍慶、彩雲毗連,西與雄壁、葵山接壤,東北與羅平縣相鄰,北與竹基相接。東西長約23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國土面積450.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8885.84畝,其中水田15308畝,旱地53577.84畝,林地231146畝,森林覆蓋率38%。轄21個村委會5個社區156個村民小組,世居漢、回、彝、壯、苗等民族,總人口1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6633人。

基本信息

鄉鎮情況

丹鳳鎮丹鳳鎮
地質主要以岩溶山地為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撥2232.7米,最低海撥1750米,年降水量1204.6毫米,蒸發量1700毫米,最大風速15—18M/S,年平均氣溫13.9度,平均日照數1500—1700小時,有效積溫4000℃左右,無霜期268天,水利化程度達47%。境內主要河流有子午河、二允河、通玄河、官莊河、米車河,有溜子田、小石山、色從、小同等大小水庫14座。南昆鐵路、國道324線和省道師彌線穿鎮而過,有火車站3個,汽車客運站3個。經濟來源以烤菸、蔬菜、花卉、養殖、商貿、加工、運輸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等,是師宗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06年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100餘萬元,有效解決960餘人、500餘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累計動工各類水利工程3712件,其中,完成田間地窖和人畜飲水地窖3700件,蓄水量達7.4億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18000餘畝,水利化程度提高到47%;全鎮最後一批7個村委會20個村民小組1280戶農戶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一戶一表工程,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

歷史沿革

丹鳳鎮丹鳳鎮

丹鳳鎮的歷史沿革與整個師宗縣的歷史密切相關。據《雲南省師宗縣地名志》記載:師宗是由部族名演化成州縣名的。古屬夜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置牂牁郡漏江縣。東漢至南朝則隸建寧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置郎州隴堤縣,為滇東北三十七部之一的師宗部所據,隸石城郡(今曲靖)。宋時仍唐之舊。元初設師宗千戶,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師宗四千戶把總,隸屬落蒙萬戶,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改為州,是師宗作為州名的開始,隸廣西路。明初仍名州,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始改州為縣,隸廣西直隸州。民國改廣西為瀘西,師宗析出並作為一縣延續至今;由於丹鳳鎮是師宗縣城所在,因此,它的歷史也較為久遠。大約在唐宋時期,師宗縣城即由宕浪甸(今檳榔村東南隅里余的城子山麓)遷至今址。至1949年,在今丹鳳鎮境內,曾先後設立過丹鳳鄉、海晏鄉、二允鄉、法雜鄉、山龍鄉等。其間,民國32年,即1943年,當時的師宗縣政府以“本縣丹鳳鄉名稱,原為城鎮而名之曰鄉,究其名不符實”之故,呈請省民政廳改為丹鳳鎮。這是“丹鳳鎮”作為一個地理名詞第一次見諸歷史。

特色產業

丹鳳鎮丹鳳鎮
烤菸生產:堅持“市場引導、計畫種植、主攻質量、擇優布局”的生產方針,全面推行QTP管理模式,克服了“倒春寒”、持續大旱、煙用物資漲價等困難,共種植烤菸41400畝種植任務和562.5萬公斤收購任務,創產值6600餘萬元,實現稅收1300餘萬元,實現菸農企業政府和市場“四滿意”。
畜牧業生產:2006年共實現肉類總產0.99萬噸,實現總產值11972萬元,其中發展黑山羊34000隻,發展採用高床飼養達1000隻以上的大戶7戶;發展水產170萬公斤,創產值1700餘萬元。
蔬菜種植: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鞏固老基地,發展新基地,大力發展甜(辣)椒、青刀豆、淺水藕、各類配料菜的種植。共種植蔬菜16000畝(青刀豆2130畝,淺水藕25.8畝,菜豌豆4180畝,甜(辣)椒4550畝,其它5114.2畝),創產值2300多萬元。
花卉種植:2006年底引進天津環美花卉有限公司、曲靖博浩生物有限公司等花卉企業,按照引龍頭、建基地、帶農戶、促發展的思路,以企業為主體,外聯市場內聯農戶,企業農戶雙贏的模式發展花卉產業。全年共種植花卉3400畝(鮮切花250畝,萬壽菊3150畝),創產值620餘萬元。

資源環境

丹鳳鎮丹鳳鎮
1、土地資源:丹鳳鎮國土面積450.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8885.84畝,其中水田15308畝,旱地53577.84畝,林地231146畝,森林覆蓋率38%。
2、礦藏資源:丹鳳鎮境內石灰石、粘土儲量十分豐富,全鎮境內均有分布,風化砂和細粒砂儲量也不少,它們均是生產水泥和制磚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北門沖、小河口處,現已得到一定開發利用。銅礦、鋅礦、鉬、汞、石膏、煤、陶瓷土(紅磚土)等也是丹鳳鎮重要的礦產資源,它們主要分布在法雜、捏龍、大同、新安、牛宿等境內。
3、水資源:鎮境內河流均屬珠江源水系,南盤江流域的支流,主要河流有子午河、二允河、通源河、扯樂河、新河、大堵河、小黑河、官莊河、米車河等,其中較大的河流是子午河。全鎮建有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5座,小二型水庫8座,大小壩塘24個,年蓄水量8.1739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9393萬畝。
4、動物資源:丹鳳鎮境內獸類有:豬、牛、馬、羊、兔、貓、狗、貂鼠、刺猥,穿山甲、野兔子、野貓、松鼠、麝獐、岩羊等。爬行動物有:蛇、青蛙、癩蛤蟆、蜥蜴等。鳥類有:雞、鴨、鵝、野雞、箐雞、野鴨、野鵝、畫眉、八哥、啄木鳥、麻雀、鷺鷥、貓頭鷹、杜鵑、烏鴉、喜鵲、燕子、斑鳩、鴛鴦、鵪鶉等。
5、植物資源:喬本植物有:雲南松、東仁木、華山松、柏樹、杉木、楊樹、柳樹、桉樹,名貴木材有紅椿、泡桐、樟樹、古樸樹等。野果類有:楊梅、野荔枝、山楂、野生獼猴桃等。家果樹有:桃、杏、李、梨、蘋果、核桃、板栗、拐棗、山楂、楊梅、獼猴桃、柿子、枇杷果等。花卉植物有:菊花、蘭花、梅花、杜鵑花、映山紅、馬櫻花、山茶花、桂花、海棠花等。藥用植物有:黃連、杜仲、天麻、金銀花、附子、雪裡梅、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等。食用菌有:香菌、雞樅、凍菌、木耳、青頭、銅爐、金瓜菌等20餘種。草類植物有:莎苗、天南星、百合、蕨類、豆類、三葉草、狗牙根、畫眉苗等。

歷史文物

丹鳳鎮丹鳳鎮
(一)西華寺是1988年師宗縣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縣城西500米天台山東麓,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1580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以開山檀越二華居士趙尚文為主募金籌建,道光初該寺大部分毀於兵火,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有過一次大規模的修葺改建,1970年至1988年期間,縣製藥廠、中共師宗縣委黨校、教師進修學校分別在此使用房舍,1990年集資重修該寺並重塑佛像。經多次修葺,該寺主要建築和整體布局仍保持原建築風貌,整個建築既自成體系,又相互通連,布局嚴謹規整,具有典型的庭院風格。
西華寺自古以來就以花木繁茂、風景優美而為諸多文人騷客與高人韻士所稱道,有詩為證:“師陽名勝推西華,古木參天曲徑斜。野寺紅塵飛不到,客來莫不喜相夸。”至今仍為人們遊覽之勝地,也是師宗縣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佛寺建築之一。
(二)丹鳳書院考棚碑,現存師宗一中學校內的丹鳳書院考棚碑,是1988年師宗縣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碑刻於1984年8月師宗一中新建校舍時發現,碑呈橫置長方形,無碑額和碑座,青石質地,高0.93米,長1.18米,厚0.12米。碑銘序文16行,每行25字,陰刻,正書左行。序文主要記述了清初學校的沿革狀況和丹鳳書院考棚的籌建始末,文後刻有籌建書院考棚的地方官員、鄉紳名人、撰稿人等姓名和立碑時間。
丹鳳書院考棚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碑記於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工程竣工後刻立。丹鳳書院、考棚為清道光年間師宗地方等級最高的讀書和講學處所,它以原副學舊署為基礎,建有講堂、號舍,規模宏大,為師宗教育史上的珍貴實物資料,對研究清代師宗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小石山革命烈士陵園原建於師宗縣政府禮堂北側,是師宗縣委政府級全縣人民於1953年12月6日為解放戰爭時期在師宗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建造的墓地。後為了方便民眾對烈士的憑弔和瞻仰,於1966年遷往距離縣城1公里的小石山水庫旁的山坡上,總占地6085平方米,建有塋墓和紀念標誌,現為師宗縣唯一的革命烈士紀念園地。師宗縣人民政府於1988年8月19日公布該陵園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