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絡養生操

根據傳統中醫學經絡理論編創的養生體操,講究寧神調息,氣沉丹田,活動舒緩,達到強身健體、疏通筋絡而延年益壽的功效。

中醫經絡養生操

統計

據國家衛生部統計:全國因為各種慢性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數,平均每天死亡15000多人、每月死亡40萬多人、每年死亡500萬多人,造成很多的家庭悲劇、人生遺憾和經濟負擔。在疾病生成的各種因素中,60%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為這些患病的人大都沒有健康觀念、沒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不懂健康知識、不懂健康方法,長期的拖延、積累而起。
中華養生文明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黃帝內經》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意思是:五臟是人類生命的根本,如果五臟的功能失調,必然導致各種疾病出現。有效的五臟調理方法,是治病的根本。自古以來,所有養生方法,都是通過對五臟的調理,來達到祛病養生的功效。 

 中醫藥包含中醫和中藥兩部分,中醫藥養生三步曲是:“食療養生、經絡養生、中藥養生”,從而達到:“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臟調和、氣血通暢”的四大功效。 主席在去年和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報告》里也明確提出:“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充分發揮祖國傳統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國家政策。
人體有手部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足部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共十二條正經和任脈、督脈兩條奇經共十四條經絡。綠谷五春經絡操秉承《黃帝內經》中對經絡、臟腑的養生理論,萃取幾千年中華養生健體的精華,通過對應的經絡與穴位,來調理臟腑的功能。經過多年社會實踐證明,經絡操能活躍全身經絡,把人體臟腑的功能趨於平衡,使我們身體從亞健康向健康狀況轉化。
推廣綠谷五春經絡操是配合國家“弘揚中醫藥文化”、“全民健身活動”和“全國迎奧運”的三項政策,目標是:“讓每個人做自己的醫生!”;使命是:“讓中醫藥創造生命奇蹟!”。但只有我們健康是不夠的,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懂得中醫藥養生方法:讓每個人都健康起來、每個家庭的人都健康起來、每個單位的人都健康起來、每個社區的人都健康起來、每個城市的人都健康起來、每個省份的人都健康起來,那我們國家就會更加強大! 

做操方法及要領

綠谷五春經絡操分為五節,下面介紹每節運動所對應的經脈位置、動作要領及作用:
第一節:腹部運動。分:腹式呼吸和拍小腹兩個動作。
(一)、腹式呼吸。用肚子呼吸,吸氣肚鼓,呼氣肚癟。用鼻呼吸、口呼吸都可以。
1. 要領:雙手上下疊於下腹前,兩眼微閉,意守下丹田,胸不動,不停頓,不憋氣,不提氣。每天早、午、晚3次,每次5-20分鐘,每分鐘呼吸4-6次。睡在床上更好做。
(二)、拍小腹部。拍小腹,九十九。可以幫助燃燒腹部脂肪,達到減肥的效果。
1. 要領:五指併攏、空掌,從腹部左邊順時針方向,圓圈拍打,伴隨向下蹲動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1個9呼。
2. 作用:人體的腹部有9條重要的經絡經過,還有關元、氣海等重要穴位,可以說腹部是人體元氣的大海、生命動力的寶藏。腹式運動可以培固人體元氣、提高免疫力,對於高血壓、糖尿病、便秘、失眠、免疫力低下等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
第二節:下蹲運動。分:高蹲、半蹲、全蹲、直起直蹲,是最好的全身有氧養生運動。
1. 要領:上身直立,雙手向前伸直,雙腿彎曲向下蹲,然後起立。每個動作做2-4個8呼。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20-50下。
2. 作用:下蹲運動是一種全身運動,可以活躍全身所有經絡中的氣血,加強足六經與督脈的活力,可固腎精、強腰力、積蓄生命陽氣,對於冠心病、糖尿病、便秘、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第三節:拍打膽經。位於大腿外側、褲子的正中線,從腰部直到腳腕部。
1. 要領:雙手向兩側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拍打到腳腕,伴隨下蹲動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6個8呼。
2. 作用:《黃帝內經》中記載: “十一髒皆取決於膽”之說,也就是說所有臟腑功能的強弱,都要取決於膽腑。膽經是十二經子午流注的起端,是保證全身氣血運行暢通的關鍵,所以經常拍打膽經可以充盈全身氣血,從而調養全身臟腑,對氣血虧損、長期失眠、體質虛弱者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第四節:手抓運動。分4個動作:貓抓、嬰兒抓、鷹抓、數手。連起來做效果更好。
1. 要領:上身直立、不能向前傾,手指用力,伴隨下蹲動作。貓抓、嬰兒抓、鷹抓每個做2-4個8呼;數手每個動作做3次,8-18個9呼。每天2次,早、晚各做一次。
2. 作用:《黃帝內經》指出:“心主神明,主血脈”。常言也道:“十指連心”。手抓運動是通過鍛鍊手部六條經絡,增益人體大腦、心腦功能,對預防和調理老年痴呆、心腦血管疾病有極大的功效。此外對肩、肘、關節的各種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第五節:拍打六要穴。從人體的十四條經絡的400多個穴位中,選出最重要的六大保健養生穴位。每個穴位每次6-8個8呼。每天拍2次,早、晚各一次。
第1穴:膻中穴。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任脈上的要穴。
1. 要領:雙手合十向前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的慣性彈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對感冒、哮喘、氣短、心悸等肺經、心臟疾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第2穴:大椎穴。位於頸部後面中間的第七節頸椎處、低頭時凸起的部位。督脈上的要穴。
1. 要領:雙手交叉向上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的慣性彈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對頸椎病、肩骨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防療作用,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要穴。
第3穴: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下3個手指、兩條筋中間。心包經上的要穴。(以下穴位都是空掌拍打)
1. 要領:沿著手臂內側中線的心包經,一直拍到肩膀,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各種心臟疾病,增強心肺功能,是自古以來治療心臟疾病的首選要穴。
第4穴:合谷穴。位於大拇指根部和食指根部的中間位置。大腸經上的要穴。
1. 要領:沿手臂外側中線的大腸經拍到肩膀,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腦中風、老人痴呆症有很好的效果,是治療頭、面部疾病的第一要穴。可防治各種腸胃疾病、大腸炎和大腸癌。
第5穴:腎俞穴。位於腰部最後一根肋骨同高、腰椎旁開兩指。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
1. 要領:雙手向兩側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的慣性空掌拍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虛、陽痿、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糖尿病、脫髮、耳鳴、耳聾等有很好的效果。是調理腎臟的第一要穴。
第6穴: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四指、脛骨外線旁開一指的位置。胃經上的第一要穴。
1. 要領:沿著小腿外側的胃經一直拍到腳腕部,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調理人體後天的脾胃和治療所有脾胃有關的疾病,預防胃炎和胃癌。是兩大長壽穴之一,自古以來的養生要穴。
第六節:起跳運動。中醫藥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早、晚各一次,每次4次。
1. 要領:雙腳起跳,雙手在身體兩側從前面往向上揮,同時大聲喊出:“通”的一聲。
2. 作用:結束動作,能起到氣血通暢,五臟調和,陰陽平衡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