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龍

中華第一龍

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中華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話說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為解決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陽縣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施工中發現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遺址南邊,是五代後梁修築的濮陽古城牆。經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科學發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

基本信息

簡介

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龍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節池工程隊,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仰臥,頭南足北。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昂首弓背,前爪扒,後腿蹬,尾作擺動狀,似遨遊蒼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二目圓睜,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在此墓東、西、北三小龕內各葬一少年,其西龕人骨長1.15米,似女性,年約十二歲,頭有刃傷,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有用蚌殼砌成龍、虎、鹿和蜘蛛圖案,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臥於虎背上,蜘蛛位於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製石斧。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飛禽、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似日月銀河繁星。其人乘龍虎騰空賓士,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含十分豐富。

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徵組成的圖騰,幾千年來,人們把它視為權勢與威嚴的象徵,雕於樑柱,塑於牆壁,繡成龍袍,成了真善美的統一體,故有“真龍天子”、“乘龍快婿”、“望子成龍”諸多稱謂,體現了中國人的理想、願望和追求。1987年,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案,目前在全國考古發現的龍圖案中年代最早,據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此次重大發現,轟動了全國新聞界和史學界。1988年《人民畫報》曾用19種文版發行120個國家。國內主要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文物》、《華夏考古》等都先後作了報導。
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發現,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龍的起源與研究中國古代史、美學史、宗教史、天文曆法等都有重要意義。考古學家鄒衡題詞:“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對此作了高度評價。1995年10月中旬,“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濮舉辦,在這次會議上,濮陽市被命名為“龍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從此,“龍鄉”就成了濮陽的代稱。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中華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

重大發現

話說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為解決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陽縣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施工中發現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遺址南邊,是五代後梁修築的濮陽古城牆。經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科學發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錳虎。墓主人的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龍

1988年正值農曆龍年,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了學術界和新聞界,並引起海外的廣泛關注。1998年是農曆“虎年”,畫家李燕在首都報紙著文指出“中國的龍文化是相當豐沛的,‘中華第一龍’就出自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之孫——顓頊的老家濮
“中華第一龍”是仰韶時期(中國傳說時代,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隨葬品,與之同時出土的,還有虎。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

來歷

赤峰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賽沁塔拉嘎查口,豎著一座10米高,刻有“中華第一龍”字樣的巨碑。“中華第一龍”的發現者張鳳祥,就生活在這個嘎查。
1971年9月的一天下午,18歲的張鳳祥和7位農民受生產隊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樹坑。在休息時,隨手用鐵鍬翻著土,突然發現翻開的石頭下面有一塊兒石板,在石板下的井字形石坑裡找到一塊月牙形的東西,上面生滿了厚厚的黑乎乎的土銹。當時以為是破鐵,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收工回家的路上,張鳳祥把這個東西拿給7位農民看,有一個叫楊德成的農民想用鐵鍬敲掉上面的土銹,卻怎么也敲不掉。楊德成說:“這么塊兒破鐵有啥用?”說完便扔了。張鳳祥也沒有去揀,繼續往家走。快走到家的時候,張鳳祥突然想:“那塊兒鐵咋說也有1斤重,能賣4分錢,可以買好幾塊兒糖呢!”想到這裡,他回去把那塊兒東西揀了回來。
回到家後,張鳳祥將它扔在了屋子的角落裡。幾天后,張鳳祥4歲的弟弟張鳳梁發現了這塊兒東西,覺得好玩兒,便用一根繩子拴在上面的小圓孔上,拖著到處玩兒。粘在上面的土銹逐漸被磨掉,張鳳祥的父親張金貴仔細觀察後,認為這塊兒東西可能是玉。隨後,張金貴先把這東西送到生產隊,人家不要,後又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館。該旗文化館的負責人憑著多年的經驗認定這東西應該有些價值,便將它留了下來。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見張金貴不容易,便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30元錢給了他。
1985年,我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對這塊玉器進行鑑定後認為,這是一塊兒紅山文化時期的碧玉龍
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了定論:這是一件沉睡了5000多年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碧玉雕龍,是舉世無雙的國寶。
碧玉雕龍通高26厘米,周身光潔,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給人以升騰神秘之感,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它的出土將中華古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年。
現今,放置在赤峰市博物館的紅山碧玉龍是複製品,真品已經被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調走。

第一鳳出土

時隔“中華第一龍”33年後,2004年5月,“中華第一鳳”又現身玉龍之鄉赤峰。

中華第一鳳中華第一鳳
獲悉:內蒙古考古專家在赤峰市出土的一個屬於新石器時期的陶杯上發現鳳造型,其頭、冠、翅和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極為相近,從外部特徵看,與現在的“鳥”頗為相象,這隻陶鳳杯上的鳳造型頭、冠、翅、尾等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的特徵完全接近,且文物完整,系史前文物首次發現。該鳳長17.6厘米,寬9.6厘米,高8.8厘米。。考古專家斷定,這個距今6800多年的陶鳳杯上的鳳造型,堪稱“中華第一鳳”。
中華第一龍和中華第一鳳同出一地,真可謂龍飛鳳舞、龍鳳吉祥啊!

西水坡遺址

西水坡遺址,位於濮陽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在開挖引黃供水調節地工程中發現, 遺址的西、南兩面是始建於五代後梁時的雄偉古城牆。依法報經文化部批准後,於同年6 月開始科學發掘。該遺址的文化層,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晉、漢以及黃河淤積層,東 周、商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和仰韶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又可分為上、中、下三層。西水坡遺 址發掘清理了眾多遺蹟,像灰坑、窖穴、房基、窯址、溝、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東周陣 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遺物,還有豐富的動物遺骸。更重要的是發 現了四組蚌圖和成批的蚌殼、螺殼堆積。

中國是龍的故鄉, 在龍的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

發現過程

1987年為解決化工工業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陽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調查中,於調節池的西南部發現一處內涵非常豐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經申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從當年6月起,濮陽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收穫很大。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清理出四組用蚌殼擺砌的龍虎等圖案,簡稱蚌圖,以B1、B2、B3、B4表示之。B1為墓葬,編號M45。8月17日在137號探方中發現(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為一老年男性,頭南足北,身長1.84米。在其兩側分別為蚌殼龍虎圖案。龍虎相背,龍在東側,長1.78米;虎在西側, 長1.39米, 皆頭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還有一蚌殼堆;B2在B1南20米處,9月10日在T176中發現,其內容有龍、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東,頭皆向北,相向而立。龍在虎南,張嘴伸舌,可見上下牙齒,嘴南有近圓形蚌堆。龍身迭壓在虎身之下。龍頭之東有像蜘蛛的圖案,再向東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長2.1米,東西通寬1.33米;B3在B2南邊25米處,11月23日在T215中發現。內容為一隻奔虎,頭西尾東,背南足北作蹺尾奔跑狀。與虎背對背為一龍,頭東尾西,昂首作騰飛狀, 龍背騎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兩個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組蚌圖,造形獨特、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在仰韻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專家們一致認為,蚌龍在考古斷代上屬仰韻文化早期的遺蹟無誤,在形態上是北京故宮裡各種龍的正宗祖先。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該遺蹟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600年,誤差不超過135年(經樹輪校正),專家們遂譽稱蚌龍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龍”轟動了海內外。國內外許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龍作為龍文化的源頭,其深刻的內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龍本身的現實意義已超出了學術研究本身。 

龍鄉

1995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濮陽市人民政府聯合在濮陽召開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討論會,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盛會,會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閉幕式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正式命名濮陽為“龍鄉”,並由常務副會長馮征將鐫刻有“龍鄉”二字的銅牌頒發給濮陽市。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節池工程隊,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 ,仰臥,頭南足北。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昂首弓背,前爪扒,後腿蹬,尾作擺動狀,似遨遊蒼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二目圓睜,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在此墓東、西、北三小龕內各葬一少年,其西龕人骨長1.15米,似女性,年約十二歲,頭有刃傷,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有用蚌殼砌成龍、虎、鹿和蜘蛛圖案,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臥於虎背上,蜘蛛位於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製石斧。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飛禽、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似日月銀河繁星。其人乘龍虎騰空賓士,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含十分豐富。

歷史意義

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發現,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龍的起源與研究中國古代史、美學史、宗教史、天文曆法等都有重要意義。考古學家鄒衡題詞:“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對此作了高度評價。1995年10月中旬,“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濮舉辦,在這次會議上,濮陽市被命名為“龍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從此,“龍鄉”就成了濮陽的代稱。

紅山玉龍

紅山文化玉龍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文化玉龍的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26厘米,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此件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格線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

赤峰玉龍

1赤峰玉龍廣場
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碧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紅山碧玉龍出土的前後,紅山文化遺址還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龍、魚、龜、蟬的形象,有取自然現象融入藝術構思的璧、環、勾雲紋佩飾等,意象兼備,精緻脫俗。

自紅山碧玉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後,以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形圖案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山西省吉縣獅子灘也發現了魚尾龍形岩畫;用石塊堆塑而成的巨龍圖案在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此三地均將各自發現的龍形圖案稱為“中華第一龍”。顧名思義,所謂第一,自然就應該只有一個,突然冒出這么多“中華第一龍”來,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不過,儘管近年來全國各地在考古中都發現了不少龍的圖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

專家們指出,紅山碧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紅山碧玉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龍形的龍。

中華龍文化

龍的傳說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代表內涵

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龍的形象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人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